題主問的應該是丁魁楚。丁魁楚是南明永曆政權的內閣首輔大臣,關於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有爭議的。為什麼呢?因為評價他的人立場不同。
從撰寫《明史》的張廷玉來看,他是從清廷的角度來評價丁魁楚的。所以丁魁楚成為了一個賣國求榮的叛賊,除了貪財一無是處。
從丁魁楚的好友王夫之來看,他是從好朋友的角度來評價丁魁楚的。所以丁魁楚搖身一變,又成了一個抗清英雄,寧死不屈。
史書是勝利者寫的,至於真相其實後人是無法窺視的。因為真正參與這件事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上了,口耳相傳的事情,畢竟存在疏漏。所以只能從史料的角度去看待丁魁楚。
在隆武帝朱聿鍵遇難以後,兩廣地區的明朝臣子們立刻興奮了起來。他們不是想著要為隆武帝報仇雪恨,而是想著他們終於有機會迎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皇帝了。
皇帝是誰並不重要,但是皇帝是誰迎立的卻很重要。早先鄭芝龍扶植起的隆武帝朱聿鍵雖然是個名君聖主,可是大權始終在鄭芝龍手裡。
別說丁魁楚、瞿式耜這些兩廣舊臣,就連湖南的何騰蛟也不願意聽從隆武帝的調遣,為什麼?因為他們聽了朱聿鍵的話,那就等於是自降身份比鄭芝龍要低一等。
為此對南明的臣子們來說,擁有擁立之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時任兩廣總督的丁魁楚,立刻聯絡上了廣西巡撫瞿式耜和呂大器等人,將桂王朱由榔推向了監國的位置,也就是實習期的皇帝,以確立自己的擁立之功。
丁魁楚作為兩廣總督,手握兩廣之地的兵權,又擁有擁立之功,自然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永曆皇帝的內閣首輔大臣,也就是朝臣中的一把手。
可是這哥們掌權以後,生怕別人分走他的權力,對兵權絲毫不敢放鬆。為此擠走了大學士呂大器,也迫使大學士陳子壯不願前來輔佐。整個永曆朝廷,都在丁魁楚一人的掌控之中。
丁魁楚掌權期間,沒想著要恢復明朝的地盤,而是先要搞清楚誰是正朔的問題。所以他先將矛頭對準了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的紹武建國朱聿鐭。
兩家為此大打出手,清朝那邊就在一邊看好戲。等到他們打得差不多了,李成棟的人馬立刻殺了過來,奪取廣州,將紹武政權給滅了。
當李成棟的人馬殺入廣州城以後,瞿式耜打算以肇慶作為基地,跟李成棟較量一番。可惜丁魁楚和永曆帝都表示不想抗清,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為此永曆帝逃到了梧州,丁魁楚這個時候所考慮的,不是如何安置永曆朝廷,而是考慮自己的財產該怎麼運輸。
為此他將自己的岳父鐘鳴遠任命為岑溪令,讓他帶著一幫人幫他運送財產。他的財產實在是太多了,丁魁楚想要以岑溪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保護自己的財富。
結果李成棟的人馬卻追來了,丁魁楚在這個時候犯了糊塗。本來追來的只有十七八個人,丁魁楚怎麼都能派人殺掉,可他不僅沒有殺掉清軍,反而讓他們帶著一封信和大量財寶送給了李成棟。
這意思就很明確了,那就是願意主動投降清軍。李成棟看了信也是十分興奮,能夠兵不血刃拿下丁魁楚這隻大老虎,絕對是大功一件,為此李成棟大言不慚地告訴丁魁楚,如果來降,依舊給他兩廣總督的職務。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你李成棟都還沒到兩廣總督這個級別,就敢給丁魁楚安排上了?丁魁楚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投降了李成棟,這是張廷玉在《明史》裡的記載。
丁魁楚在岑溪投降以後,被李成棟斬殺了全家老小,他在兩廣這麼多年貪墨的財富,也都被李成棟給搶掠一空。可以說是人財兩空了。
在王夫之心目中,丁魁楚、瞿式耜這幫人,那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王夫之本人前期也是積極抗清的,與他們有很多聯絡。
為此在他的筆下,如果丁魁楚和瞿式耜成了奸賊,那豈不是在說他王夫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只知道爭權奪利了嗎?
王夫之給丁魁楚安排了一個不錯的結局,那就是兵敗戰死之說。當時永曆帝逃到了梧州,而丁魁楚和他的愛將蘇聘帶著一千多人馬佔據著岑溪縣。
魁楚獨與其寵將蘇聘率標兵千餘人,據岑溪縣。清兵至,戰不勝,魁楚見殺。---《永曆實錄》
清廷的大軍殺來以後,丁魁楚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最終兵敗被殺。這個結局就完全洗刷了丁魁楚賣國求榮的罪名,可以說是不錯的結局了。
顧炎武為了附和王夫之,也給編纂了一個丁魁楚的結局。他認為當時丁魁楚駐紮在岑溪,李成棟的人前來招降,丁魁楚堅決不投降。結果清軍在水陸兩處設下埋伏,在滕江將丁魁楚射殺。
丁魁楚屯兵岑溪,虜招之,不聽,乃水陸設伏,戰於藤江。魁楚中箭死。---《明季三朝野史》
這個結局和王夫之的設定如出一轍,可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點,王夫之和顧炎武都是什麼人?王夫之有權說丁魁楚的結局,那是因為他曾經跟丁魁楚共事過。可顧炎武從來沒有去過西南地區抗清,他憑什麼說這話?道聽途說的故事嗎?
顧炎武始終都圍繞著崑山打轉,根本沒有資格為丁魁楚安排結局。而且王夫之和顧炎武都是半路上放棄抗清的人,清廷在一統江山的過程中誅殺了大量反清義士,為什麼沒有誅殺他們?反而讓他們成為了文學大家?你細品。
王夫之和顧炎武在文學上的成就的確很高,而且和黃宗羲一起,被評價為清初三大思想家。可是他們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卻帶有嚴重的感情色彩。
清廷可以找到王夫之,更可以找到顧炎武,這兩個人是無處可藏的。他們不僅能倖免於難,而且在各地講學,其實就能看得出,他們後來已經放棄了抗清的念頭,甚至跟清廷之間存在某種曖昧的關係。所以說他們給丁魁楚安排的結局,可能就是他們自己非常希望看到的結局吧。
參考資料:《明史》、《永曆實錄》
題主問的應該是丁魁楚。丁魁楚是南明永曆政權的內閣首輔大臣,關於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有爭議的。為什麼呢?因為評價他的人立場不同。
從撰寫《明史》的張廷玉來看,他是從清廷的角度來評價丁魁楚的。所以丁魁楚成為了一個賣國求榮的叛賊,除了貪財一無是處。
從丁魁楚的好友王夫之來看,他是從好朋友的角度來評價丁魁楚的。所以丁魁楚搖身一變,又成了一個抗清英雄,寧死不屈。
史書是勝利者寫的,至於真相其實後人是無法窺視的。因為真正參與這件事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上了,口耳相傳的事情,畢竟存在疏漏。所以只能從史料的角度去看待丁魁楚。
丁魁楚是永曆勳臣,可惜胸無大志。在隆武帝朱聿鍵遇難以後,兩廣地區的明朝臣子們立刻興奮了起來。他們不是想著要為隆武帝報仇雪恨,而是想著他們終於有機會迎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皇帝了。
皇帝是誰並不重要,但是皇帝是誰迎立的卻很重要。早先鄭芝龍扶植起的隆武帝朱聿鍵雖然是個名君聖主,可是大權始終在鄭芝龍手裡。
別說丁魁楚、瞿式耜這些兩廣舊臣,就連湖南的何騰蛟也不願意聽從隆武帝的調遣,為什麼?因為他們聽了朱聿鍵的話,那就等於是自降身份比鄭芝龍要低一等。
為此對南明的臣子們來說,擁有擁立之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時任兩廣總督的丁魁楚,立刻聯絡上了廣西巡撫瞿式耜和呂大器等人,將桂王朱由榔推向了監國的位置,也就是實習期的皇帝,以確立自己的擁立之功。
丁魁楚作為兩廣總督,手握兩廣之地的兵權,又擁有擁立之功,自然是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永曆皇帝的內閣首輔大臣,也就是朝臣中的一把手。
可是這哥們掌權以後,生怕別人分走他的權力,對兵權絲毫不敢放鬆。為此擠走了大學士呂大器,也迫使大學士陳子壯不願前來輔佐。整個永曆朝廷,都在丁魁楚一人的掌控之中。
丁魁楚掌權期間,沒想著要恢復明朝的地盤,而是先要搞清楚誰是正朔的問題。所以他先將矛頭對準了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的紹武建國朱聿鐭。
兩家為此大打出手,清朝那邊就在一邊看好戲。等到他們打得差不多了,李成棟的人馬立刻殺了過來,奪取廣州,將紹武政權給滅了。
過分愛惜錢財,落得賣國身死的下場。當李成棟的人馬殺入廣州城以後,瞿式耜打算以肇慶作為基地,跟李成棟較量一番。可惜丁魁楚和永曆帝都表示不想抗清,只想保住自己的小命。
為此永曆帝逃到了梧州,丁魁楚這個時候所考慮的,不是如何安置永曆朝廷,而是考慮自己的財產該怎麼運輸。
為此他將自己的岳父鐘鳴遠任命為岑溪令,讓他帶著一幫人幫他運送財產。他的財產實在是太多了,丁魁楚想要以岑溪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保護自己的財富。
結果李成棟的人馬卻追來了,丁魁楚在這個時候犯了糊塗。本來追來的只有十七八個人,丁魁楚怎麼都能派人殺掉,可他不僅沒有殺掉清軍,反而讓他們帶著一封信和大量財寶送給了李成棟。
這意思就很明確了,那就是願意主動投降清軍。李成棟看了信也是十分興奮,能夠兵不血刃拿下丁魁楚這隻大老虎,絕對是大功一件,為此李成棟大言不慚地告訴丁魁楚,如果來降,依舊給他兩廣總督的職務。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你李成棟都還沒到兩廣總督這個級別,就敢給丁魁楚安排上了?丁魁楚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投降了李成棟,這是張廷玉在《明史》裡的記載。
丁魁楚在岑溪投降以後,被李成棟斬殺了全家老小,他在兩廣這麼多年貪墨的財富,也都被李成棟給搶掠一空。可以說是人財兩空了。
王夫之給丁魁楚安排了另外一個結局。在王夫之心目中,丁魁楚、瞿式耜這幫人,那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王夫之本人前期也是積極抗清的,與他們有很多聯絡。
為此在他的筆下,如果丁魁楚和瞿式耜成了奸賊,那豈不是在說他王夫之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只知道爭權奪利了嗎?
王夫之給丁魁楚安排了一個不錯的結局,那就是兵敗戰死之說。當時永曆帝逃到了梧州,而丁魁楚和他的愛將蘇聘帶著一千多人馬佔據著岑溪縣。
魁楚獨與其寵將蘇聘率標兵千餘人,據岑溪縣。清兵至,戰不勝,魁楚見殺。---《永曆實錄》
清廷的大軍殺來以後,丁魁楚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最終兵敗被殺。這個結局就完全洗刷了丁魁楚賣國求榮的罪名,可以說是不錯的結局了。
顧炎武為了附和王夫之,也給編纂了一個丁魁楚的結局。他認為當時丁魁楚駐紮在岑溪,李成棟的人前來招降,丁魁楚堅決不投降。結果清軍在水陸兩處設下埋伏,在滕江將丁魁楚射殺。
丁魁楚屯兵岑溪,虜招之,不聽,乃水陸設伏,戰於藤江。魁楚中箭死。---《明季三朝野史》
這個結局和王夫之的設定如出一轍,可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點,王夫之和顧炎武都是什麼人?王夫之有權說丁魁楚的結局,那是因為他曾經跟丁魁楚共事過。可顧炎武從來沒有去過西南地區抗清,他憑什麼說這話?道聽途說的故事嗎?
顧炎武始終都圍繞著崑山打轉,根本沒有資格為丁魁楚安排結局。而且王夫之和顧炎武都是半路上放棄抗清的人,清廷在一統江山的過程中誅殺了大量反清義士,為什麼沒有誅殺他們?反而讓他們成為了文學大家?你細品。
總結:王夫之和顧炎武,給丁魁楚安排的結局並不能服眾。王夫之和顧炎武在文學上的成就的確很高,而且和黃宗羲一起,被評價為清初三大思想家。可是他們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卻帶有嚴重的感情色彩。
清廷可以找到王夫之,更可以找到顧炎武,這兩個人是無處可藏的。他們不僅能倖免於難,而且在各地講學,其實就能看得出,他們後來已經放棄了抗清的念頭,甚至跟清廷之間存在某種曖昧的關係。所以說他們給丁魁楚安排的結局,可能就是他們自己非常希望看到的結局吧。
參考資料:《明史》、《永曆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