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快樂的小蜜蜂

    那是因為你懂的太少啦,你現在長大了父母的節奏跟不上你啦,當然就不願意跟自己父母有話說啦。有的孩子就會跟父母說你不懂說了你也聽不懂,有耐心的孩子就會跟父母不厭其煩的解釋。還有的就是觀點不一樣,不一個時代的人肯定有代溝,當然就跟父母沒話說,很正常啊!所以當父母的也要跟上時代,與時俱進才對,跟上孩子們的節奏,爭取能跟孩子有話可說。

  • 2 # 鄉村明月

    因為世事的磨礪,成長的艱辛。

    小時候天真爛漫,心地單純,口無遮攔,心中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對了,父母驚喜地誇孩子聰明。說錯了,童言無忌,也會逗得父母哈哈一笑,不會計較,不會傷心生氣。所以可以憑著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和父母無話不說。

    慢慢長大以後,生命路上的挫折,坎坷和壓力,讓人懂事的同時也學會了把滄桑心事埋在心底。對父母說話也學會了三思而後言,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再也不是那個口無遮攔的爛漫孩童了。有時生活的重壓壓得人一肚子愁苦煩悶,又怕父母擔心,在父母面前不願流露半分,面對慈愛的雙親,竟變得無話可說了。

    但這也只是涉世之初的一個階段吧,當一個人也為人父母,真正成熟之後,或許要人過中年之後吧,洞悉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後,再回頭面對已漸漸老去的父母,心中是理解,是感恩,是無限地疼惜。這時會很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會主動和父母嘮一嘮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再也不會嫌他們囉嗦了,感覺和父母嘮叨的時光是享受,是幸福。

    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吧。有空就常回家看看,父母膝下,兒女燈前,情意殷殷,笑語連連,是多麼幸福珍貴的溫馨畫面!

  • 3 # 解憂雜貨鋪1213

    有人說,小時候,我們和父母無話不說;長大後,卻變得無話可說。不聊則已,一聊就吵架。

    當我們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他們去往異鄉時,還自信滿滿地認為,有了火車、飛機、影片通話,身體上的遠離根本不算什麼。但有天卻突然發現,其實我們的心,也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和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從“一個忘了問,一個不敢說”開始…

    有位朋友曾與我說過一件事,我記了很久。

    去年她媽媽生病,住院半個月了她才知道。她說,她永遠忘不了當她下了飛機趕到醫院時,母親的樣子。

    沒有驚喜,沒有開心,而是默默擦起了眼淚,像做錯了什麼事。

    又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訴女兒,倔強地說自己根本沒有多嚴重,還一個勁兒地催她早點回去:

    “對不起啊乖乖,耽誤你工作了。”

    那一瞬間,朋友再也忍不住眼淚,在心裡罵了自己一萬遍。

    年輕人的生活常態就是忙吧,忙到工作、友情、愛情通通需要應付,唯獨父母可以想都不想地忽略;

    忙到從不吝嗇對身邊的人花時間,卻連媽媽的一條語音都擠不出時間聽完。

    原來父母,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備胎。你忘了問,他們不敢說,親情便越來越沉默。

    慢慢地,父母都變成了最“懂事”的孩子,小心翼翼。

    孩子沒空回家,母親就“懂事”地把兒孫繞膝的團圓願望嚥進肚子裡,不給孩子添麻煩。

    不打擾,是父母給我們最心酸的溫柔。

    而我們,真的有那麼忙嗎?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從“一個追不上,一個等不及”開始…

    整個世界都走得太快,只有老人步履蹣跚,艱難地跟上節奏。

    但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真的有心無力。

    看過一則公益廣告。

    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前來求職,他談吐不凡,一聽就知道是知識分子。

    但他來求的,不是什麼管理層,而是一個最基層的實習生位子。

    面對面試官的不解,老人坦言道:因為自己過時了,不再被女兒需要了。

    他去營業廳幫女兒繳費,卻發現賬單已經透過網路自動扣費了。

    他怕女兒淋雨,坐了很久的公交給女兒送傘,女兒卻早就叫了網約車到家。

    老人苦笑著說:“小時候啊,女兒總誇我是超人,現在啊,女兒長大了,不需要爸爸這個過時的超人了。”

    因此,他才決定重新進入社會,跟上這個急匆匆的時代,看懂女兒的世界,做回女兒眼中的“超人爸爸”。

    是啊,我們的父母都過時了。

    他們不懂網紅,不懂電商,不懂段子和流行梗,不能理解我們的世界,無法與我們有共同語言。

    而我們呢?

    我們忙著湧進時代潮流的那扇門,卻等不及給父母留一扇窗。

    我們嫌棄父母老土、古板,卻忽略了,他們其實一直在追趕我們的步伐,拼盡全力。

    你等不及,他們追不上,彼此的距離便越來越長。

    還記得嗎,當你小的時候,跟不上父母的步伐,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爸爸媽媽,等等我。”

    後來你一天天長大,腳步也越來越快,父母被遠遠甩在身後,他們對你說,“等等我們”。但你卻說:你太慢了,我等不及。

    而我們,真的有那麼急嗎?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從“一個總在催,一個總嫌煩”開始…

    到了一定年紀,父母好像都會自動開啟“嘮叨”模式。

    我的爸媽也是。

    每次長假呆在家裡的最後一天,就是他們密集式催促的日子。

    “這些做好的菜都帶上,微波爐熱一下就可以吃。”

    “工作再忙也別熬夜,專家都說了,精神會差,會肝受損。”

    ……

    而我,總是像已經到了“容忍”的臨界點,下意識地反感犟嘴道:“太重了啊!”“都能買到的!”“知道了知道了!”“你好囉嗦啊!”

    以往每次,父母都會劈頭蓋臉地罵我不知好歹,而這幾年,他們竟不再強求,默默地轉身離開。

    不知從何時開始,父母已經明白,自己催促再多也沒用,換來的只是我們一口一個“好煩”,一句一句把他們推開。

    對我們而言,成長就是能證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而對父母而言,衰老也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中國式父母,的確總是在催,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們永遠是孩子,冒冒失失,不甚完美。

    今天說我們“用完東西不知道放回原位”,明天嘮叨我們“怎麼連做飯都不會”。

    可是他們每一聲催促,都是一句擔心:擔心你安穩下來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

    所以他們催自己守護你的時間再多一點,催你把自己照顧得再好一點。

    而這份溫柔的心,我們拒絕起來毫不留情。

    有許多人說,所謂成長就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所謂父母就是人生排序中最末尾的人。

    但這些,從來不該是你疏遠父母的藉口。

    我們為什麼離父母越來越遠?那是因為我們給予父母的,實在太少太少。

    成年人奔走於生活,忘了時光最初的模樣,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父母是我們花心思、花時間最少,卻最愛我們的人。

    有本書叫《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封面上印著一道“親情計算題”:

    “假設你的父母現在是60歲,餘下壽命是20年,你沒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見到他們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次相處時間大概11小時。

    那麼,你和父母可以相處的日子只剩:20年x6天x11小時=1320小時。

    也就是,55天。”

    這55天,就是我們所謂的“來日方長”。

    時間太瘦,指間太寬。

    總有些事,在你推脫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做的機會;總有些時光,你還來不及珍惜,它便將你推向了未來。

    這份人世間最珍貴的愛,別空留了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總膽汁酸偏高是什麼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