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35626225987

    學習易經能夠了悟宇宙真理,能夠提高心靈脩養,能夠避免過失,能夠安邦治國,能夠學好科學技術,能夠帶給我們無上的快樂。

    唐朝張說有這樣一首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這首詩是說學易演易能明達天道的規律,了知宇宙的真理。孔子在《禮記》中的“經解”中說“潔淨精微,易教也”,易經教化的目的是讓人的心靈純潔寧靜,讓人做事能夠精細入微。《論語》中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學易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失。唐虞世南先生說“不學易不可以為將相”,即不學習易經就不能平定天下,安邦治國。孫思邈說“不學易不可以為醫”,不懂易道就不能治病救人,成為一個好醫生。南宋詩人葉採的《暮春即事》詩說“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是說學習易經能給人帶來快樂,讓人沉浸在喜悅之中不知不覺地度過春天。所以學習易經能夠了悟宇宙真理,能夠提高心靈脩養,能夠避免過失,能夠安邦治國,能夠學好科學技術,能夠帶給我們無上的快樂。既然易經有這麼多功用,那麼易經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是誰,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價值和作用又是什麼呢?

    一、易經的地位、價值和作用

    古人稱讚易經為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道德中的道德,智慧中的智慧。《三字經》中說:“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易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居於儒家十三經之首(易經,詩經,書經,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它世歷三古,人更四聖而成書,經過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和近古的孔子四位聖人,才有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易經——《周易》。這四位聖人對易經的貢獻分別是:1.伏羲畫卦(先天八卦),2.文王演卦(文王六十四卦)並注卦辭,3.周公解卦(注爻辭),4.孔子說卦,作十翼(大小象辭上下,彖辭上下,繫辭上下,乾坤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其中文王、周公所注六十四卦的卦爻辭為經,孔子所作的十翼為傳。我們所讀的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合稱周易,也叫易經,共有24020字。

    《三字經》中說“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歷史上有三種易經,《連山易》是夏代的易經,以艮卦為首;《歸藏易》是商代的易經,以坤卦為首;《周易》是周代的易經,以乾卦為首。三種易經都是以伏羲創造的八卦為基礎,只因為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版本失落,致使我們今天看不到這兩種易經的原貌了。《周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是圖文並茂的經典,它論述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易與天地準。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講述的是宇宙人生的哲理,揭示的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它在中華文化長河中處於其他任何經典都不能替代的地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大學、中庸、道德經皆源於易經),它的價值是能幫助我們開啟智慧,提高道德,淨化心靈,減少過失,它的作用是指導我們進德修業,把握機遇,明達真理,走向成功。以上是它的地位、價值和作用。

    二、易經是變化的學問

    “易經”,即變,許慎《說文解字》中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日為陽,月為陰。陰陽是指既對立又統一而屬性不同的兩個方面,如大小,多少,前後,左右,上下,男女,美醜,善惡,裡外等都可以用陰陽來表示。天上日月相推,形成了晝夜變化;地上寒暑相推,形成了四季變化;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陽交替形成萬物變化。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變化之道,“易”是變化的學問。“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又分為變易、不易和簡易。天地萬物的所有現象都處在不停地變化中,這是變易;而在變化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是規律,是法則,是真理,這是不易。將複雜的問題和事務進行條理性的歸納,用最簡單的方法去應對和處理複雜的事務就是簡易。

    “簡易”即簡單容易,化複雜為簡單,化艱澀為容易就是簡易,《繫辭上傳》中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呂坤在其《呻吟語》中說“唯得道深者,能淺言”,講的就是簡易。易經告訴我們透過錯綜複雜的變化現象(變易),找到其變化規律(不易),然後用簡捷的方法去處理(簡易),這樣就能夠與時訊息,與時偕行,與時俱進。一等人領導變化,二等人駕馭變化,三等人適應變化,四等人是時代已經變化卻還不知道變化。古人說“早知三天事,富貴幾千年”,易經講的是變化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它教給我們隨機應變,持經達變,能夠靈活掌握一個“變”字,雖居千難萬險之中,也可立於不敗之地,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必能建功立業、開創輝煌。

    三、八卦中的道德智慧

    易經的基本骨架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組成,八卦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易道即陰陽,陰陽消長推動變化,千變萬化不離陰陽。《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見太極、四象、八卦圖)。”神童詩說:“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五行生父子,八卦定君臣。”伏羲八卦由三畫組成,表示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天地人三才之道各有陰陽(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所以“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文王卦用六畫卦仍然講的是三才之道,正如《說卦傳》中講:“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文王將伏羲八卦兩兩重疊,演繹成六十四卦,共384個陰陽爻,易經全書講的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然後註上卦辭和爻辭來揭示現象中隱藏的道理。卦者,掛也,“卦”就是把一個東西掛起來,審視端詳它的道理,由象顯理是其重要特點,當然其中還有“數”,而這個數透過占卦的方法是可以預測到的。易有聖人之道四大部分,即象理數佔。理是體,象數是用,透過象數可以測知其中的吉凶之理,這就是占卦的功用。

    八卦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陰陽爻),六十四卦由八卦重疊演繹而成。由此我們可知八卦是整部易經的根基,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伏羲上觀天文,下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而創立了八卦,那麼,八卦到底是如何來的,它們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八卦是宇宙自然界的八大類象。自然界最大的現象是天地,以乾坤代之;天上最明顯的現象是日月,以坎離代之;地上最大的現象是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以艮兌代之;在天地之間有兩種無形的現象打雷颳風,以震巽代之;伏羲依據自然界這八大現象,以不同的符號來代表就是伏羲八卦。八卦的德性是:

    乾為天,廣大高明,有尊貴之德

    坤為地,德厚無疆,有厚重之德

    艮為山,青山不老,有仁慈之德

    兌為澤,碧波盪漾,有喜樂之德

    坎為水,不與物爭,有善良之德

    離為火,光明普照,有智慧之德

    震為雷,雷震人懼,有英勇之德

    巽為風,體輕性柔,有柔和之德

    法天之高,志存高遠,即可走向尊貴;

    法地之厚,累積德行,即可走向富足;

    法山之仁,高山仰止,則會仁愛慈悲;

    法澤之潤,心靜如水,則會法喜充滿;

    法水善下,效月之慈,就會累積善行;

    效法太陽,心地光明,就能開啟智慧;

    效法春雷,果敢奮動,就會英勇無敵,

    效法和風,柔順和暢,就可性情溫良。

    修學八卦之德,可以化低俗為尊貴,化淺薄為厚重,化狠毒為仁慈,化憂愁為喜悅,化兇惡為善良,化愚痴為智慧,化懦弱為英勇,化暴躁為柔和。使人變化氣質,脫胎換骨,日新又新,走向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給一歲半的寶寶做飯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