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談史君

    唐朝“安史之亂”中的睢陽之戰,又稱睢陽保衛戰。張巡指揮城內數千官兵和百姓組成一支萬餘人的隊伍,10個月內多次以少勝多,大小戰400餘次,累計殲滅叛軍12萬,為唐朝保住了東南半壁江山,唐朝最終能平定叛亂,張巡的睢陽保衛戰立下決定性的功勞。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英雄,卻飽受人們的爭議。歷代文人也好,當今的鍵盤俠也罷,無一例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張巡殺妾,許遠殺僕食而分之的行為義憤填膺,恨不得將其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在一場決定唐朝命運的保衛戰中,總有一些人拋開這場戰爭的意義,而去討論“食人”的正不正確,可不可恥,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之舉。

    睢陽地處中原連線江淮之要衝,位置極其重要。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奇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這個極具軍事指揮才能的文人,指揮萬餘人,採用不同的軍事策略,10個月之內牢牢釘住原地,將安史之亂的叛軍拖在一個小小的睢陽城下。在這期間,張巡孤城苦戰,沒有任何援軍前來求援。守城將士們吃光了糧食,開始羅雀捕鼠,吃草根觀音土,吃軍馬....在這種極端惡劣情形之下,為了堅定守城將士的信心,才出現了張巡殺妾,許遠殺僕而分食的慘忍之事。到最後東西都吃光了,才有食人之舉,這也是以戰爭大局為重的無奈之舉。

    說起食人之事,歷代饑荒,戰爭都曾經出現過。饑荒嚴重時,易子而食,甚至出現市場上公然賣人肉者比比皆是。又如長平之戰之時,秦軍團團圍困趙軍,趙軍糧盡困守四十幾日,殺人食之以充飢。再比如,二戰時的列寧格勒保衛戰,近三年圍城造成數以百萬計平民和官兵死於飢餓和炮火,到最後一樣出現了食人的慘劇。這種情況是發生在極端條件下的極端行為,斷不可用正常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朝歷代總有一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傢伙,對在外戰爭的將領說三道四,大肆發表高大上的言論。漢武帝時期的博士狄山極力推崇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認為興兵動武不利與匈奴交往。漢武帝說既然你認為匈奴這麼友善,那就派你去守邊塞。結果到達邊塞不到一個月狄山就死在了匈奴的彎刀之下。同樣,言官災難最為嚴重的明朝,身處京城廟堂之上的無恥言官們對王守仁,孫承宗,袁崇煥等將領都無一例外地說三道四,在他們的彈劾和妖言惑眾之下,在外將領解職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再回到張巡,經過雍丘抗敵,轉戰寧陵再到死守睢陽,兩年間他從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上升為四品御史中丞,連跳數級。唐肅宗之所以如此跳級提拔,其一張巡赫赫戰功,滿朝文武皆可見。其二,唐肅宗要樹立平叛之典型,激勵人心。一個不到1萬將士的孤城被十幾萬叛軍圍困數月竟然得不到大唐軍隊的援助,據《資治通鑑》記載,“比鎬至,睢陽已陷三日”,也就是說偏偏睢陽城破三日後援軍就趕到了,一個月後賊首尹子奇就兵敗身死。正因為睢陽保衛戰意義太過重大,張巡許遠一眾英雄表現太過傑出,反印襯出朝堂上祿祿文武何等無能。英雄的張巡們被這幫可恥的小人所誤,試想若是及時趕到解了睢陽之圍,救出張巡,眾將也將會在張巡的光環下頓時黯淡無光,他們都將成為張巡的陪襯。所以張巡的最好結局就是帶著英雄的光環壯烈地死去。

    一座小小的睢陽城擋住了數以十萬計叛軍的道路,用他們成千上萬的陣亡,不僅使數以百萬計生靈免遭塗炭,還保證了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源源不斷地輸入朝廷,為日後平定叛亂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勞。可惜因為絕境之中一些無奈事,被當時和後世各種非議。這些只懂得嘴上功夫的小人應該讓他們在睢陽城感受一把被圍困的滋味。鮮血和飢餓或許可以讓他們閉上那張臭嘴。

    值得欣慰的是,浩氣長存的偉大英雄死後英魂猶在,無數被他庇佑過的百姓沒有忘記他的功勳,張巡祠,張王廟遍佈神州大地,香火綿延至今。

  • 2 # 尚宮女史

    張巡更像是一個孤膽英雄,死守睢陽直到最後一刻,他為大唐保下半壁江山,本該成為為人敬重的英雄。然而,在他死後,甚至還活著的時候,有多少人躲在暗處靜靜的看他的笑話,他們不願意伸出援助之後,他們對戰爭視而不見,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命。同樣也是這些人,在張巡死後,抓住張巡的錯處不放。他們認為張巡吃人不配做英雄。

    睢陽城的百姓成為張巡部隊的食物,這一直以來就是張巡備受爭議的地方。四姑娘常常會想,當時的張巡究竟經過了怎樣的心理掙扎才最終做出了決定?要麼投降叛軍,讓叛軍的鐵蹄踏破江南富庶之地;要麼拼盡最後一絲力氣,犧牲城中的百姓,讓叛軍止步於睢陽。幾乎是毫不意外的,張巡選擇了後者。他是寧願背上罵名,寧願世人都不理解他,他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實際上,張巡最開始只是一名文官,但他博覽群書,尤好兵法,後來中進士,成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張巡的一生或許就是在官場摸爬滾打。然而,安史之亂來了,叛軍強勢南下,很快洛陽淪陷,安祿山稱帝。

    很多地區紛紛投降,當時的張巡為真源縣令,也接到了上級投降的指示,只是張巡並不願意投降,反而組織民兵和百姓抵抗叛軍,在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叛軍之後,張巡和賈賁趁亂佔領雍丘,開始組織反抗。

    張巡和令狐潮這對昔日的同僚和鄰居就開始了無休無止的大戰,不同的是,張巡只有幾千士兵,而令狐潮卻有數萬大軍,但即便如此,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張巡還是在戰場上耍的令狐潮團團轉,叛軍也一直攻不下雍丘,反而傷亡嚴重。最終在大戰了一年之後,叛軍改變策略,準備將雍丘變成一座孤城,將其圍困起來,並斬斷張巡的糧草補給。

    為此,張巡不得不放棄雍丘轉戰寧陵,之後就和許遠等人開始了十個月的堅守睢陽之戰,這個時候的張巡已經被唐肅宗授予河南節度副使的官職,之後更是成為御史中丞,這本來是對張巡的嘉獎,然而也成了張巡的催命符,因為除了張巡和許遠的軍隊死守雎陽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援軍到來,更沒有物資送到。

    面對不斷進攻的叛軍,以及冷眼旁觀的自己人,張巡很無奈,但也只能咬牙堅持著。757的七月,雎陽城開始缺糧,士兵開始吃各種樹皮、紙、老鼠、麻雀來勉強充飢,而百姓們也已經缺糧缺的很嚴重。“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慮將有變。”也就是說城裡的百姓已經開始易子而食,人心不定,長此以往,他們很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

    張巡最終決定殺死自己的小妾讓士兵們分食,許遠也把自己的奴僕殺死,煮熟了讓士兵們吃,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們又開始鬥志昂揚,繼續跟隨張巡堅守雎陽城。

    之後的張巡“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先從女人吃起,然後是老弱病殘,再然後就是青壯年等等。

    一直堅持到這一年的十月,最終張巡還是沒能保下雎陽城,城破之際,雎陽城的百姓已經只剩下幾百人。張巡慷慨赴死,只恨自己不能保下雎陽城,但諷刺的是,雎陽城破不過才幾天就被收復。

    張巡以一己之力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保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因為他的存在,郭子儀和李光弼收復兩京才有了可能。不敢想,倘若張巡沒有堅持那麼久,叛軍的鐵蹄踏破了江南地區,那該是怎樣的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江淮地區的糧食無法北上,收復兩京是否遙遙無期?

    這個孤膽英雄為大唐帝國拋頭顱灑熱血,在他死後,卻立刻遭到了詆譭。是的,更多的人記得的不是他做出的貢獻,而是他讓士兵吃人這個事實。即便到了今天,也還是有人要攻擊張巡,這件事成了他身上永遠的汙點。然而,倘若人生能重來,張巡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的垂直抗病性與水平抗病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