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54188383803

    Vanderplank(1968,1984)根據寄主與病原物互作的性質,把植物抗病性區分為垂直抗病性(verticalresistance)和水平抗病性(horizontalresistance)兩類。在寄主與病原物兩個變數構成的系統中,品種與小種間的互動作用確定了垂直抗病性,品種的主效應確定了水平抗病性。Vanderplank早期還曾給出了雖較通俗但不甚嚴密的定義。他指出,若農作物品種只能抵抗病原物的少數小種,而不能抵抗其他小種,則該品種具有垂直抗病性;若能抵抗各個小種,則具有水平抗病性。

    一組垂直抗病性品種,在用毒性不同的若干小種接種測定時,因品種對各小種的抗感程度相差很大,若以抗病性為縱座標,以供測小種為橫座標,將品種對各小種的表現作圖,則曲線起伏很大,略與橫座標垂直,因此命名為“垂直抗病性”。水平抗病性品種對各小種的抗病性差異不大,若將供試品種的抗病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則對不同的小種,都保持“不變的次序”。若將品種對各小種按抗病程度作圖,則該曲線略與橫座標平行。

    自從Vanderplank提出水平抗病性以來,對其概念和性質一直存在爭議,激發了許多有關研究。實際上,人們對水平抗病性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

    列出了早期對兩類抗病性的理解,現在看來,並非如此簡單,其間並不具有嚴格的對應關係。例如,關於“水平抗病性不具有小種專化性”的命題,精密的定量研究表明,即使是公認的水平抗病性品種,對病原菌不同的小種,仍表現出抗病程度的差異。晚近利用新方法研究發現,即使Vanderplank所論述的典型水平抗病性,即馬鈴薯對晚疫病的定量抗病性,同樣具有小種專化性(Young,1996)。

    鑑於垂直抗病性與水平抗病性的理論內涵並不清晰,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說,也很難用Vanderplank的方法進行鑑別。我們只能說某個品種可能是,但是不能證明它一定是水平抗病品種。在20世紀60~80年代,水平抗病性的概念曾被廣泛引用,90年代以後很少有人提及。

    在歷史上,曾被認為可能是水平抗病性的品種,多是因為流行學特點與水平抗病性相似,或是因為抗病性表現持久而入選的(曾士邁等,1979),此類品種現應歸類為慢病性或持久抗病性品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萵筍餃子的做法步驟圖,萵筍餃子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