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銅鼎

    楊家將只是演義,真實歷史中沒那麼神。第一代楊繼業人,確是勇將,號稱無敵,兵敗被俘絕食而死。二代中楊延昭相對出色,長期守邊,但也算不上一代名將,三代楊宗保等乏善可陳,四代楊文廣直接就是文官了。

  • 2 # 鷲嶺初程

    楊家將這種小說人物,你還指望能真站出來?

    另一個角度想想,長期執掌兵權,北宋文官政府會放心麼?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宋朝經歷過混亂的五代十國,而且趙匡胤本身也是藉助武人集團“黃袍加身”上為,所以對“某家將”非常的忌諱。

    趙匡胤上位之後來了一招“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這些武人集團的兵權,並在後世極力壓制武人力量。這就導致了有宋一朝武將地位極其低下,如演義中“楊家將”的超然地位不可能出現。

    整個北宋唯有狄青因受到宋仁宗的青睞做到過樞密使,而與其齊名,讓西夏聞風喪膽的種世衡也只是一個小小的東染院使。什麼概念?在宋朝最高也沒超過正六品,後來又降到正七品,而更多的將領甚至連品級都沒有。

    所以別看演義中“楊家將”這麼出名,但在歷史上,很多將領可能一個縣令就能處置了。所以武人家族基本上都會轉而追求文官出身,脫離武人身份,這就導致了這種“楊家將”不會持續太多代。

    再來看“楊家將”具體情況。

    第一代:楊業

    即演義中的楊老令公,幷州太原人,原先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因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被稱為“楊無敵”,升建雄軍節度使。

    979年,宋太宗徵北漢,楊業知大勢已去,便勸皇帝劉繼元投降。楊業也因此被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後來又因為他對遼戰事熟悉,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980年,遼景宗率十萬大軍進犯雁門關。楊業率數千騎兵繞到後方,與潘美(演義中潘仁美原型)前後夾擊大敗遼軍。

    不過楊業身為降將,表現出色,蓋過了很多北宋宿將,因為常常遭到誹謗,也為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986年,宋太宗北伐遼國,以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王侁為監軍。開始宋軍順利攻下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但因為東路軍主帥曹彬輕敵冒進,在岐溝關之戰中大敗,宋軍全線潰退。

    當時潘美、楊業的任務是帶領各州百姓內遷。楊業認為只須保證百姓安全遷移即可,不必和遼軍作戰,潘美亦同意這個觀點。但是王侁卻逼迫楊業主動出戰,潘美不能阻止,導致最後楊業被圍。得知楊業戰敗,王侁又擅自撤兵,使楊業孤立無援被俘,絕食三天而死。

    這裡其實已經體現出了宋軍後來戰力低下的原因,潘美作為西路軍主帥,卻反受制於王侁。只因為他是文官出身,父親更是北周名臣王樸,而潘美只是一個武將。所以戰後,潘美只是被降三級,而王侁“除名,隸金州”。

    此戰,除了楊業,其子楊延玉也隨軍戰死。宋太宗為了表彰他的忠烈,封長子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其餘兒子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

    第二代:楊延朗(楊延昭)

    演義中的六郎楊延昭,實際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因長期駐守在河北抵禦遼國,遼人又相信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主鎮北方,是他們的剋星,因而稱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延昭於公元101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其餘兄弟楊延浦、楊延訓等人歷史上無記載,至於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則都是演義虛構。

    第三代:楊文廣

    楊延昭記載有三子,楊傳永、楊德政以及楊文廣,但前兩者沒有找到記載,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只有楊文廣。

    楊文廣以父蔭入官,是比較典型的武人家族出身。北宋名相范仲淹和他曾有過一番交談,對其軍事才能非常賞識,因而提拔到自己的麾下。

    不過楊文廣有點“生不逢時”,到他的時候,宋遼已經簽訂檀淵之盟,想要殺敵立功,只有依靠和西夏的戰事。但在他被范仲淹提拔的前一年,宋和西夏也議和了。

    後廣西儂智高叛亂,楊文廣隨狄青平叛,擔任廣西鈐轄,後以功累升至左藏庫使、帶御器械(榮譽官職,此時地位已經比其父楊延昭高)。

    宋英宗繼位後,以其為名將之後,又有功,提拔為成州團練使,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京城禁衛軍的指揮官)。

    其後楊文廣累遷至定州路副都總管(屬於宋遼邊境了,應該和遼興宗索要土地有關),定州原先也是其祖父和遼國戰鬥的地方。因此楊文廣認為一雪前仇的機會終於到了,於是獻上了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但還沒等到回覆就去世了,享年75歲。

    “楊家將”歷史上的相關記載到此結束,至於楊宗保、楊懷玉都是演義人物,至於歷史上是否有其人,目前已經無從考證,可能是楊家後代已經再無人能達到前代高度,逐漸默於歷史中。

    到了北宋末期能稱得上是“某家將”的估計只有“種家將”和“折家將”了。前者即是《水滸傳》中著名的老種經略相公种師道和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種家一直駐守西北邊陲防備西夏,率領著北宋最強大的軍隊。金兵入侵時,种師道當時力主抗金,但在京師解圍後不久病逝,享年76歲。种師中入京勤王,受命支援太原,但因為友軍失約,陷入重圍,力戰而亡。

  • 4 # 空山夜雪1

    二十四史中宋史對曹彬,潘美都有紀載,有大功與國,屬開國功臣,那時的楊業還叫劉繼業,為劉漢從臣,戰敗投降,複姓楊,所謂一門忠烈,也是明中期屢試不弟的三流文人,搖禿筆憤世疾俗,胡編亂造出來,透過說大鼓,唱戲文,譁眾取寵,用以餬口的民間傳媒。三人成虎,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們就信以為真了,悲慘的宋朝,兩個皇帝都成了坐井觀天的俘虜,就是因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才沒有\忠臣,只有秦檜,張邦昌之流,呈一時口舌之快!

  • 5 # 春秋硯

    汴梁城破,楊家將在哪裡?相信他們沒有缺席北宋末年的戰爭,只是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名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宋史》中尋找脈絡,從而形成合理的推論。第一代,楊業

    楊業是楊家將的起點,也是官職最大的。在雍熙北伐失敗,宋軍全線撤退之際,他被監軍王侁逼迫出征,為了自證清白,冒險進攻。戰事不利撤退時,在約定接應的地點,潘美、王侁援軍又已先撤,最終兵敗被俘,絕食而死。

    楊業生前的官職為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雍熙北伐時是西路軍的副帥,級別已經很高了。死後,後代都得到了蔭補,除了已經戰死的楊延玉,楊延昭由供奉官升任為崇議副使;楊延浦、楊延訓任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殿直應該是最小的武職官階之一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連長,甚至排長。第二代,代表人物楊延昭

    楊延昭是從基層真刀真槍殺出來的官二代,他的主要作戰區域在今天的雄安地區,是令契丹軍畏懼的英雄。由從八品的供奉官,因功累積升遷至保州防禦使,不久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

    他的官職不如父親,相當於一個軍區的負責人,也算高官了,去世後孩子同樣得到蔭補,《宋史》上說,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都被錄用為官,但官職不祥,應該是比“殿直”還小的職務。第三代,代表人物楊文廣因為參加鎮壓陝南張海起義,楊文廣因功升為殿直,可見最初的官職更小。

    後來還參與了平定儂智高及與西夏的戰爭,因功累升至侍衛步軍都虞候。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後人就沒有記載了。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楊家歷代從軍,起點則是越來越低,楊文廣之後,其後人很可能也在軍中,只不過是低階軍官。或者歸於平庸,或者才華被宋朝的軍制湮滅,沒有在北宋末年的烽煙中出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有“佛系青年”嗎?如果有,古代歷史上誰是真正的“佛系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