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項羽鉅鹿之戰後,成為當時最大的農民軍首領,但是項羽卻把大部分地盤封給別人而不是建立全國政權。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分在包括河南河北山東的中原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其次把自己分在原秦國老家,關中巴蜀一帶,但是項羽只把自己分封在,原,春秋吳國和越國舊地,無險可守,經濟沒有北方發達,結果還是輸了。
8
回覆列表
  • 1 # 纖末

    秦朝是第一次統一,它很快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六國復辟勢力很大,在當時的觀念看來,統一是逆潮流的,分封才是正確的,項羽在秦滅後,是要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只是他來當“周王”。並試圖在諸侯王間建立權威。其實劉邦也是一樣,分封了很多同姓王與異姓王,也是分封制,但中央是郡縣制。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完成真正的統一,另外項羽自己的地盤有九個郡是當時最富饒的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的失敗,和他把自已分封在哪裡關係不大。你看劉邦被封蜀中,當時天下最差的封地,卻奪了項羽的天下。

    項羽的失敗最大的問題是他的戰略和用人,項羽身為武將是非常傑出的,南征北戰無往不利,但身為統帥在政治上項羽是非常失敗的,屠殺秦降卒、火燒咸陽宮盡失秦人百姓民心,殺楚懷王失天下道義,分封十八路諸侯等於把秦統一的中國再次分裂。

    項羽的分封,實質就是春秋戰國思想的延續,他的思想還停留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霸的時代。而看不到秦統一天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績。

    項羽從來沒有一統天下做皇帝的雄心,分封十八路諸侯,就是懷念春秋戰國諸侯國。自封為西楚霸王,就是戰國時期的霸主,何來雄心大志?自已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是十八個諸侯國,導致後期叛亂不斷,劉邦就趁項羽平亂由蜀入漢中、關中,消滅十八路諸侯才統一中國的。

  • 3 # 史論縱橫

    從心理因素來分析項羽“衣錦還鄉”的虛榮心理

    以往我們在分析這件事的時候,大多都是以心理、性格的角度來評價項羽。

    衣錦還鄉這個典故最開始就是出自項羽,這個典故講項羽攻佔咸陽後,開始大肆分封諸侯,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以圖天下,很多人對關中這個地理名詞沒有概念,關中地區又稱關中盆地,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稱,因為周邊全是關隘,因此又稱關中。

    以地緣政治來說,關中地區在當時絕對是最好的,秦國就是從這裡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各國合縱伐秦,一到函谷關就很難再向關中進軍了,即使是抗日戰爭時期,侵略了半個中國的日軍也沒有打下關中。

    然而項羽看到秦宮破壁殘垣,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衣錦夜行,怕別人看不到,應該是當時普遍的社會心理,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羽想要回到家鄉炫耀也不是說不通。

    李清照在詩詞中寫項羽“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可以理解為,項羽失敗後擔心回到故鄉被人看不起,說項羽是一個輸不起的人。

    當然,以個人心理因素來分析歷史,則略顯單薄,不能夠支撐起整個論斷。

    地緣觀念嚴重限制了項羽的政治視野

    項羽並非胸無大志,只是一個知道回鄉炫耀的人,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蓋,十分羨慕,因此說: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統一,堪稱千古一帝,這樣的功績連秦始皇自己都驕傲了,甚至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然而項羽看到後竟然能夠脫口而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說明項羽是並非沒有志向。

    項羽在分封的時候,之所以沒有要關中,而要了吳越之地,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項羽本身就起兵於吳越之地,在戰國時期被楚國所兼併,但是吳越文化的影響也是存在的,春秋五霸中的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的時候受傷而死,吳國夫差替父報仇滅了越國,後來勾踐臥薪嚐膽又滅吳國。

    這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項羽和他的江東子弟其實都是這種文化傳承,因此作戰時最為兇猛。

    這種地緣上的觀念其實一直制約著項羽和他的軍隊的發展,在秦國的統一之戰中,對楚國傷害最深,王翦最後出戰的時候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華人最恨秦國,因此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在這樣的文化觀念裡,項羽對秦作戰,不止是復國之戰,還有復仇的因素。

    項羽和秦朝是有著血海深仇的,楚國被秦國所滅,項羽的爺爺項燕也戰場沙場,這種國仇家恨像一種使命落在項羽的肩上,因此,在反秦的鬥爭中,項羽的部隊一直在屠殺,《史記》中記載鉅鹿之戰後項羽擔心投降的秦軍進入關中後臨陣倒戈,因此將這些秦軍全部殺害, 20萬可能是有水分,但項羽殺降人數肯定不再少數,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關中百姓對項羽只有恐懼,而沒有歸服之心。

    項羽有氣壯山河的魄力,卻沒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正是這種地緣上的政治復仇理念,讓項羽從來沒有想過佔據關中,一統天下,而是試圖恢復到秦國統一六國前的政治格局。

    項羽之所以能夠分封諸侯,並不是說項羽達到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是在滅秦的戰爭中功勞最大,項羽的分封也是在各路軍閥已經佔領地盤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個追認,並不是說項羽決定了哪塊地盤的所屬權。

    但是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取得了最好的地盤,除了起兵的吳越之地,還有今天江蘇、河南、湖北等地,比他起兵的時候地盤大多了,這也是諸侯不服項羽,隨後就有諸侯攻打項羽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了關中之地,實際上是將整個長江沿江的領土都納入麾下,這會遭至天下群雄的不滿。

    在分封中,唯有劉邦是一個例外,各路諸侯大部分都是六國以前的貴族,只有劉邦以前是一個亭長,在反秦鬥爭中也不算功勞卓著,但是劉邦撿了一個便宜,就是此前義帝說了一句:先入關中者為王。

    在項羽與秦軍正面苦戰的時候,劉邦側面開入關中,最後項羽不得不把劉邦分封到關中。

    當然,這並不是把關中全部分封給劉邦,劉邦當時還吞不下整個關中,除了劉邦之外,還有秦國的降將,這個地盤的劃分,實際上並非周天子裂土分封那樣的,而是一次反秦過後,根據各方實力和佔據地盤進行的一個簡單的追認,結果對項羽也是很有利的。

    項羽並非傻子,只不過比較年輕,政治能力較低,不如劉邦混過體制,見識過的場面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留學生海外租房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