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職權劃分不清。第一,中小企業普遍由於機構設定不完整,管理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崗位職責分工不明,只注重存貨的購買環節,而忽視存貨的倉儲與保管、領用與報廢環節,造成大量的浪費。第二,原材料的採購價格由採購人員與供應商進行協商,企業沒有專門人員對價格做市場調研,單純地憑採購人員與供應商簽發的發票入賬、報銷,這就容易給採購員與供應商之間進行勾結提供機會,讓採購員賺取“回扣”。第三,許多倉庫主管在管理方面的知識較為豐富,而對原材料質量知識卻比較欠缺,在原材料驗收這個環節,只是單純從數量上進行驗收,對於質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也只能從表面上觀察,只有在產品設計和投產時發現質量問題時才要求跟供應商退貨,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產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影響準時交貨的時間。
2.企業間應用供應鏈進行存貨管理存在缺陷。目前,多數中小企業已經採用管理資訊系統,但企業之間缺乏供應鏈管理理念:一是公司沒有把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的競爭策略,對企業物流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簡單的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觀念上;二是公司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了供應鏈的整合;三是缺乏全面供應鏈成本觀念,公司只是重視運輸、倉儲、採購成本等顯性成本,對物流管理成本、庫存持有成本、機會成本損失等隱性成本重視不夠;另外,生產、採購、銷售、設計物料等部門間協調困難.相互間扯皮現象嚴重;供應鏈管理提前期較長,95%的時間用於非增值活動等。
3.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物流管理水平已成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競爭途徑。從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看,自營物流最為普遍,第三方物流發展滯緩,傳統的存貨管理模式對企業的自身物資資源和第三方物流明顯利用不足。由於目前中國中小企業呈不開放狀態,幾乎全國各中小企業都有自己的小而全的物流,而不願將物流交給第三方,這不僅僅是價格問題,更重要的是其商業秘密不可為他人所知。由此,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十分有限。
4.存貨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存貨管理注重了內部物流系統的整合,忽視了企業外部物流資源的利用。企業存貨負責計劃、採購、儲存、領用、出庫全過程的管理,佔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物流管理資源。存貨管理中,注重了存貨的收、發、存的管理和實物保全,但對存貨的價值管理重視不夠。在管理手段上,注重了運用數學模型,確定最佳經濟批次和最佳進貨時間,忽視了透過最佳化業務流程,加強資訊系統的建設,最佳化存貨管理。
5.存貨計量不合理,造成實際價值不準確。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不夠合理。對於發出的存貨,採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存貨計價的隨意性會帶來以下影響:影響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使會計報表的使用者無法真正瞭解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總額及其構成情況;影響損益表的真實性,利用這樣的損益表無法真正瞭解企業實現的利潤與發生的虧損情況,無法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影響各項比率指標的分析,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存貨週轉率、營業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會計資料的使用者造成錯誤的分析、決策。
6.期末存貨未按新企業會計準則進行確認。對於期末庫存商品,新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存貨在會計期末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計量,企業在確定存貨的可變現淨值時,應當以取得的可靠證據為基礎,大多數企業並未做到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來準確體現存貨的期末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企業有意粉飾經意業績,不真實體現存貨的跌價準備;二是管理層在此方面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於存貨跌價準備可提可不提;三是有些存貨的當前市價不易確定,或已無可比性,無法確定可變現淨值,結果造成庫存存貨的實際價值未能得到準確體現。
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職權劃分不清。第一,中小企業普遍由於機構設定不完整,管理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崗位職責分工不明,只注重存貨的購買環節,而忽視存貨的倉儲與保管、領用與報廢環節,造成大量的浪費。第二,原材料的採購價格由採購人員與供應商進行協商,企業沒有專門人員對價格做市場調研,單純地憑採購人員與供應商簽發的發票入賬、報銷,這就容易給採購員與供應商之間進行勾結提供機會,讓採購員賺取“回扣”。第三,許多倉庫主管在管理方面的知識較為豐富,而對原材料質量知識卻比較欠缺,在原材料驗收這個環節,只是單純從數量上進行驗收,對於質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也只能從表面上觀察,只有在產品設計和投產時發現質量問題時才要求跟供應商退貨,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產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影響準時交貨的時間。
2.企業間應用供應鏈進行存貨管理存在缺陷。目前,多數中小企業已經採用管理資訊系統,但企業之間缺乏供應鏈管理理念:一是公司沒有把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的競爭策略,對企業物流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簡單的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觀念上;二是公司分散的物流管理忽略了供應鏈的整合;三是缺乏全面供應鏈成本觀念,公司只是重視運輸、倉儲、採購成本等顯性成本,對物流管理成本、庫存持有成本、機會成本損失等隱性成本重視不夠;另外,生產、採購、銷售、設計物料等部門間協調困難.相互間扯皮現象嚴重;供應鏈管理提前期較長,95%的時間用於非增值活動等。
3.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物流管理水平已成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競爭途徑。從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看,自營物流最為普遍,第三方物流發展滯緩,傳統的存貨管理模式對企業的自身物資資源和第三方物流明顯利用不足。由於目前中國中小企業呈不開放狀態,幾乎全國各中小企業都有自己的小而全的物流,而不願將物流交給第三方,這不僅僅是價格問題,更重要的是其商業秘密不可為他人所知。由此,第三方物流服務市場十分有限。
4.存貨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存貨管理注重了內部物流系統的整合,忽視了企業外部物流資源的利用。企業存貨負責計劃、採購、儲存、領用、出庫全過程的管理,佔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沒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物流管理資源。存貨管理中,注重了存貨的收、發、存的管理和實物保全,但對存貨的價值管理重視不夠。在管理手段上,注重了運用數學模型,確定最佳經濟批次和最佳進貨時間,忽視了透過最佳化業務流程,加強資訊系統的建設,最佳化存貨管理。
5.存貨計量不合理,造成實際價值不準確。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不夠合理。對於發出的存貨,採用不同的計價方法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存貨計價的隨意性會帶來以下影響:影響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性,使會計報表的使用者無法真正瞭解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產總額及其構成情況;影響損益表的真實性,利用這樣的損益表無法真正瞭解企業實現的利潤與發生的虧損情況,無法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影響各項比率指標的分析,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存貨週轉率、營業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會計資料的使用者造成錯誤的分析、決策。
6.期末存貨未按新企業會計準則進行確認。對於期末庫存商品,新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存貨在會計期末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計量,企業在確定存貨的可變現淨值時,應當以取得的可靠證據為基礎,大多數企業並未做到按照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來準確體現存貨的期末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企業有意粉飾經意業績,不真實體現存貨的跌價準備;二是管理層在此方面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於存貨跌價準備可提可不提;三是有些存貨的當前市價不易確定,或已無可比性,無法確定可變現淨值,結果造成庫存存貨的實際價值未能得到準確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