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悅悅聊科技

     引 言 : 歷史地看,中國的改革之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方式,從繼體制推動,到產業推動之後,技術推動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時代背景 中美貿易摩擦讓華人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科學領域制約我們的劣勢和短板,就是技術層面的深度創新不行。這才是中國目前科學層面的最大短板。 1、華為是個很好的民營企業,在國內外很知名,結果中美貿易戰一攪,供應鏈就出了問題。原因就是在技術領域,基礎和根底還是有問題。 2、 中國過去的四大發明,基本都是經驗性的。也就是我常說的,只說了是什麼,沒有人說為什麼(缺乏科學在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系統性基礎)。 3、例如:中國火藥的發明,我們只發現能夠燃燒,可以產生能量的爆炸性效果。而西方確由此發現並創立了炸藥的化學分子式和物理解釋。 4、再例如: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古人只知道能夠指方向,但不知道為什麼。地球萬有引力公式及在電磁領域的理論支撐,是西方人發現的。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電器時代。 5、近現代的五大技術領域,在家電、汽車、高鐵、飛機、資訊方面,中國都不是原創國。 綜上所述,究其原因, 這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係。傳統文化的內涵過去主要的是研究人和人的關係,宮廷劇很精彩。而科學發展的宗旨和目標,要研究人和自然的關係。所以中國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始終落後,這是根本的歷史原因。 二、讓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未來 中美貿易的摩擦,讓華人深痛地認識到科技產業創新的重要性。對於智慧財產權這個科學領域問題的重要性,我們要想辦法儘快補短板,加快技術創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讓華人的認識上了一個新臺階。 未來做好技術原始創新,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第一、解決技術創新的基礎理論問題。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目前的人類科技競爭,已經進入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存量資源,最後的博弈階段。 1、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牛頓的經典物理為代表,惠及歐洲各國。 2、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愛因斯坦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力學為代表,二戰後是美國走向強大的基礎。 3、第三次科技革命,將以量子理論的基礎創新為標誌,中國的科學家走到了世界前列。隨著基礎理論的系統創新,這個科學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當前,歷史地看問題,技術創新處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結束期,正處在科學領域存量資源的全球激烈的競爭階段。為什麼說是燒錢行為,其原因就在於此。 美國之所以是技術創新大國,是因為它有大量資金支援。美國的很多人離開世界後,他們的錢就變成公益性基金,大量投入了創新領域。公益基金不是慈善基金,他們覺得把錢給窮人,還不如用創造技術來拯救社會。 第二、為什麼說, 原始創新99%技術創新都是失敗的。 1、人類的第二次科技創新資源,即將枯竭,存量基礎理論及科技資源即將耗盡。 2、科技理論分為三個層面:基礎理論、基本理論、應用理論。極其有限的基礎科技資源,在基本和應用層面的競爭,就顯得空前激烈。中國的許多留學生不回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內找不到研究基金。 3、近幾年,國家倡導社會資本進入到技術創新領域。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社會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援。 第三,建現代化實驗室,是科技創新構造的物質基礎。 1、如果沒有龐大的實驗室研究體系,是不可能搞科技創新的,任何科學的創新都是透過實驗室完成的。 2、美國是世界上科學實驗的強國。從1900年到現在,75%的諾爾貝獎在美中國產生,因為它有龐大的物質基礎。 3、現在美國對我們進行全面封鎖和封殺,在美的留學生,根本進入不了美國的核心實驗室。所以我們只能走中國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第四、中國的科學創新,已經進入宏觀深度的層面 1、中國經濟的社會的發展,過去產業創新叫開發區,後來叫產業園,現在是創業園或科學城。 2、科學城的核心就是建立現代化的實驗室,這是科學創新最關鍵的問題。 3、北京當前搞了三大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中關村科技城) 4、粵港澳大灣區提出建立世界一流的華南技術創新中心。 5、杭州成立西湖大學,只招三個專業: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生命生物工程,從招博士開始,博士做論文就在現代化實驗室完成。 6、目前,浙江大學實驗室、阿里巴巴實驗室等等,都成為中國科學創新體系的標誌。 未來的重要政策導向,就是推動科學城體系的形成,為企業提供現代化的實驗室體系,完成技術創新。 第五、要調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做知識產權制度的調整。 1、過去大型智慧財產權都是國家或者某個機構的。這次全面修改法律體系,個人可以擁有智慧財產權所帶來的收益,他們可以持有股權。在這個制度的推動下,中國將產生第三次造富行動。 2、歷史地看,中國的改革開放,造富分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1)體制造富 體制內、體制外差異很大,有些體制內的人膽子大,衝到體制外,獲得了財富。 (2)產業造富 主要是房地產和資訊產業。我們國家的富翁基本都產生在2010年以前,之後造富就基本停止了,因為產業已經是飽和了。 (3)技術造富 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來有可能變成富翁。 3、中國目前進入到了第三次技術造富的歷史階段,3至五年後,就會出現一批因為技術而產生的致富群體。 4、中國在制度的調整和激勵下,讓個人能獲得智慧財產權所帶來的收益,會極大地調動技術業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對未來技術創新有巨大意義。 總的看,在短期內會有很多應用型技術的突破。長遠看一大批因為基礎理論創新,帶來的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這是我們需要關注和期待的。 六、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創新之路 現在我們提出要全面創新,基礎理論首當其衝。科技創新的迫切性,就擺在華人面前。但是如果沒有原始創新的基礎理論做支撐,我們的這種短板,問題就顯得非常突出。 有人抱有幻想,認為只要我們重視這個問題,就會很快得以彌補和解決,這是不切實際的。未來10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中國的科學界,如果沒有基礎理論體系的原始創新,在技術層面作深度的支撐,創新範圍和成果就是極其有限的。當前,這個問題已經被大家認識到了,肯定就會在宏觀層面有所改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只有不斷加大在科技創新領域力度,才能逐漸擺脫西方對我們的抑制。 結語 中美貿易摩擦,其背景是科學技術競爭的必然。宏觀上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高技術的壟斷與競爭。這是長時期都會存在的事實。 中國要崛起,就必須要強化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補短板,構建原始創新的科學基礎理論體系。科技無國界,科技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和競爭力。只有在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領域,打好基礎,未來的中國在科學領域才會有繼續上升的空間。

  • 2 # 井151276607

    如果問題發自內心,提示你,需要擴充套件知識面。改變“敘事性”為“邏輯性”的思維,改善講述、交流習慣。

    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問而提問,簡單說,你問題的第一句話,就是錯誤的“敘事”。邏輯才是科學的基礎。相對“正確”的理論,構成了科學的大廈。這裡用“相對”正確,原因是科學的理論,都是“可證偽”的。今天是“正確”的理論,明天可能區域性或乾脆全部被否定。

    事實上,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或稱方法分為兩種,一是:建立新概念(模型,或稱理論),另一個是:改進已有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

    科學的認知方法,就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法。

    總之,你說的“理論是科學的基礎”,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你說的理論指什麼?再說清楚之後,後面的問題可能就不存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如何自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