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成語,是漢語言文學裡的一朵極具生命力的奇葩,言簡意駭,但也有題主所說,原本褒義詞,後來轉化為貶義詞。

    “逃之夭夭”,源於“桃之夭夭”,本意為桃子成熟紅豔豔招人喜愛的形態,是褒義詞,後轉化為形容逃跑的形態,則為貶義詞了。

    “暗送秋波”,原比喻美女的眼睛轉動時,象秋天明淨的水波一樣清澈明亮,眉目傳情,後轉化為暗中勾結,獻媚討好,明顯的貶義詞。

    “道貌岸然”,原指人莊重、嚴肅、正經的外貌,後轉化為假裝正經的人。

    “冠冕堂皇”,原意為體面、氣派的樣子,後轉化為假裝正派、莊嚴的樣子。

    “鉤心鬥角”,原意指建築結構精巧,技藝高超,後演變成人與人之間各用心機,明爭暗鬥。

    這樣的成語還很多,不一而足。

    僅供參考。

  • 2 # 標準的70後

    衣冠禽獸:

    明清時期,中國官員所穿衣服,都繡有飛鳥走獸,衣冠禽獸原來指穿著朝服的官員,是褒義詞。後來,衣冠禽獸專指表面道貌岸然,實際內心卑鄙下流的齷鹺小人。

    風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學裡描寫自然景物,後來指男女情愛的事。

  • 3 # 宋建華8026

    這樣的成語很多,舉例如下。

    鳩佔鵲巢

    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貶義詞,比喻強佔他人住處或別人的位置。但原本出自《詩經》裡一首賀新婚的詩,鳩代表新娘,鵲代表新郎,詩中有"之子于歸,百兩成之”等句,可見是一個盛大而美好的婚禮。

    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很長時間被認為是過去不平等的封建禮教,男子地位高,女子天生低賤。但這個詞原本是說人所具備的品質,男子修養自己的品德,應向天一樣尊重別人也得到別人的尊敬,女子應具有謙卑的態度,向大地一樣包容,謙卑退讓,和睦各種關係。男女各盡本份,各守其則,就合乎“道"了。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是人們常為自己的自私行為找的藉口,認為人要不為自己,天地就誅滅他。這個成語真正的意思正好相反,是說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天和地都隱沒退去,管不著他了。

    人定勝天

    關鍵是這個"定"字,現在認為是"一定"的意思,是說人一定能戰勝天,看起來毫情萬丈,信心滿滿。但如果把定理解為“靜下來,安定"下來,意思就不一樣了,是定下來,就能戰勝天。大家應該有體會,人在心靜的時候比較冷靜,分析考慮問題比較周全,所以做事才有把握。

    這樣的成語有很多,如衣冠禽獸,無奸不商,呆若木雞,臭味相投,李代桃僵等。

  • 4 # 風雅正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人的相貌會隨著歲月而改變,醜小鴨出落成白天鵝。有幸運兒,就有倒黴蛋。有的則可能長殘了,越來越醜。

    人的相貌如此,有些成語俗話,亦復如是,可能隨著時代變遷,本義消退,新義突出,其中一些褒義詞,生髮出貶義,播之人口,本義幾乎湮沒不彰。下面就分享幾個原本是褒義的貶義詞,希望以後再遇到這些成語時,能夠想到它們過去的“樣子”。

    【衣冠禽獸】

    衣,念yì,指穿戴衣帽。

    本義:指代穿著繡有禽鳥和獸類衣服的人,指明代官員。

    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按照品級,所繡的禽和獸有別: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因此,“衣冠禽獸”一語初為讚語,頗具讓人歆羨之意。

    及至明代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官員口碑極差,“衣冠禽獸”有了貶義,成了老百姓咒罵道德敗壞、殘害百姓官員的話。

    新義:穿衣戴帽的畜牲。比喻不知禮義,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生一樣的人。與“道貌岸然”意思相近。

    【道貌岸然/道貌儼然】

    本義:容色神態莊嚴的樣子。清龔煒《巢林筆談·謁敬亭先生》:“先生道貌岸然,接對謙和。”

    今義:用作諷刺表面故作正經,內裡齷齪不堪之人表裡不一的樣子。魯迅《準風月談·吃教》:“宋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禪師的語錄。”

    【無所不用其極】

    本義:指君子做事,無處不用盡心力為之。《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鄭玄注:“君子日新其德,常盡心力,不有餘也。”

    新義:極言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毫無原則,極度敗壞。

    【牛鬼蛇神】

    本義: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後喻指虛幻怪誕的作品。唐杜牧《<李賀集>序》:“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今義:後類牛鬼蛇神用來比喻歪門邪道之流。拾年動 亂時期,一大批知識分子被視為牛鬼蛇神,成了被專政的物件,痛遭打擊。

    【大放厥辭/大放厥詞】

    本義:創造出大量優美的文章。此詞乃韓愈老夫子所創造,《祭柳子厚文》雲:“玉佩瓊琚,大放厥辭。”

    今義:指人狂妄無知,囂張自負,亂髮議論,實則愚不可及。

    【不可一世】

    本義:可,指認可,稱讚。此詞意為,自視甚高,對天下人極少讚許推重。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荊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獨懷刺候濂溪,三及門而三辭焉。”

    今義:驕橫自大,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一般。

    【因循守舊】

    本義:遵從過去的習慣、規範,不輕易改變。此詞,最初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老子》四十九章有“聖人無常心,百姓心為心”句,河上公所注云:“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似無心。百姓心之所便,而從之。”意思是,治理國家的聖人,把更改(法度)等看得非常關鍵,(可能會影響百姓生活習慣、社會穩定),故以遵循舊有規範為貴。百姓習慣了已有的規範,聖人便順從了他們,(而不願隨便改作)。此為老子無為思想在治理國家中體現之一。

    新義:後指沿襲成規舊法,不欲改革圖新。成了批評攻擊保守頑固者的成語。《漢書·循吏傳序》批評霍光曰:“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其實,韓初,繼蕭何為宰相的曹參,並未改變蕭何定下來的規矩法度,所謂“蕭規曹隨”,也即前些年國家所謂的“不折騰”的意思。

    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

    高原,線仲珊《“因循守舊”原來是褒義詞——河上公老子注“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論》,《甘肅高師學報》,2013,18(06):4-6.

    更多人文文章,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5 # 泰山木32140178

    同樣成語的文字不變 ,不同時期、不同物件,不同客觀條件,就有不同的意義效果。成語褒到貶,貶到褒,褒貶兼之很多,舉幾個例子:

    獨善其身:修養好 →只顧自己不管他人。 粉墨登場:化裝→壞人喬裝打扮。 顧影自憐:自我欣賞→孤獨失意。 規行矩步:合乎規矩不苟且→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呼風喚雨:支配自然→進行煽動性活動。 冷若冰霜:態度嚴肅→不熱情,不溫和。 冷眼旁觀:冷靜的態度→冷淡的態度。 例行公事:按照慣例處理→只重形式,不講實效。 另起爐灶:重新做起→另搞一套。 綿裡藏針:柔中有剛→內毒外和。 難分難解:異常親密,難於分離→爭吵打鬥,難以開交。這些成語都有一個特點:正反兩面,褒貶不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正時不對,會有什麼故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