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在爭奪霸權,被工業革命吹漲的德國試圖挑戰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被一戰後的國際條約所羞辱,全國上下希望復仇。日本則因為九一八事變後國力膨脹試圖合作德國挑戰英美。

  • 2 # 環球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的7月28日,結束於1918年的11月11日,是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隨之而來在世界殖民地與世界霸權的爭奪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特別是法國與德國、俄國與奧匈帝國、英國與德國這三對矛盾尤為顯著。這些矛盾慢慢演變為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軍事同盟的對立。在1914年的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現在的波黑首都薩拉熱窩視察時遇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的9月1日,結束於1945年的9月2日。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勢力在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捲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是經濟危機,1929年的10月,位於美國紐約的華爾街股市發生崩盤,美國爆發了第一次經濟危機。而此次的經濟危機在之後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 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帶來的大蕭條使得法西斯主義抬頭,特別是義大利、德國與日本。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德國之間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和約主要目的是在於對德國勢力的削弱,但是也間接的導致了法西斯勢力在德國的抬頭。最後,一戰之後,西方國家國力受損,為了維持其影響力,以英國與法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普遍奉行著綏靖政策,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姑息縱容德國、日本等法西斯侵略國家。在這幾種因素影響之下,法西斯主義不斷的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爆發。

  • 3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世界大戰生成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科技的進步,造成了人類活功範圍的擴大。使人類社會行為遍佈全球,可以將某國某地區的社會矛盾幅射到全球。歷史從不缺乏戰鬥,但在工業革命前,人類的活動範圍,侷限在極小的範圍內,所以沒有形成世界性的大戰。僅此而已。

  • 4 # 人生觸底反彈

    夠得上世界大戰標準的無非就是一戰和二戰。儘管一戰和二戰導火索不一樣,爆發點不同,戰爭起因各異,目標和目的的形式不同。但始終脫不了德奧,英法,俄國這歐洲三系力量的較量和爭霸。這種較量和爭霸蘊涵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談到一戰和二戰的問題,很多人會糾結於導火索和政策問題,會以假設來反證大戰的可避免性。比如人們會假定如果不發生"薩拉惹窩事件"會怎麼樣?如果沒有"凡爾賽條約"會怎麼樣?如果在二戰中德國不去攻打蘇聯會如何?其實,即使沒有這些問題,戰爭也一定會爆發,只是形態和進展不同而已。別說是一戰和二戰了,假如沒有一個特殊的因素,估計三戰或四戰也早已爆發了。這個特殊因素就是美國以及核武器。直白的說,是美國的行事準則和核武器的威懾阻止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儘管美國被詬病經常性在世界挑起衝突,也可以說小病不斷阻止了大病的發生。

    實事求是的說,儘管一戰和二戰的爆發有其歷史的必然。但毫無疑問,挑起者都是德國。德國發動一戰的原因顯然是挑戰英國的地位,而德國二戰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報復,二是稱霸歐洲。稱霸歐洲是主,報復"凡爾賽條約"是輔。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凡爾賽條約,德國仍然會發動戰爭。這是由德意志骨子裡的征服欲造成的,而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因素。解讀歐洲近現代史,貫穿始終的其實就是英法,德奧,俄國為首的東斯拉夫體系的互鬥。而他們的秉性又有著各自的特色。

    由於英法工業革命比較早,也由於他們較早的成為了世界性的霸主,所以他們在歐洲的爭霸過程中體現出了世界性的一面,所以他們更理性,當然,這與他們對民主價值觀的理解也有關。而俄國為首的東斯拉夫體系則在霸道中更貪婪與土地,而且至今仍然如此。比如塞爾維亞族為主的南斯拉夫,比如蘇聯時期,比如現在的俄羅斯對南奧賽梯和克里米亞及頓巴斯地區的手段和態度。它們雖然也想稱霸,但它們卻不會輕易出手,而每次出手則必然選準時機,比如一戰的中途退出,就是因為俄國看到了無利可圖。由此引申到德國如果在二戰中不去攻打蘇聯的問題,其實,即使德國不去攻打蘇聯,蘇聯也必然會攻打德國,因為蘇聯的意思是讓英法和其它歐洲國家先消耗德國而已。德國正是看到了這點才不顧一切的攻打蘇聯的。因為它深知蘇聯必然會摘桃子,所以德國要先發制人。

    在德意志民族的頭腦中一直有一個"大歐洲"框架。也可以說,就是這個大歐洲框架害了它們。它們也因此滋生了極端的民族主義思維。儘管它們有時會竭力掩蓋和粉飾,但那也只是用瓶子將魔鬼裝起來而已。一旦受了刺激,它們就會跳出來。而這種刺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比如在一戰前它們自我膨脹到認為已經有了能力將英國這個霸主拉下馬,所以拒絕了美國的勸告,最後遭到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這種限制恰恰又刺激了它們,使它們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加氾濫,終致走上了窮兵黷武之路,害了世界也害了自己。所以說,希特勒並不是二戰的唯一禍首,雪崩時的每一片雪花都不是無辜的。其根源是渴望有人來朝拜的征服欲所激發的極端民族主義幻想症。德國的教訓同樣值得世界上其它國家警醒。

    身處北美大陸埋頭髮展自己的美國介入世界大戰乃至世界事務,有偶然的因素也是必然的結果。人們通常會說一個大國的崛起往往會透過戰爭,其實也不盡然。嚴格來說,美國並不是主動介入戰爭,實則是被動的捲入。在一戰時美國曾力勸過德國,但已經膨脹的德國置若罔聞。而在二戰時,美國同樣是不得不參戰。我想那時候的美國並非是想透過戰爭來成就其霸主地位,而是因為與英國和澳洲等國的特殊關係,以及美國信奉的價值觀的因果關係。未曾想,卻真的透過世界大戰成為了世界霸主。基於維護其霸主地位以及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在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人不太理解美國的真正思維方式,總以為美國希望挑起戰爭。其實,如果以反向思維來分析的話,便不難理解了。試想,一個領導希望自己的部門生亂嗎?它只會打壓可能會挑戰它的力量。所以,在二戰結束的幾十年間它死死的按住了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容易製造戰爭的國家。同時也在不斷的削弱另一個戰爭策源地國家俄羅斯。美國在按住日本和德國的同時,還對這兩個國家進行了改造。以使它們能在普世價值觀的基礎上放棄透過戰爭獲取世界地位的思維。從目前的情況看,由於日本週邊地區形勢的變化,以及曾受其傷害過國家的警惕,膨脹之心有所收斂。但德國卻存在著一些變數。雖然在軍力上德國還不如日本,但德國透過這些年來對歐盟的經營,使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獲得了大國地位,其骨髓中的征服慾望有可能再次被挑起。這是很可怕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不要被德國現在表現出來的負責任形象所矇蔽。一旦有機會,它們依靠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那是很容易動員和實現反轉的。很多人看不到德國的可怕之處,但美華人卻看得很清。所以特朗普的美國加大了對德國的打壓力度,公開聲稱德國才是美國在歐洲的最大敵人。因為德國正在打造的歐盟平臺隨時都有為己所用的可能。因為在戰時,歐盟國家的軍事力量完全可以彌補德國自己在軍力上的短板。最主要的是德國如果起勢了,針對的絕不僅僅是美國。所以,德國問題同樣不適用政治正確。假如有一天美國衰退了,最可能攪局世界的必將首推德國。而具有德意志民族類似,且容易以極端民族主義觀點看世界的那些國家同樣需要警醒,否則,必將害了自己的民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寨高鐵站離燕子河鎮有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