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獲救就是在華容道上,殺死他的機會也就在華容道上,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羽為什麼要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第一次讀三國,讀到關羽華容道放曹時,禁不住拍手扼腕,咬牙切齒!怒關羽之假仁義慈悲,怨諸葛之明知故犯,怪劉備之姑息縱容,恨曹氏之狗屎運氣!真正瞭解原委後,卻覺得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大勢所趨,放曹是當時情勢下的必然選擇。又不禁深深折服於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把握。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江東才俊周郎打敗,八十萬大軍被五萬孫劉聯軍打的是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由於曹操軍隊多為北方人,所以此次水戰淹死之人甚多,可謂是曹操逐鹿中原以來最大的失敗。而曹操在此次戰役大敗之後更是狼狽不堪,帶著為數不多的兵馬,到處倉皇逃竄,就像那過街老鼠,躡手躡腳,生怕那項上人頭不保。
可誰曾想,諸葛孔明乃神人也,對他的逃竄路線可謂瞭如指掌,這不,他召集張飛、趙雲,準備在半路截殺曹操。關羽見狀,大惑不解,忙問軍師為何不給自己安排任務,諸葛亮說:“汝原本受過曹操恩惠,怕汝不忍殺之”。關羽忙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把他安排在最關鍵的位置,他這才領兵前去。
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謀士程昱小聲對曹操說,關羽向來忠義,丞相您曾經對他那般厚待,今天求求情,應該可以放我們過去。想到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事業和抱負,曹操想了想,縱馬向前,與關羽寒暄起了往事。關羽在曹營的那些日子裡,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如今騎著的赤兔馬也是曹操當年所賜。曹操說,今天我兵敗勢危,到此已無路,希望將軍念及昔日之情,網開一面。關羽忠義,想起了曹操當年對自己確實不錯,看看眼前這個灰頭土臉的男人,心中越發不忍。最終,關羽還是放走了曹操。
赤壁之戰是三國的重要歷史轉折,因為正是它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從隆中起,諸葛孔明就判斷了天下三分的大勢,同時之後所有的戰略運作也是圍繞這一戰略目標進行的,赤壁之戰是聯吳抗魏的重要戰役。赤壁之戰之前乃至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魏強吳弱,蜀尚不存在,只存在於劉備和諸葛的臆想中。其時的劉備只是處於求生存的狀態,所以任何一方的獨大都會使劉備的巨大威脅。
赤壁之戰的勝利標誌著聯吳抗魏的目的達到,諸葛這時候要思考的是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解決根據地問題。但如果他選擇殺曹,則會給魏造成致命的打擊,因為曹操此時是魏的絕對精神領袖,缺曹則魏之危矣;同時赤壁之戰承擔主力正面作戰的東吳的軍隊,殺曹會極大地壯大吳的軍事力量,不僅是在實際力量對比上,更是在精神上,再加上東吳的上下齊心,才華橫溢的周瑜,排程有方的魯肅。
諸葛不能允許東吳借勢壯大,所以一定要給他埋下一個力量相當的敵手,以便東吳不能夠全身心滅劉。事實也是,在敗魏後,周瑜第一件事就是要滅劉,但是被諸葛四兩撥千斤,化險為宜了。因此,關羽放曹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戰略選擇;而且在戰術上也運用得絕對高明,選對了人,選對了地點,同時給自己最好的下臺階的理由。
首先,關羽和曹操有舊情過往,有了這段交情,才有放走曹操的理由,這是蜀漢陣營裡其他人所沒有的。關羽向來重情義,對於曹操昔日的恩情一直放在心上,如今正好藉此機會讓關羽將人情還上,互不相欠,日後等到真正可以殺曹操的時候,關羽可以做到心無旁騖。
其次,諸葛亮想借機殺一殺關羽的威風。關羽一直自視甚高,即使是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此番違抗軍令,放走曹操,諸葛亮正好可以藉機收服關羽。
總結下,諸葛亮讓關羽放走曹操可謂是一石四鳥:
一是讓關羽還了曹操情誼;
二是不讓孫權有機會做大;
三是不讓劉備陷入困境;
四是收服關羽。
在華容道關羽放曹上充分體現了諸葛作為一個輔國之相的謀略,驗證了他的帥才風度。至少有以下三點值得學習:
1、對大勢的把握。俗語說時勢造英雄,但要想成為英雄首先要了解天下大勢,否則像呂布只能成為成為一介莽夫,成不了英雄;諸葛深知要爭得蜀國天下,首先要維持吳魏對抗的格局,因此才有華容道默許關羽之放曹;
2、對自身實力,競爭格局的洞察。知己知彼方百戰百勝,只有明白了自身的強弱、對手的實力才能夠在應對時遊刃有餘;袁紹因為過於誇大自身實力導致兵敗官渡,喪失問鼎中原的機會。對自身實力的掌握和對吳魏實力對比的分析才使得諸葛做出聯吳抗魏,借魏制吳的戰略部署;
3、戰術上的因才施用,指揮得當;要放曹操要選擇合適的人選,不僅要能夠完成任務,而且要讓自己的戰將、要讓東吳挑不出理來,所以諸葛選擇了曾受曹操大恩的關羽,也成全了關羽的忠義。
在這場捉放曹的事件中,曹操是諸葛三分天下大勢的棋子;關羽是諸葛實現戰略目標的馬前卒;劉備是諸葛保護有限的有生力量的棋子。所有一切盡在掌握中,孔明孔明,洞之若明,吾深服矣!!!
從忠於漢室、忠於劉備集團的立場來看,曹操是圖謀篡逆的“漢賊”,是劉備集團的死敵,絕對不能放過;但從個人關係來看,曹操曾對關羽禮遇甚高,上馬金下馬銀,贈錦袍、贈赤兔馬,表奏漢壽亭侯,恩深義重。而知恩報恩,有恩必報也是關羽一向奉行的為人處事原則。
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在忠與義的面前,關雲長最終選擇了義,這是超越政治利益的一種選擇,這也是完善人格修養的一種選擇。“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義是古時最常用的一個道德概念,是做人做事的最高標準,中國傳統文化無不把義作為道德的核心內容。被華人信奉為武聖人的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義”的代表,是集各種義於一身的典範。華容道義釋曹操體現的就是信義,代表著知恩圖報、捨身取義等美德的迴歸。
關羽熟讀春秋,深明春秋義理。在義的道德範疇裡,古人最重的就是道義,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義謂天下合宜之理。忠義、信義、俠義、仁義都首先要合乎道義,道義是中國古代義的總領。在生活及人際交往中恪守道義,就如天道執行,百姓日用而不知,卻又不能違背。社會文明的秩序就在人們自覺主動地遵循道義而獲得最低程度的保障。道義也是道德的底線。
而關羽的內心一旦同化道義,心即遵循信義之道,內心支配言行,言行符合內心,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成為了那一時刻的必然選擇。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孟子·告子上》的一句話,也是對義者最富影響力的一句話。
《三國演義》最後寫道:關雲長放了曹操,引軍自回。此時諸路軍馬,皆得馬匹、器械、錢糧,已回夏口;獨雲長不獲一人一騎,空身回見玄德。毛夾批寫道:關公無所得,其所得者義耳。而這一個“義”字,正是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關羽才是最大的收益者。
曹操獲救就是在華容道上,殺死他的機會也就在華容道上,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羽為什麼要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第一次讀三國,讀到關羽華容道放曹時,禁不住拍手扼腕,咬牙切齒!怒關羽之假仁義慈悲,怨諸葛之明知故犯,怪劉備之姑息縱容,恨曹氏之狗屎運氣!真正瞭解原委後,卻覺得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大勢所趨,放曹是當時情勢下的必然選擇。又不禁深深折服於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把握。
華容道義釋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江東才俊周郎打敗,八十萬大軍被五萬孫劉聯軍打的是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由於曹操軍隊多為北方人,所以此次水戰淹死之人甚多,可謂是曹操逐鹿中原以來最大的失敗。而曹操在此次戰役大敗之後更是狼狽不堪,帶著為數不多的兵馬,到處倉皇逃竄,就像那過街老鼠,躡手躡腳,生怕那項上人頭不保。
可誰曾想,諸葛孔明乃神人也,對他的逃竄路線可謂瞭如指掌,這不,他召集張飛、趙雲,準備在半路截殺曹操。關羽見狀,大惑不解,忙問軍師為何不給自己安排任務,諸葛亮說:“汝原本受過曹操恩惠,怕汝不忍殺之”。關羽忙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把他安排在最關鍵的位置,他這才領兵前去。
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
謀士程昱小聲對曹操說,關羽向來忠義,丞相您曾經對他那般厚待,今天求求情,應該可以放我們過去。想到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事業和抱負,曹操想了想,縱馬向前,與關羽寒暄起了往事。關羽在曹營的那些日子裡,受到了極高的待遇,被封為漢壽亭侯,上馬金,下馬銀,如今騎著的赤兔馬也是曹操當年所賜。曹操說,今天我兵敗勢危,到此已無路,希望將軍念及昔日之情,網開一面。關羽忠義,想起了曹操當年對自己確實不錯,看看眼前這個灰頭土臉的男人,心中越發不忍。最終,關羽還是放走了曹操。
為什麼一定要放了曹操赤壁之戰是三國的重要歷史轉折,因為正是它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從隆中起,諸葛孔明就判斷了天下三分的大勢,同時之後所有的戰略運作也是圍繞這一戰略目標進行的,赤壁之戰是聯吳抗魏的重要戰役。赤壁之戰之前乃至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魏強吳弱,蜀尚不存在,只存在於劉備和諸葛的臆想中。其時的劉備只是處於求生存的狀態,所以任何一方的獨大都會使劉備的巨大威脅。
赤壁之戰的勝利標誌著聯吳抗魏的目的達到,諸葛這時候要思考的是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解決根據地問題。但如果他選擇殺曹,則會給魏造成致命的打擊,因為曹操此時是魏的絕對精神領袖,缺曹則魏之危矣;同時赤壁之戰承擔主力正面作戰的東吳的軍隊,殺曹會極大地壯大吳的軍事力量,不僅是在實際力量對比上,更是在精神上,再加上東吳的上下齊心,才華橫溢的周瑜,排程有方的魯肅。
諸葛不能允許東吳借勢壯大,所以一定要給他埋下一個力量相當的敵手,以便東吳不能夠全身心滅劉。事實也是,在敗魏後,周瑜第一件事就是要滅劉,但是被諸葛四兩撥千斤,化險為宜了。因此,關羽放曹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戰略選擇;而且在戰術上也運用得絕對高明,選對了人,選對了地點,同時給自己最好的下臺階的理由。
為什麼放走曹操的人選,必須是關羽呢?首先,關羽和曹操有舊情過往,有了這段交情,才有放走曹操的理由,這是蜀漢陣營裡其他人所沒有的。關羽向來重情義,對於曹操昔日的恩情一直放在心上,如今正好藉此機會讓關羽將人情還上,互不相欠,日後等到真正可以殺曹操的時候,關羽可以做到心無旁騖。
其次,諸葛亮想借機殺一殺關羽的威風。關羽一直自視甚高,即使是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此番違抗軍令,放走曹操,諸葛亮正好可以藉機收服關羽。
總結下,諸葛亮讓關羽放走曹操可謂是一石四鳥:
一是讓關羽還了曹操情誼;
二是不讓孫權有機會做大;
三是不讓劉備陷入困境;
四是收服關羽。
可以從諸葛亮身上學到什麼?在華容道關羽放曹上充分體現了諸葛作為一個輔國之相的謀略,驗證了他的帥才風度。至少有以下三點值得學習:
1、對大勢的把握。俗語說時勢造英雄,但要想成為英雄首先要了解天下大勢,否則像呂布只能成為成為一介莽夫,成不了英雄;諸葛深知要爭得蜀國天下,首先要維持吳魏對抗的格局,因此才有華容道默許關羽之放曹;
2、對自身實力,競爭格局的洞察。知己知彼方百戰百勝,只有明白了自身的強弱、對手的實力才能夠在應對時遊刃有餘;袁紹因為過於誇大自身實力導致兵敗官渡,喪失問鼎中原的機會。對自身實力的掌握和對吳魏實力對比的分析才使得諸葛做出聯吳抗魏,借魏制吳的戰略部署;
3、戰術上的因才施用,指揮得當;要放曹操要選擇合適的人選,不僅要能夠完成任務,而且要讓自己的戰將、要讓東吳挑不出理來,所以諸葛選擇了曾受曹操大恩的關羽,也成全了關羽的忠義。
在這場捉放曹的事件中,曹操是諸葛三分天下大勢的棋子;關羽是諸葛實現戰略目標的馬前卒;劉備是諸葛保護有限的有生力量的棋子。所有一切盡在掌握中,孔明孔明,洞之若明,吾深服矣!!!
可以從關羽身上學到什麼?從忠於漢室、忠於劉備集團的立場來看,曹操是圖謀篡逆的“漢賊”,是劉備集團的死敵,絕對不能放過;但從個人關係來看,曹操曾對關羽禮遇甚高,上馬金下馬銀,贈錦袍、贈赤兔馬,表奏漢壽亭侯,恩深義重。而知恩報恩,有恩必報也是關羽一向奉行的為人處事原則。
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在忠與義的面前,關雲長最終選擇了義,這是超越政治利益的一種選擇,這也是完善人格修養的一種選擇。“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
義是古時最常用的一個道德概念,是做人做事的最高標準,中國傳統文化無不把義作為道德的核心內容。被華人信奉為武聖人的關公是中國傳統文化“義”的代表,是集各種義於一身的典範。華容道義釋曹操體現的就是信義,代表著知恩圖報、捨身取義等美德的迴歸。
關羽熟讀春秋,深明春秋義理。在義的道德範疇裡,古人最重的就是道義,道謂天下通行之路,義謂天下合宜之理。忠義、信義、俠義、仁義都首先要合乎道義,道義是中國古代義的總領。在生活及人際交往中恪守道義,就如天道執行,百姓日用而不知,卻又不能違背。社會文明的秩序就在人們自覺主動地遵循道義而獲得最低程度的保障。道義也是道德的底線。
而關羽的內心一旦同化道義,心即遵循信義之道,內心支配言行,言行符合內心,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就成為了那一時刻的必然選擇。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孟子·告子上》的一句話,也是對義者最富影響力的一句話。
《三國演義》最後寫道:關雲長放了曹操,引軍自回。此時諸路軍馬,皆得馬匹、器械、錢糧,已回夏口;獨雲長不獲一人一騎,空身回見玄德。毛夾批寫道:關公無所得,其所得者義耳。而這一個“義”字,正是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關羽才是最大的收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