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動醫1805朱成博

    不少小孩子天性就喜歡和朋友打打鬧鬧喜歡。只要接觸就容易發生衝突,吵架也不可避免地多了起來。尤其是男孩子,有時候還會與夥伴們拳腳相加、大打出手,這是由於與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女孩相比,不善言辭的男孩只能將自己焦躁的心情透過身體爆發出來的緣故。 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一開始必須由大人出面調停解決,然而逐漸地,就必須要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思考來解決了。如果能學會這種在社會上所必需的“交涉能力”的話,就能夠掌握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如果能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紛爭就會變少。希望父母們能夠利用幾乎每天都有的孩子之問的爭吵,給予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男孩子們的吵架有時可以激烈到讓人擔心的程度。如何去應對才好,想必很多家長傷透了腦筋吧。更有甚者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的哭訴,就不由得立刻趕到事發現場,對孩子說“告訴我發生了什麼”“對待小朋友要友善喲”。 然而當孩子走向社會以後,是沒有能夠幫助他的老師的,所以無論孩子多大,必須要讓他學會發生爭執時正確的解決方法。當問題確實很嚴重時,家長必須要介入仲裁,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之間的吵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這種情況下,像上面這樣的對話是很有效的。 孩子跑到老師那裡去告狀是有理由的,那是因為他覺得老師一定會幫助他。一定是他以前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向老師打過小報告後,如他期待的那樣,老師把他的朋友斥責了一通。 但是,老師不能在孩子們吵架時一味地持續袒護任何一方,因此必須要想出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的話,當孩子在學校或是社會中遇到人際關係問題的時候,應該對他會很有幫助的。為了讓孩子想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承認和共鳴是很有效果的。對於孩子來說,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好”或者“壞”的評價,而是想讓別人去理解自己的痛苦。如果孩子的痛苦能夠得到理解,那麼孩子積攢的怒氣就 會一下子消失。以剛才那樣的老師和孩子的對話來說,當孩子向老師訴說之後,心情就會舒暢很多,孩子體驗到了這樣美妙的效果。在反覆進行這樣的對話的過程中,孩子會意識到以後和朋友訴說也會有同樣的效果。還有就是,孩子會明白有時候即使不對他人訴說,也可以透過其他方法來抑制自己的怒氣,從而明白自己的感情自己能夠控制的道理。

  • 2 # 蔚來談

    孩子不斷跟同學發生肢體接觸,就是俗稱的“打架”。家長肯定是都很頭疼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作為家長的該如何讓自己孩子不再有“打架”行為,健康成長呢?

    個人認為家長應該首先找到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再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徹底改變孩子的思維以及行事方法。

    家庭環境

    個人認為這是最直接導致孩子老是跟同學打架的根本原因。可能大部分家長在平時家庭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認為有問題產生就要透過打架才能解決。

    可能打架相對來說就少數,家長才認識不到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什麼重要。那麼髒話呢?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尤其是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做過父母的肯定都有切身的體會。

    同樣的道理,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孩子。

    所以,孩子有這種“打架”行為,做父母的的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平等交流,講道理要循序漸進

    當孩子打架之後,切忌不問什麼原因上來就是一通臭罵甚至動手打孩子。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孩子打架的問題,而且還會助長他這種喜歡打架的心理。

    首先應該要以一個平等姿態跟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有一個安全感。

    瞭解情況後,循序漸進告訴孩子打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更是不可取的。

    適當增加跟孩子相處時間,培養孩子興趣,開拓孩子眼界

    做父母的多跟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必須的,但是現在可能部分家長由於工作等原因疏忽了這一點。

    孩子感興趣的一些專案家長要支援,有條件的就適當培養一下,不僅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也有助於將來成長。

    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出去旅遊,開拓孩子的眼界。

  • 3 # 育學筆談

    要解決孩子不顧別人感受的問題,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只有讓他感受到後果對自己的影響,他才會引以為戒,從而逐漸的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為舉止。

    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學男生,特別喜歡和同學之間發生肢體接觸,有時候他也並非是欺負別人,或者有意的去衝撞,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我們班經常有這樣的男生,今天張三被他撞了,明天李四被他踢到了,然後一調查這個男生都會解釋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才碰到的。

    記得有一次,有個男生直接將同學的頭撞腫起來了,然後我馬上把這個孩子送到了醫院檢查,同時聯絡雙方家長來醫院。雙方大人很快和解,孩子也沒有事,休息幾天就好。但我們商量好了,這件事一定要對這個男生有所教育。回校後,我直接告訴他被你撞的同學不排除腦震盪的可能性,需要觀察一段時間,這期間你需要每天去他家看望一次,給對方補課。這件事最終的結果是這個調皮的男生徹底改變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行為失控。

    所以,我覺得你最好和老師溝通一下,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要讓你家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這樣他才不會肆無忌憚的我行我素,多經歷幾次他就知道如何改變了,祝你好運!

  • 4 # 素秋慈

    孩子大了,規則意識需要建立

    看樣子這是個小小孩,還沒能很好地明確自己和世界的邊界,對於他喜歡的事物,表達方式不太正確,於是變成了“不顧別人感受”的小朋友。

    這樣的問題一般在幼兒園比較多見,我侄子上學時,班裡有個大兩天的小男孩就愛打人,最開始其他家長都很頭疼,經常透過幼兒園老師投訴到男孩家長,因為和那個家長還挺熟悉,就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

    家裡老人管孩子,又是獨子,比較寵愛,孩子任性。

    孩子父親時常不在家,媽媽也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

    孩子的本質不壞,只是不會控制情緒,容易發怒。

    缺乏正確的規則引導,孩子不清楚自己行為的對錯。

    遇到這樣的情況,及時引導很重要,孩子這樣的行為被投訴多了之後,引起了媽媽的重視,後來媽媽開始接管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有了明顯的變化,也不會動不動就出手打人,還和我侄子成了好朋友呢。

    引導方法並不難,重點如下:

    肯定孩子做得好的方面:願意和小朋友玩,喜歡結交小夥伴,是沒有錯的。

    指出孩子不對的方面:動手打人會讓人受傷,搶別人東西,都是不對的。

    明確正確的表達方式:如果你喜歡其他小朋友,可以嘴上說;想玩他們的玩具,需要得到同意;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和你玩,你可以先自己玩,不能強迫別人。

    不斷強化孩子正面行為:如果動手的行為減少了,要表揚他;懂得和小朋友溝通,也要表揚;做得對的地方,及時鼓勵。

    最忌諱的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你怎麼可以動手打人呢?你再這樣信不信我收拾你?!這種蠻橫教育要不得,千萬記住。我們要培養文明人,不是野蠻人。

    總之,對於一個初入集體的孩子,樹立一個科學的規則意識很有必要,尤其對於一些“紅線”家長要及時明確,凡事要有個判斷,不要給孩子模稜兩可的感覺。

    規則意識的樹立,將對孩子的習慣養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也為更好適應將來的集體生活打下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十大美女的圖片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