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子說心理

    2004年,楊絳先生生病入院,在病床上的時候,她就一直在思索一個題目,叫做“走到人生邊上”。

    2005年楊絳先生出院,當時楊絳先生已經有90多歲高齡,即使出院後,身體依然不太好,經常吃藥,人也昏昏沉沉。

    用楊絳先生的話來說,她當時正在跟“又老又病又忙”做鬥爭,但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她還是寫下了這本4萬字的《走到人生邊上》。

    因為剛剛大病過一場,所以楊絳先生對疾病有很深的感悟。

    作為一個過來人,她在自序裡就講到了病痛這個話題。

    她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說,無疾而終是天大的幸運,或者病的乾脆利索,生病沒多久就死去,也能稱得算好福氣。

    活著的人儘管捨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終歸是“解脫”了。

    但解脫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病人的肉體還是靈魂?

    人死了之後,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了,還是說人的魂魄依然存在?

    人的一生究竟有沒有命理呢?

    當一個人走到人生邊上,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脫去浮華和名利的枷鎖,好像更容易去直面生命中一些最本質的問題,比如生與死,靈與肉,命與運。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來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比如在談到靈與肉的這個問題時,楊絳先生認為肉體的慾望和人性裡的靈性良心是不一致的。

    當靈性良心佔上風的時候,顯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自制力、修養和他的功力。

    當一個人的靈性良心被拋棄的時候,顯現出來的是則是一個人內心裡的“惡”。

    楊絳先生在書裡提到了兩種人,他們很容易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棄靈性良心於不顧。

    一種是名利心極重的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要了,自然良心也就顧不上了。

    世界本是一個名利場,自古以來,源源不斷的人在這個“戰場”上前仆後繼。

    名和利就像是一個黑洞,一旦陷進去,就很難走出來。

    既然上了“戰場”,哪還講什麼仁義道德,什麼是非曲折、善惡公正。

    正所謂成王敗寇,在“戰場”上只有贏和輸,否則就是婦人之仁。

    還有一種是自我膨脹的人,他們的自我太大了,以至於把良心都給吞沒了。

    比如說希特勒。

    他屠殺了幾百萬的猶太人,自我膨脹之大,內心驕橫之深,獨裁統治之極端,震人心魄。

    難道他自始至終都沒有一點懺悔之心?

    至少在電影《帝國的毀滅》裡,他和妻子愛娃自殺的時候,他的眼神裡流露出來的,只有無盡的不甘心、不屈服和不妥協。

    可見,他的帝國夢早已讓良心杳無蹤影。

    再比如說,曹操。

    曹操才華橫溢,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

    “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僅僅因為一點點疑心,他就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

    靈性良心總是佔上風,是聖人所為;靈性良心總是被拋棄,是魔鬼所為。

    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沒有那麼高的自制力,也沒有那麼高的道德心,我們更多的是一種折中,一種妥協。

    在這份妥協中,有活在人世間的一份身不由己;在這份妥協中,也暗藏著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

    妥協並不意味著無底線,守住自己的底線,其實就是守住了自己的靈性良心。

    善與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在天使和惡魔之間,你會站在哪一邊?

    楊絳先生說,一個人的靈魂和肉體,在他活著的時候是一體的,靈魂透過肉體來感受這世間的一切。

    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後,他的靈與肉正式分離。

    肉體消失了,但是靈魂仍然存在。

    靈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但是它比肉體更能接受時間的檢驗。

    人是需要鍛鍊的,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但正如楊絳先生說的,“鍛鍊”的成績最終只留在靈魂上,肉體終將是要消亡的。

    楊絳先生還在書中談到了命理的問題。

    人生在世,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好人多災多難,而一些壞人卻能夠當權得勢?

    西方人喜歡說“命運的諷刺”,華人喜歡說“造化弄人”,人究竟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呢?

    楊絳先生說,命有好壞,運亦有好壞。

    雖然人世間有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比如說原生家庭,但當你回頭看很多人的一生時,你會發現,我們嘴裡經常說的命運,其實只佔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一個人的性格、處境中的抉擇、自由意志等主觀因素,也同樣會對他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

    楊絳先生認為,做主的還是人,並不是命。

    就像有一句話說的,即使是赴死,你也可以選擇昂首挺胸地去死,亦或是垂頭喪氣地去死。

    所以,就有些人喜歡算命的做法,楊絳先生說,如果這世上真的有命運,那算不算都是一樣的,不算也罷,算來算去就容易把自己搞糊塗。

    在書的最後,楊絳先生還談到了“人生的價值”這個問題。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既是普通人一生迷茫和糾結的問題,也是哲學家一直在探討的主題。

    有人說,人活著根本沒有什麼意義,這一生其實只是上天的一個考驗。

    一個人死了之後,如果他是個心地善良的好人,靈魂就會直接昇天,得到安寧和平。

    如果這個人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那麼他將被下放到地獄,遭受永生不滅的酷刑。

    如果一個人不好也不壞,或者又好又壞,那麼他的靈魂首先會得到該有的懲罰,然後當靈魂得到淨化之後才能昇天。

    那麼這個考驗公平嗎?

    從結果上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似乎很公平。

    但是,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天開始,這個考驗就是不公平的。

    比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家境富裕,能夠獲得很好的教育,那麼他長大變成一個好人,會比較容易。

    反之,有的人,生在清貧的家庭裡,父母目不識丁,得不到良好的家教,生活艱辛,又處處受人歧視,如果這個人又剛好生性頑劣,那麼他成為壞人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正是因為這個考驗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不同的環境中怎麼去活,就體現出了這個人的價值。

    楊絳先生認為,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一個人修來的功德主要是在他的靈魂上。

    一個相信靈魂、相信精神的人,說明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

    一個人有了信仰,他的信仰會塑造他的價值觀,而一個人的價值觀體現的就是他人生的價值。

    佛教裡常說四大皆空,人生猶如“鏡中花、水中月”似的Phantom,倡導人們不要過於執著。

    雖然佛教否定一切,但它卻提倡一個人要有信心或者說信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就提到,“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者,得如是無量福德。”

    一個人信上帝,認為上帝是慈悲的,那麼他的心裡就會有光,他相信他所相信的。

    一個人沒有信仰,對自己相信的東西模稜兩可,那麼他的人生也將搖擺不定。

    楊絳先生關於人生的價值並沒有談很多,可見,即使是作為一個走在人生邊上的百歲老人,也難以對這個問題,給出一個清晰的、肯定的答案。

    也許,一個人能夠本本分分地、勤勤懇懇地活完這一生,就已足夠。

    就像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的——我用盡了全力,才過著平凡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腦如何識別助聽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