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雨汙交匯井就是因為雨水和汙水標高實在沒有辦法透過的時候,雨水可以做倒虹,但是汙水做倒虹容易堵塞,故做交叉井。
交叉井,有2種,一種是汙水斷開,雨水不斷開,還有一種就是雨水斷開,汙水斷開,主要看井到底是雨水的還是汙水的,做成交叉井後,井的規格就是井徑相應的增大。
目前,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1.合流汙水透過格柵、高效過濾、沉澱分離處理後,尾水排入水體。該處理方式利用的Densadeg、Actiflo、Lamella Clarifier等單元均為成型的商品化處理裝置,已經應用於輕汙染水處理。該方式的不足在於:
核心思想為給水處理中的經典的混凝理論,裝置的關鍵在於汙水與絮凝劑混合及泥水分離過程。傳統的混合-絮凝-沉澱的方法,具有混合效果差、泥水分離速度低,分離效果差的不足,使得絮凝沉澱處理效果一般,出水一般保持在二級出水標準。而後有研究者在混凝劑、助凝劑及混合介質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強化混凝,但這些方法具有投資成本高、不易控制、介質回收率低,但對出水中的氨氮的去除效果差,不能保證尾水排放標準提標至一級B的效果。
2.透過改造管道,修建調蓄、儲存池,收集汙水直接透過礫石床處理過濾後排入水體。該方式的不足在於:
汙水未經沉澱處理直接進入礫石床過濾,汙水SS含量高,易造成礫石床堵塞,且由於水力負荷較低,使得佔地面積大,具有建設成本、維護管理成本高的特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方案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處理效果好、易維護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
本發明的目的是透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包括:
檢查井,所述檢查井接收雨水、汙水,內部設定格柵;
處理池,所述處理池包括:
混合區,所述混合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所述檢查井輸出的水送所述混合區;
反應區,所述反應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之間設定第一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一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
加藥單元,所述加藥單元的輸出端連通所述混合區;
沉澱區,所述沉澱區內設定斜管;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設定第二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二隔離件和處理池的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沉澱區產生的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產生的清水送所述人工溼地。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了一種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也即上述處理系統的工作方法,所述雨汙合汙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雨汙合流汙水進入檢查井內,部分汙物被截留,汙水送處理池內;
(A2)汙水、絮凝劑以及汙泥進入處理池的混合區內,混合區底部曝氣;
(A3)汙水越過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反應區底部曝氣,反應後的汙水進入沉澱區;
(A4)汙水向上穿過沉澱區內的斜管,汙泥沉澱,上層的清水送人工溼地,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
(A5)清水在人工溼地內進一步淨化,之後送往下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1.採用微氣泡曝氣方式,能夠提高混合效果,解決水流死角問題;
微氣泡曝氣能夠提高水體中溶解氧,有利於深度處理效果的提升;
2.氣浮狀態下,有利於懸浮物的去除,縮短沉澱時間,減少佔地面積;
3.生態礫石床在不需要曝氣的條件下對汙水進行淨化處理,不僅降低處理成本,同時便於維護管理;
生態礫石床交替種植美人蕉、水生鳶尾等植物,強化脫氮除磷,提高出水水質指標,由傳統二級出水提標至一級B出水。
附圖說明
參照附圖,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將變得更易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這些附圖僅僅用於舉例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並非意在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構成限制。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以下說明描述了本發明的可選實施方式以教導本領域技術人員如何實施和再現本發明。為了教導本發明技術方案,已簡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規方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源自這些實施方式的變型或替換將在本發明的範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下述特徵能夠以各種方式組合以形成本發明的多個變型。由此,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下述可選實施方式,而僅由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同物限定。
實施例1:
圖1示意性地給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結構簡圖,如圖1所示,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包括:
檢查井11,所述檢查井接收雨水、汙水,內部設定格柵,用於過濾水中較大的汙物;
處理池41,所述處理池包括:
混合區42,所述混合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31;所述檢查井輸出的水送所述混合區;
反應區43,所述反應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31,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之間設定第一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一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曝氣單元採用曝氣盤,鼓風機設定在所述處理池外;
加藥單元21,所述加藥單元的輸出端連通所述混合區,用於將定量的絮凝劑送入混合區;
沉澱區44,所述沉澱區內設定多組斜管51;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設定第二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二隔離件和處理池的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沉澱區產生的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產生的清水送所述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61,所述人工溼地包括:
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或水生鳶尾;
種植土層;
礫石床;
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開口端設定在所述礫石床內;
集水池81,所述排水管的出口端設定在所述集水池內。
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也即上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工作過程,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4)汙水進入斜管,在沉澱區同時進上浮及下沉過程,促使泥水的有效分離,即懸浮態絮體在微氣泡作用下上浮,大顆粒絮體,在重力作用下沉積,到絮體與清水分離的效果,從上到下依次有浮渣、清水、斜管、汙泥沉澱區;清水經清水槽自流入人工溼地。部分上層浮渣及底部淤泥經汙泥泵迴流,剩餘汙泥外排;
實施例2: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和方法的應用例。
在該應用例中,所述礫石床的鋪設高度為80-100cm;自上而下地,所述礫石床的礫石的粒徑變大,所述礫石的粒徑為1-6cm;設定在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的曝氣盤尺寸20-30cm;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具有隔離件,反應區的汙水透過隔離件和處理池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絮凝劑為聚合氯化鋁或聚合氯化鋁鐵;曝氣風壓在4-5MPa,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內的曝氣的氣泡尺寸0.1-1mm,曝氣盤服務面積1.0m2/個,曝氣量為氣水比控制在4-5。
其實雨汙交匯井就是因為雨水和汙水標高實在沒有辦法透過的時候,雨水可以做倒虹,但是汙水做倒虹容易堵塞,故做交叉井。
交叉井,有2種,一種是汙水斷開,雨水不斷開,還有一種就是雨水斷開,汙水斷開,主要看井到底是雨水的還是汙水的,做成交叉井後,井的規格就是井徑相應的增大。
目前,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1.合流汙水透過格柵、高效過濾、沉澱分離處理後,尾水排入水體。該處理方式利用的Densadeg、Actiflo、Lamella Clarifier等單元均為成型的商品化處理裝置,已經應用於輕汙染水處理。該方式的不足在於:
核心思想為給水處理中的經典的混凝理論,裝置的關鍵在於汙水與絮凝劑混合及泥水分離過程。傳統的混合-絮凝-沉澱的方法,具有混合效果差、泥水分離速度低,分離效果差的不足,使得絮凝沉澱處理效果一般,出水一般保持在二級出水標準。而後有研究者在混凝劑、助凝劑及混合介質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強化混凝,但這些方法具有投資成本高、不易控制、介質回收率低,但對出水中的氨氮的去除效果差,不能保證尾水排放標準提標至一級B的效果。
2.透過改造管道,修建調蓄、儲存池,收集汙水直接透過礫石床處理過濾後排入水體。該方式的不足在於:
汙水未經沉澱處理直接進入礫石床過濾,汙水SS含量高,易造成礫石床堵塞,且由於水力負荷較低,使得佔地面積大,具有建設成本、維護管理成本高的特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方案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處理效果好、易維護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
本發明的目的是透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包括:
檢查井,所述檢查井接收雨水、汙水,內部設定格柵;
處理池,所述處理池包括:
混合區,所述混合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所述檢查井輸出的水送所述混合區;
反應區,所述反應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之間設定第一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一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
加藥單元,所述加藥單元的輸出端連通所述混合區;
沉澱區,所述沉澱區內設定斜管;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設定第二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二隔離件和處理池的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沉澱區產生的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產生的清水送所述人工溼地。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了一種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也即上述處理系統的工作方法,所述雨汙合汙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雨汙合流汙水進入檢查井內,部分汙物被截留,汙水送處理池內;
(A2)汙水、絮凝劑以及汙泥進入處理池的混合區內,混合區底部曝氣;
(A3)汙水越過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反應區底部曝氣,反應後的汙水進入沉澱區;
(A4)汙水向上穿過沉澱區內的斜管,汙泥沉澱,上層的清水送人工溼地,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
(A5)清水在人工溼地內進一步淨化,之後送往下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1.採用微氣泡曝氣方式,能夠提高混合效果,解決水流死角問題;
微氣泡曝氣能夠提高水體中溶解氧,有利於深度處理效果的提升;
2.氣浮狀態下,有利於懸浮物的去除,縮短沉澱時間,減少佔地面積;
3.生態礫石床在不需要曝氣的條件下對汙水進行淨化處理,不僅降低處理成本,同時便於維護管理;
生態礫石床交替種植美人蕉、水生鳶尾等植物,強化脫氮除磷,提高出水水質指標,由傳統二級出水提標至一級B出水。
附圖說明
參照附圖,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將變得更易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這些附圖僅僅用於舉例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並非意在對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構成限制。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以下說明描述了本發明的可選實施方式以教導本領域技術人員如何實施和再現本發明。為了教導本發明技術方案,已簡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規方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源自這些實施方式的變型或替換將在本發明的範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下述特徵能夠以各種方式組合以形成本發明的多個變型。由此,本發明並不侷限於下述可選實施方式,而僅由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同物限定。
實施例1:
圖1示意性地給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結構簡圖,如圖1所示,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包括:
檢查井11,所述檢查井接收雨水、汙水,內部設定格柵,用於過濾水中較大的汙物;
處理池41,所述處理池包括:
混合區42,所述混合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31;所述檢查井輸出的水送所述混合區;
反應區43,所述反應區底部安裝曝氣單元31,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之間設定第一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一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曝氣單元採用曝氣盤,鼓風機設定在所述處理池外;
加藥單元21,所述加藥單元的輸出端連通所述混合區,用於將定量的絮凝劑送入混合區;
沉澱區44,所述沉澱區內設定多組斜管51;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設定第二隔離件,混合區內的水翻過所述第二隔離件和處理池的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沉澱區產生的汙泥的部分送所述混合區,產生的清水送所述人工溼地;
人工溼地61,所述人工溼地包括:
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或水生鳶尾;
種植土層;
礫石床;
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開口端設定在所述礫石床內;
集水池81,所述排水管的出口端設定在所述集水池內。
本發明實施例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也即上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的工作過程,所述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雨汙合流汙水進入檢查井內,部分汙物被截留,汙水送處理池內;
(A2)汙水、絮凝劑以及汙泥進入處理池的混合區內,混合區底部曝氣;
(A3)汙水越過隔離件進入反應區內,反應區底部曝氣,反應後的汙水進入沉澱區;
(A4)汙水進入斜管,在沉澱區同時進上浮及下沉過程,促使泥水的有效分離,即懸浮態絮體在微氣泡作用下上浮,大顆粒絮體,在重力作用下沉積,到絮體與清水分離的效果,從上到下依次有浮渣、清水、斜管、汙泥沉澱區;清水經清水槽自流入人工溼地。部分上層浮渣及底部淤泥經汙泥泵迴流,剩餘汙泥外排;
(A5)清水在人工溼地內進一步淨化,之後送往下游。
實施例2: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1的雨汙合流汙水的處理系統和方法的應用例。
在該應用例中,所述礫石床的鋪設高度為80-100cm;自上而下地,所述礫石床的礫石的粒徑變大,所述礫石的粒徑為1-6cm;設定在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的曝氣盤尺寸20-30cm;所述反應區和沉澱區之間具有隔離件,反應區的汙水透過隔離件和處理池底壁間的通道進入沉澱區內;所述絮凝劑為聚合氯化鋁或聚合氯化鋁鐵;曝氣風壓在4-5MPa,所述混合區和反應區內的曝氣的氣泡尺寸0.1-1mm,曝氣盤服務面積1.0m2/個,曝氣量為氣水比控制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