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美食
1,羊肉糊卜
羊肉糊卜,陝西韓城的地方特色小吃。起源於元代,以油旺、味美、價廉被譽為陝西關中四大名吃之一。羊肉胡卜來自韓城芝川鎮的羊肉胡餑,起源於元代,由大漠蒙古傳入中原。
2,韓城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別為“五大、五小、一糕、一湯、一丸子”。“五大”即紅肉、白肉、酥肉、雜燴(雅稱“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燒肚絲、燒腰花、燒肥腸、燒蹄筋、海帶粉;“一糕”為甜糕,“一湯”為勾芡甜汁;“一丸子”為瘦肉丸子湯。十三個菜上完之後,再上主食。
3,韓城羊肉臊子餄餎
韓城羊肉臊子餄餎是陝西韓城地區的傳統名吃之一,可涼吃,放少許涼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調味,成為涼粉餄餎。羊肉餄餎的製作方法一個是餄餎的的製作,另外一個就是湯的製作。製作好後,先將餄餎放在壓制餄餎時的湯裡燴(hui)熱,然後,澆上提前製作好的羊肉湯,就可以了。
4,羊肉餄餎
羊肉餄餎又稱蕎麵餄餎,是獨具陝西韓城地區美味特色的小吃,是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齊名。餄餎,古稱"河漏"。
5,臊子餛飩
臊子餛飩是陝西韓城的特色麵食,餛飩含有團圓美滿之意。是韓城人過年過節、男婚女嫁、老人祝壽、孩子滿月等場合招待親朋厚友和貴賓的待客飯。
韓城美景
1、黨家村
黨家村位於韓城市區東北9公里,距黃河僅3公里,是國內迄今為止儲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被稱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黨家村已有六百六十餘年的歷史。元至順二年(1331年),黨恕軒以種田謀生,定居於此。明永樂年間,其孫黨真中舉,擬定了村落建設規劃。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創立“合興發”商號,在河南駐馬店地區經商,生意興隆,貨船直抵漢口、佛山。據家史載,村中當時“日進鏢銀千兩”,富冠韓塬。明弘治八年黨家的外甥賈璋遷居黨家村,兩姓聯合。財力更盛,四合院建築在明末清初進入全盛期。清咸豐元年(1851年),為御匪盜,又集銀一萬八千兩築土寨泌陽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黨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氣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門樓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門楣題字顯映著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炫耀著主人的審美情趣和財富。四合院中的垂花門樓十分精美,村巷中的佈局更是讓人叫絕。如今,黨家村仍有四合院一百二十多座,這裡的人們仍在這些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勞作,繁衍生息。
2、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位於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群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上頂峰,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司馬遷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闢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獻殿是祭祀時陳列祭器,致敬盡禮的地方。寢宮在獻殿之後,建於北宋年間。宮正中有一尊司馬遷全身坐像。祠內碑石林立,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憑弔吟詠之作,詩文雅健,書法挺秀。祠後為司馬遷墓,築於西晉年間,經金、元、清數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磚砌,呈圓形,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枝幹蒼勁,盤若蛟龍。墓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3、韓城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儲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一名“賢關”,一名“聖城”。牌坊上分別有“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立盤龍照壁,為琉璃五龍壁,長十七米,高四點二米,雕刻精美,形體生動,龍有出水騰空之勢。此係明萬曆年間修建。五龍壁的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面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載這些柏樹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雙孔石橋,池子四周圍以石欄。院內有對稱的東西屋,東側為“更衣亭”,西側為“致齋亭”,並有記載明清兩代重修概況的碑亭六座。院北三間為“戟門”。由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院落。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最為宏偉。它位於中軸線上,整個殿基為石砌高臺,臺基上為月臺,周圍繞以石欄,雕蟠螭紋。踏石階向上進入殿內。大成殿面闊三間,暗為五間,進深四間,筒瓦歇山頂,大殿兩側為東西廊廡,各為十三間。向北東西有過角門,殿後用花牆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 堂建於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倫,後世學宮悉宗此義。堂為五間,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上邊正中懸掛有“師道尊嚴”四字大匾額。這裡昔日教論、訓導均對諸生講經督課於此,教育英才之所。透過明倫堂,往北拾級而上的高臺上為“尊經閣”,組成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臺高3.5米,周圍花牆,為重簷歇山頂。東西兩側配以廂房。韓城文廟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是省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面立有明萬曆年間修建的琉璃盤龍照壁,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西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院內古柏參天。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宏偉。北面的明倫堂為昔日教論、訓導、授課之所。往北高臺上為“尊經閣”,是文廟內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韓城文廟總建築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整個建築庭院寬闊,格局規範,顯示了中國民族傳統建築古樸、凝重、雄渾的風格。韓城市博物館即設在韓城文廟內,館藏文物近萬件。
4、龍門
龍門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龍門鎮境內,是陝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龍門是黃河的咽喉,此處兩岸懸崖相對如門,傳說惟神龍可越,故稱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又名禹門。其北面是群山夾道的黃河峽谷,南面是坦坦蕩蕩的平原,反差巨大,這裡河寬不足80米,所以一直有“無風三尺浪,平地一聲雷”的說法。龍門段的黃河上架有禹門口大橋,為鐵路橋、公路橋、鐵索橋三橋並立,貫通山西和陝西,氣勢不凡,和橋下的黃河相得益彰。其中鐵索橋是這裡最早的通道,但現在已因為危險禁止通行。龍門兩岸群山勢威,尤其是陝西一側的山,壁立千尺,筆直地插入水中,氣勢逼人。在橋下岸邊可以乘機動船觀賞這一段黃河風光。兩岸有百丈巖、送子洞、懸空墓、石頭城、頂天柱等景點。龍門再向上游38公里,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
韓城美食
1,羊肉糊卜
羊肉糊卜,陝西韓城的地方特色小吃。起源於元代,以油旺、味美、價廉被譽為陝西關中四大名吃之一。羊肉胡卜來自韓城芝川鎮的羊肉胡餑,起源於元代,由大漠蒙古傳入中原。
2,韓城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別為“五大、五小、一糕、一湯、一丸子”。“五大”即紅肉、白肉、酥肉、雜燴(雅稱“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燒肚絲、燒腰花、燒肥腸、燒蹄筋、海帶粉;“一糕”為甜糕,“一湯”為勾芡甜汁;“一丸子”為瘦肉丸子湯。十三個菜上完之後,再上主食。
3,韓城羊肉臊子餄餎
韓城羊肉臊子餄餎是陝西韓城地區的傳統名吃之一,可涼吃,放少許涼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調味,成為涼粉餄餎。羊肉餄餎的製作方法一個是餄餎的的製作,另外一個就是湯的製作。製作好後,先將餄餎放在壓制餄餎時的湯裡燴(hui)熱,然後,澆上提前製作好的羊肉湯,就可以了。
4,羊肉餄餎
羊肉餄餎又稱蕎麵餄餎,是獨具陝西韓城地區美味特色的小吃,是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齊名。餄餎,古稱"河漏"。
5,臊子餛飩
臊子餛飩是陝西韓城的特色麵食,餛飩含有團圓美滿之意。是韓城人過年過節、男婚女嫁、老人祝壽、孩子滿月等場合招待親朋厚友和貴賓的待客飯。
韓城美景
1、黨家村
黨家村位於韓城市區東北9公里,距黃河僅3公里,是國內迄今為止儲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被稱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黨家村已有六百六十餘年的歷史。元至順二年(1331年),黨恕軒以種田謀生,定居於此。明永樂年間,其孫黨真中舉,擬定了村落建設規劃。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創立“合興發”商號,在河南駐馬店地區經商,生意興隆,貨船直抵漢口、佛山。據家史載,村中當時“日進鏢銀千兩”,富冠韓塬。明弘治八年黨家的外甥賈璋遷居黨家村,兩姓聯合。財力更盛,四合院建築在明末清初進入全盛期。清咸豐元年(1851年),為御匪盜,又集銀一萬八千兩築土寨泌陽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黨家村石砌的巷道高大氣派,典雅精美的四合院門樓格外引人注目,醒目的門楣題字顯映著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工藝炫耀著主人的審美情趣和財富。四合院中的垂花門樓十分精美,村巷中的佈局更是讓人叫絕。如今,黨家村仍有四合院一百二十多座,這裡的人們仍在這些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勞作,繁衍生息。
2、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位於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群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上頂峰,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司馬遷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闢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獻殿是祭祀時陳列祭器,致敬盡禮的地方。寢宮在獻殿之後,建於北宋年間。宮正中有一尊司馬遷全身坐像。祠內碑石林立,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憑弔吟詠之作,詩文雅健,書法挺秀。祠後為司馬遷墓,築於西晉年間,經金、元、清數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磚砌,呈圓形,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枝幹蒼勁,盤若蛟龍。墓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3、韓城文廟
韓城文廟坐落在陝西省渭南韓城市老城東學巷,是一組儲存完整的元代建築群。據明《一統志》記載:“韓城縣學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陝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後來雖經歷代重修,但廟內主要建築之結構形狀,都基本未變。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一名“賢關”,一名“聖城”。牌坊上分別有“德冠古今”和“德配天地”。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立盤龍照壁,為琉璃五龍壁,長十七米,高四點二米,雕刻精美,形體生動,龍有出水騰空之勢。此係明萬曆年間修建。五龍壁的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面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從欞星門至戟門為第一院落。院內古柏參天。據載這些柏樹均系元、清期栽植。院中有泮池,正中有雙孔石橋,池子四周圍以石欄。院內有對稱的東西屋,東側為“更衣亭”,西側為“致齋亭”,並有記載明清兩代重修概況的碑亭六座。院北三間為“戟門”。由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二院落。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最為宏偉。它位於中軸線上,整個殿基為石砌高臺,臺基上為月臺,周圍繞以石欄,雕蟠螭紋。踏石階向上進入殿內。大成殿面闊三間,暗為五間,進深四間,筒瓦歇山頂,大殿兩側為東西廊廡,各為十三間。向北東西有過角門,殿後用花牆相隔,與北面明倫堂組成第三院落。明倫 堂建於明洪武四年,本三代庠序以明人倫,後世學宮悉宗此義。堂為五間,兩邊有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上邊正中懸掛有“師道尊嚴”四字大匾額。這裡昔日教論、訓導均對諸生講經督課於此,教育英才之所。透過明倫堂,往北拾級而上的高臺上為“尊經閣”,組成第四院落。尊經閣是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臺高3.5米,周圍花牆,為重簷歇山頂。東西兩側配以廂房。韓城文廟為陝西省現存十三世紀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是省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門外不遠處有東西兩座牌坊,由此兩門進入文廟,南面立有明萬曆年間修建的琉璃盤龍照壁,兩旁有磚刻的鯉魚戲浪,合起來看有“龍魚河圖”之意,五龍壁的東西是“欞星門”,門兩旁有龍鳳相配。文廟建築群共分四個院落,院內古柏參天。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規模宏偉。北面的明倫堂為昔日教論、訓導、授課之所。往北高臺上為“尊經閣”,是文廟內藏經書的地方。登閣四望,縣城景物盡入眼簾。韓城文廟總建築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整個建築庭院寬闊,格局規範,顯示了中國民族傳統建築古樸、凝重、雄渾的風格。韓城市博物館即設在韓城文廟內,館藏文物近萬件。
4、龍門
龍門位於韓城市北30公里龍門鎮境內,是陝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龍門是黃河的咽喉,此處兩岸懸崖相對如門,傳說惟神龍可越,故稱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又名禹門。其北面是群山夾道的黃河峽谷,南面是坦坦蕩蕩的平原,反差巨大,這裡河寬不足80米,所以一直有“無風三尺浪,平地一聲雷”的說法。龍門段的黃河上架有禹門口大橋,為鐵路橋、公路橋、鐵索橋三橋並立,貫通山西和陝西,氣勢不凡,和橋下的黃河相得益彰。其中鐵索橋是這裡最早的通道,但現在已因為危險禁止通行。龍門兩岸群山勢威,尤其是陝西一側的山,壁立千尺,筆直地插入水中,氣勢逼人。在橋下岸邊可以乘機動船觀賞這一段黃河風光。兩岸有百丈巖、送子洞、懸空墓、石頭城、頂天柱等景點。龍門再向上游38公里,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