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772369439

    說起義大利,這個國家搞政治不算差勁,打仗可真沒啥天賦。一戰時候的義大利在戰前選邊站隊的時候是跟德國、奧匈帝國站在一頭當個同盟國(此同盟國的對立面是協約國,成員是英法俄。跟二戰那個和軸心國較勁的同盟國不是一回事),可大戰打響以後,義大利馬上反水加入英法協約國那一頭,調轉槍口打德國和奧匈帝國,這下整得德奧兩國手忙腳亂,趕緊臨時拉進來一個“候補委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準確的說是末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來救場子。

    一戰的國際形勢基本就這樣了,再來看義大利的戰場表現,這裡面講一個人的例子來說更有趣,這個人就是日後的“沙漠之狐”隆美爾。隆美爾在一戰時候是德軍的一個營長,他被派往義大利支援奧匈帝國作戰,創造了一個營連續出擊,不費一槍一彈俘虜三個義大利團的戰場奇蹟,隆美爾也因此被提拔為團長。由此可見一戰時候的義大利軍隊打起仗來比鬧著玩兒還鬧著玩兒,確實不是那塊料。

  • 2 # 榮華之武器堂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最初沒有參戰,只是保持中立。最終經不住協約國的誘惑,根據倫敦條約,於1915年4月26日參加協約國,戰後將得到特蘭提諾、的裡雅斯特和其他一些有義大利人居住的奧匈帝國領土,它將有權管轄阿爾巴尼亞和統治150萬南斯拉夫人、數十萬希臘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

    5月23日義大利正式對奧匈宣戰,而對德國宣戰則是8月27日。

    對奧匈宣戰後,義大利在邊境展開了4個集團軍87萬人,裝備1700門火炮;而奧匈對應部隊的是20個師,之後增加到25個師。在1915年義大利軍隊在伊宗佐河先後發起4次攻勢,然而損失28萬人一無所獲,所有重要防禦點依然在奧匈軍隊手中。它唯一的積極作用就是牽制了奧匈軍隊25個師。

    1916年,義大利軍隊繼續堅持不懈地在伊宗佐河發起了第5-9次攻勢,依然僅僅是戰術舉不勝利,而且得不償失。此外,在特蘭提諾戰役中損失重大,造成內個6月12日倒臺。這一年,義大利軍隊損失48.3萬人,它的對手奧匈軍隊損失26萬人。

    1917年,義大利軍隊在卡波雷託戰役遭到慘敗,撤退70-110公里,在撤退過程中傷亡4萬人,被俘26.5萬人,損失3152門火炮(相當於全部火炮的一半)、1732門迫擊炮和3000挺機槍,奧德軍隊在戰爭中第一次侵入義大利領土,使得內閣再次垮臺。

    1918年義大利軍隊在英法幫助下逐步恢復了實力。10月24日經過長期準備,義大利軍隊發起反攻。隨著10月30日意軍進入維多利奧,奧匈全軍開始退卻。11月3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到11月4日15時戰鬥行動停止,意軍共俘獲38.萬人和2300門火炮。

    總體來看,義大利在一戰中表現平平。協約國內部認為義大利戰區的軍事行動對戰爭程序沒有產生任何明顯影響。

  • 3 # 血色黃昏的黃昏

    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簽署了“三國同盟”協議。

    儘管如此,在一戰爆發前幾年,義大利加強了與英國和法國的外交關係。因為義大利越來越確信,如果支援奧地利(19世紀復興運動時期義大利的傳統敵人)不會為義大利贏得它想要的領土:裡雅斯特、伊斯特里亞、扎拉和達爾馬提亞,這些都是奧地利的屬地。

    1902年義大利秘密與法國簽訂了一項協議,如果法國遭到德國攻擊,義大利將保持中立。

    一戰爭爆發後的1914年8月3日,由保守派安東尼奧·薩蘭德拉(Antonio Salandra)領導的政府宣佈,義大利不會派軍隊參戰,理由是三國同盟只是防禦性聯盟,而奧匈帝國是侵略者。同時,薩蘭德拉和外交大臣西德尼·桑尼諾(Sidney Sonnino)開始分析推測,假如義大利參戰或者是保持中立,哪種選擇會使義大利獲得的回報更大?

    儘管大多數義大利內閣成員(包括前總理喬凡尼·喬利蒂)堅決反對出兵干預,但包括社會主義者在內的許多知識分子,如伊凡諾·博諾米、里奧尼達·比斯索拉蒂,以及1914年10月18日之後的貝尼託·墨索里尼都宣佈支援出兵干預。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和自由黨派基本都支援出兵干預。社會主義者認為,一旦把武器分發給人民,他們就可以將戰爭變成一場革命。

    與此同時,奧匈帝國開始與義大利談判,以確保其維持中立,作為回報,將把法國殖民地突尼西亞讓給義大利。而1915年4月26日在倫敦,義大利卻與英國、法國、俄羅斯簽署了《倫敦條約》,條約規定:義大利退出三國聯盟,加入協約國。戰爭如果取得勝利,義大利將獲得南部蒂羅爾、奧地利沿海地區和達爾馬提亞海岸的領土。

    義大利打算在一個月之內同時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但是直到1916年8月27日義大利才對德國宣戰。聖馬利諾亦派志願軍以及聖馬利諾戰地醫療隊協助義大利。

    奧地利邊境前線長650公里,從斯泰爾維奧山口延伸到亞得里亞海。戰爭初期,義大利軍隊雖然在數量上佔優勢,但是由於地形複雜,這種優勢無法發揮;另外,義大利總司令路易斯·卡多爾納(Luigi Cadorna)在戰略戰術上的失敗,一味強調正面進攻,最終導致數十萬義大利士兵喪生。

    義大利軍隊的主要戰役

    1915年6月23日,“第一次伊松佐戰役”開始,義大利軍隊三比一擊敗奧地利人。但未能滲透到戈裡齊亞和格拉迪斯卡西北部高地強大的奧匈防禦線。

    1915年7月18日,義大利人在“第二次伊松佐戰役”中嘗試用更多的炮彈對奧匈帝國戰線發動一場正面進攻,儘管開始取得了成功,但還是被奧匈帝國軍隊擊退。1915年8月3日,雙方陷入僵局。

    1916年3月9日,義大利發動了“第五次伊松佐戰役”並佔領了戰略性的薩巴蒂諾山。

    1917年8月18日至9月12日,義大利在戰術上取得了“第十一次伊松佐戰役”的勝利。

    1917年10月24日-12月26日,奧地利和德國發動了“卡波雷託戰役”奪回了義大利軍隊前面十一次戰役中佔領的所有土地。

    1918年6月15日至23日第二次皮亞韋河戰役,義大利軍隊勝利。

    1918年7月至10月10日之間,奧匈帝國軍隊規模從65萬減少到40萬。由於缺乏食物,部隊開始不服從命令並出現逃兵,很多捷克斯洛伐克軍隊開始加入義大利。1918年9月,義大利軍隊組建了五個捷克斯洛伐克團。

    1918年10月24日,義大利終於組建了足夠的兵力發起“維托里奧·維內託戰役”。義大利軍隊突破薩克利(Sacile)附近的一個缺口,加上增援部隊,摧毀了奧地利的防禦線。

    10月28日,義大利最高司令部下令無限期繼續進攻。奧匈帝國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部隊開始拒絕執行上級命令。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相繼宣佈獨立。

    10月31日,奧地利的整個戰線開始崩潰,義大利軍隊發起全面進攻。

    11月3日,30萬奧地利士兵投降,同日,義大利人進入“特倫託”和“的裡雅斯特”。

    結果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向義大利提出停戰。11月3日,停戰協定在帕多瓦附近的朱斯蒂(Villa Giusti)簽署,並於11月4日下午三點生效。義大利如願獲得了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以及部分達爾馬提亞的控制權,包括南提羅爾、伊斯特拉半島等。

    傷亡情況

    義大利死亡834名高階將領,16,872名初級軍官,16,302名士官和497,103名士兵,總共有531,000多人死亡。其中,257418人來自義大利北部、117480來自義大利中部、156251來自義大利南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經病是否會變成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