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守竹園的老熊
-
2 # 雄鐵
議和的,殘喘了一百多年,不議和和的,就滅亡了。從而可以說趙構的決策是對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韜光養晦是明智之舉。那些否定宋金議和的人,基本是弱智。南宋從孝宗起,不知積蓄力量,不能知己知彼,歷次北伐都失敗了。如果南宋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軍事,聯合周邊國家,孤立金國,在適當時機是能夠完成北伐大業的。
-
3 # 九月鷹飛220170390
有宋一代,皇帝都沒什麼血性。這事他祖上常做,到他這兒也就沒有什麼心裡障礙了。而有明一代卻不同,典型的人窮骨頭硬,膽大敢拼命。歷代皇帝那怕再不爭氣,但對於邊事卻從不放鬆。而且明代也不是被異族滅的,崇貞到死後金也沒進山海關不是嗎?
-
4 # 聽雨喜雨
在困難面前重要的是解決辦法,韜光養晦後得以生存是最重要的。
勾踐臥薪嚐膽,獻上自己的女人,獻上自己的國家,獻上自己親身為夫差之奴,用心服務,嘗夫差糞便以示誠服。勾踐視為最能韜光養晦之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大事者必能承受常人之不能忍。
強唐和親不止,強漢和親不斷,安危託婦人,難道不是另一種國家層面的示弱嗎。
漢武帝一生強悍,打了一輩子仗,臨死前兩年發罪己詔,深感為一己之名,窮兵贖武,幾代帝王積累的國力耗盡,百姓減人口一半以上,國家不堪其苦。
諸葛亮不顧蜀國實際,窮兵贖武,得到威名的是他,失去安居樂業的是百姓,亡國的是蜀國,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
國力不具備恢復北方的條件,所以趙構求和以圖將來。後面歷次北伐在修養生息後仍然失敗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打仗不是兒戲,主觀意志可以定天下的是空想家,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宋高宗宋史定論中興之主,不知哪位是史學家,可以信口雌黃,道貌岸然。
趙構當然不是身處基層,沒有權利經歷,見識淺薄,又不肯虛心學習,聽取不同意見,準確判斷孰是孰非之人能夠領悟的。
宋史評價趙構詳見下文。
宋代歷史記載出於各自記載目的,記錄者主觀性東西很多,一件事情多個記錄往往自相矛盾,根據單一歷史記錄看問題,很多是錯誤的,歷史需要綜合的看,也需要將自己設身為當事人去客觀的分析,方能知一二,那種一見風就是雨,甚至無風即下雨,用詞粗鄙不堪的,基本人云亦云,從個人的修養就可以看出沒有層次,不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很多還借用詞兇狠、出格以體現自己存在,以彌補在社會上的被忽視感,有點文化詐騙的味道。
南宋為什麼要議和?
為韜光養晦,為延續宋爭取時間。
古時打仗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勤補給。直搗黃龍是可笑的,僅憑傳說中的十萬之師戰場綿延數千公里,戰場需要巨大的後勤補給下,即使糧草夠,後勤運輸所需要的押運糧草人員,運送人員送數千公里,宋根本無力支援。古今多少戰爭,比如趙括的紙上談兵,比如年羹堯西北用兵都是疲於糧草,又如日本侵華因戰線過長被拖死,糧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湧就行的。
宋當時為抗金入不敷出,財政80%用於軍費,南宋的宮殿不過十多間房子,比不過一個大戶人家,鐘相楊么起義因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著頭皮,南宋面臨滅國。
很多人不懂糧草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做過當家人,不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重要性。所謂文人多空談誤國。
南宋伐金時機不對。
主和和主戰本質上沒有對與錯,主要要看時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事情才能取得成功。而通常主戰有掩蓋性,容易得到支援。但如果時機不對,力量不對,想法好,只會勞命傷財,只會失敗。
甲午中日戰爭,因為準備不足,完全憑一時之勇,戰爭完敗,割讓東三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款數億兩白銀,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致華人陷入萬丈深淵。
而如果不打,肯定會說朝廷軟弱無能。所以戰和要看實機。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顧蜀國國力盲目征伐,導致蜀國不堪重負,將本可以憑藉天府之國與世隔絕,大力發展經濟,以圖最終統一。實際卻不顧實際,窮兵贖武,國力因為連年戰爭極度貧乏,最終自取滅亡。
至於趙構二十四史定論中興之主,詳見附件,趙構韜光養晦,讓宋立穩腳跟,重新站了起來,趙構作為宋史結論中興之主功不可沒。 岳飛忠心能戰不假,但趙構是皇帝,岳飛同他不在一個層面上。趙構要考慮的是全域性,有人把他定義為最大的投降派,這樣的分析實在水平很差,難道二十四史史學家的水平還不如他,趙構難道比慈禧還厲害,慈禧是將整個中華拱手送人,送土地數百萬平方公里,送金錢數十億兩白銀,還是不懂算術。其實也簡單,自己沒有能做到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領導,沒有高層經歷,為體現自己存在 ,只能胡亂分析。
至於徽宗早已死亡,欽宗根本不是趙構的威脅,欽宗讓國家滅亡,即使回來臣子們也根本不會聽他的,特別是趙構朝無論大臣還是將軍大多趙構提拔,而且趙構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趙構威脅。反而趙構希望接回欽宗 ,方便管理欽宗,而不是將欽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隨時利用欽宗(利用欽宗另立國家,破壞趙構政權的正統性)來牽制趙構。
至於趙構與岳飛關係:
為什麼岳珂所寫可信度不高,岳珂是宋代有名的大貪官,借岳飛之名橫徵暴斂,魚肉百姓,從平反角度擴大其辭,從貪腐角度也會擴大言論,以利用岳飛這一英明斂財。
岳珂其人詳見附件。
岳飛是一個被神化了的愛國將領,很多時過猶不及。抗金通常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韓世忠黃天蕩抗金,其二餘玠穩定川陝,其三張俊、韓世忠、岳飛、劉琦均有建樹,不是岳飛一己之力。
岳飛之死與張憲有很大關係。
趙構收兵後處死岳飛,是岳飛沒有處理好實實在在交出軍權事宜,造成留戀軍權的事實。中興其他將領都交出軍權後,岳飛將張憲岳雲留下執掌軍權,皇帝要收權,自己要主動將自己的親信調離軍隊,否則還是自己的人掌握軍隊,等於告訴皇帝留戀軍權,何況是將軍權交給向來不聽朝廷的張憲,是張憲驕兵悍將害了岳飛。
宋孝宗即位,按慣例大赦天下,將岳飛赦免。孝宗為體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用北伐來穩定自己的統治,為政治需要,赦免岳飛。
岳飛沒有經岳飛孫子岳珂加工過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這一南宋有名的大貪官,出於為岳飛平反記,所寫資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飛忠心能戰,為平反記過多的採用民間傳聞,民間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導致神化嚴重,比如關羽、項羽都已經神化。如同現在的抗日神劇,有一定事實,卻能手雷炸飛機,適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戰將為皇帝服務,加劇神化。
崇禎皇帝跟大部分人一樣,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重要性,不懂得生存是硬道理,不懂得只有生存下來才是硬道理,其他都可以透過生存下來以儲存革命的種子,以圖將來。困難條件下有為之君的胸懷都是被委屈撐大的。
大丈夫當不撐一時之勇,不計較一時得失,凡是看大局,看方向,要養精蓄銳,力量得到積累後方可出手,不打無準備之戰,戰則必勝。
人還是要韜光養晦,不能不懂裝懂。即使岳飛的後人有岳飛這一忠心能將為驕傲,也只是先人,偶爾講一下,滿足一下虛榮心無可非議,但還是自己要在社會有一席之地,為英雄岳飛爭光,而不是借名以體現自己的存在,滿足自己在社會的缺失感,否則只能有辱先人,感覺對不起先人。
回覆列表
議和是基於什麼原則而來的?必須是國與國之間的武力衝突後,弱方才會向強方提出議和。滿清(後金)是國嗎?在崇禎繼位到梅山掛臘鴨止,明朝權力階層普遍都沒有把後金放在一個對等的層面上,這種“自大”令大量的“小事”積累、量化、擴大化,最終崇禎就撲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