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從上述公式可見,齒輪的基本引數是分圓直徑和齒數,模數只是人為設定的引數,是一個比值,它跟分圓齒厚有關,因而能度量輪齒大小,是工業化過程的歷史產物。
相關計算:
模數是決定齒大小的因素。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引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目的是標準化齒輪刀具,減少成本。直齒、斜齒和圓錐齒齒輪的模數皆可參考標準模數系列表。
隨著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定製的大批次生產齒輪很多都使用非標的模數,使其意義被弱化。
如果齒輪的齒數一定,模數越大則輪的徑向尺寸也越大。模數系列標準是根據設計、製造和檢驗等要求制訂的。對於具有非直齒的齒輪,模數有法向模數mn、端面模數ms與軸向模數mx的區別,它們都是以各自的齒距(法向齒距、端面齒距與軸向齒距)與圓周率的比值,也都以毫米為單位。對於錐齒輪,模數有大端模數me、平均模數mm和小端模數m1之分。
對於刀具,則有相應的刀具模數等。標準模數的應用很廣。在公制的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同步齒形帶傳動和棘輪、齒輪聯軸器、花鍵等零件中,標準模數都是一項最基本的引數。它對上述零件的設計、製造、維修等都起著基本引數的作用(見圓柱齒輪傳動、蝸桿傳動等)。
擴充套件資料
1、徑節制齒輪
在一些國家裡,不同模數使用徑節作為齒輪的基本引數,用英寸為計量單位,徑節以P表示,指圓周率π與齒距ρ的比,徑節P=π/ρ,以 1/英寸為單位。
齒輪分度圓的周長=πd=z ρ,於是得分度圓的齒距ρ=πd/z。
徑節P=Z/d (d的單位是英寸)
模數m=d/Z (d的單位是mm)
可以看出:
m=(1/P)*25.4=25.4/P
P=(1/m)*25.4=25.4/m
因此,模數m與徑節P的關係是互為倒數,只是單位制不同。
即:模數與徑節的乘積恆等於1。
相應於單位的換算,徑節與模數之間有如下的關係式
P=π/ρ=25.4/m式中P為徑節(1/英寸);ρ為齒距(英寸);m為模數(毫米)。
徑節P與公制中模數m的作用相當。在大多數英制齒輪、齒輪聯軸器和棘輪等零件中,徑節是一項基本引數。徑節越大,輪齒尺寸(齒高與齒厚)越小。有的國家對徑節訂有標準系列值。
2、雙模數制
雙模數制是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可提高抗彎強度,但穩定性較差,常用於汽車拖拉機行業。
雙模數制規定用兩個大小不等的模數來計算一個齒輪的各部尺寸,標記為分數形式m1/m2,其中較大的模數m1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小的m2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
各尺寸的計算公式如下:
分度圓直徑:d=m1*Z
齒頂高: ha=ha*m2
齒根高: hf=(ha1+c1)*m2
齒頂圓直徑: da=d+2*ha=m1*Z+2*ha*m2
齒根圓直徑: df=d-2*hf=m1*Z-2*(ha1+c1)*m2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m1計算。
3、雙徑節制
雙徑節制是英制齒輪中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以提高抗彎強度。它規定較小的徑節P2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大的徑節P1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標記為P2/P1,較小的P2為分子,較大的P1為分母,正好與雙模數制相反。
分度圓直徑:d=Z/P2
齒頂高: ha=ha/P1
齒根高: hf=(ha1+c1)/P1
齒頂圓直徑: da=d+2*ha=Z/P2+2*ha/P1
齒根圓直徑: df=d-2*hf=Z/P2-2*(ha1+c1)/P1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P2計算。
4、標記
它的意思是用較小的徑節P2=10(分子)來計算分度圓直徑,用較大的徑節P1=20(分母)來計算齒高。
因此,10/20pitch的雙徑節制齒輪的尺寸計算如下:
分度圓直徑:d=Z/P2=Z/10 (d單位為英寸)
齒頂高: ha=ha/P1=1/20=0.05"=1.27mm
齒根高: hf=(ha1+c1)/P1=1.25/20=0.625"=1.588mm
中心距a是按照較小的徑節10來計算的。
也可以先將雙徑節制轉化為雙模數制,再來計算尺寸:
雙模數制標記為分數形式m1/m2,用大的模數m1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小的m2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
m1=1/P2*25.4=1/10"*25.4=2.54mm
m2=1/P1*25.4=1/20"*25.4=1.27mm
所以,這個齒輪用雙模數制齒輪來表示就是2.54/1.27:
尺寸計算:
分度圓直徑: d=2.54*z
齒頂高: ha=ha*m2=1*1.27=1.27mm
齒根高: hf=(ha1+c1)*m2=1.25*1.27=1.588mm
中心距a是按照較大的模數m1=2.54mm來計算的
但如果要按照模數來設計齒輪的話,模數要選擇標準值,利用變位來達到中心距的要求。
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從上述公式可見,齒輪的基本引數是分圓直徑和齒數,模數只是人為設定的引數,是一個比值,它跟分圓齒厚有關,因而能度量輪齒大小,是工業化過程的歷史產物。
相關計算:
模數是決定齒大小的因素。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引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目的是標準化齒輪刀具,減少成本。直齒、斜齒和圓錐齒齒輪的模數皆可參考標準模數系列表。
隨著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定製的大批次生產齒輪很多都使用非標的模數,使其意義被弱化。
如果齒輪的齒數一定,模數越大則輪的徑向尺寸也越大。模數系列標準是根據設計、製造和檢驗等要求制訂的。對於具有非直齒的齒輪,模數有法向模數mn、端面模數ms與軸向模數mx的區別,它們都是以各自的齒距(法向齒距、端面齒距與軸向齒距)與圓周率的比值,也都以毫米為單位。對於錐齒輪,模數有大端模數me、平均模數mm和小端模數m1之分。
對於刀具,則有相應的刀具模數等。標準模數的應用很廣。在公制的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同步齒形帶傳動和棘輪、齒輪聯軸器、花鍵等零件中,標準模數都是一項最基本的引數。它對上述零件的設計、製造、維修等都起著基本引數的作用(見圓柱齒輪傳動、蝸桿傳動等)。
擴充套件資料
1、徑節制齒輪
在一些國家裡,不同模數使用徑節作為齒輪的基本引數,用英寸為計量單位,徑節以P表示,指圓周率π與齒距ρ的比,徑節P=π/ρ,以 1/英寸為單位。
齒輪分度圓的周長=πd=z ρ,於是得分度圓的齒距ρ=πd/z。
徑節P=Z/d (d的單位是英寸)
模數m=d/Z (d的單位是mm)
可以看出:
m=(1/P)*25.4=25.4/P
P=(1/m)*25.4=25.4/m
因此,模數m與徑節P的關係是互為倒數,只是單位制不同。
即:模數與徑節的乘積恆等於1。
相應於單位的換算,徑節與模數之間有如下的關係式
P=π/ρ=25.4/m式中P為徑節(1/英寸);ρ為齒距(英寸);m為模數(毫米)。
徑節P與公制中模數m的作用相當。在大多數英制齒輪、齒輪聯軸器和棘輪等零件中,徑節是一項基本引數。徑節越大,輪齒尺寸(齒高與齒厚)越小。有的國家對徑節訂有標準系列值。
2、雙模數制
雙模數制是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可提高抗彎強度,但穩定性較差,常用於汽車拖拉機行業。
雙模數制規定用兩個大小不等的模數來計算一個齒輪的各部尺寸,標記為分數形式m1/m2,其中較大的模數m1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小的m2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
各尺寸的計算公式如下:
分度圓直徑:d=m1*Z
齒頂高: ha=ha*m2
齒根高: hf=(ha1+c1)*m2
齒頂圓直徑: da=d+2*ha=m1*Z+2*ha*m2
齒根圓直徑: df=d-2*hf=m1*Z-2*(ha1+c1)*m2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m1計算。
3、雙徑節制
雙徑節制是英制齒輪中獲得短齒齒形的另一種方式,以提高抗彎強度。它規定較小的徑節P2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大的徑節P1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標記為P2/P1,較小的P2為分子,較大的P1為分母,正好與雙模數制相反。
各尺寸的計算公式如下:
分度圓直徑:d=Z/P2
齒頂高: ha=ha/P1
齒根高: hf=(ha1+c1)/P1
齒頂圓直徑: da=d+2*ha=Z/P2+2*ha/P1
齒根圓直徑: df=d-2*hf=Z/P2-2*(ha1+c1)/P1
此外,分度圓齒厚S、齒距P、基圓直徑db和中心距a是按照P2計算。
4、標記
它的意思是用較小的徑節P2=10(分子)來計算分度圓直徑,用較大的徑節P1=20(分母)來計算齒高。
因此,10/20pitch的雙徑節制齒輪的尺寸計算如下:
分度圓直徑:d=Z/P2=Z/10 (d單位為英寸)
齒頂高: ha=ha/P1=1/20=0.05"=1.27mm
齒根高: hf=(ha1+c1)/P1=1.25/20=0.625"=1.588mm
中心距a是按照較小的徑節10來計算的。
也可以先將雙徑節制轉化為雙模數制,再來計算尺寸:
雙模數制標記為分數形式m1/m2,用大的模數m1用來計算分度圓直徑,較小的m2用來計算輪齒的尺寸。
m1=1/P2*25.4=1/10"*25.4=2.54mm
m2=1/P1*25.4=1/20"*25.4=1.27mm
所以,這個齒輪用雙模數制齒輪來表示就是2.54/1.27:
尺寸計算:
分度圓直徑: d=2.54*z
齒頂高: ha=ha*m2=1*1.27=1.27mm
齒根高: hf=(ha1+c1)*m2=1.25*1.27=1.588mm
中心距a是按照較大的模數m1=2.54mm來計算的
但如果要按照模數來設計齒輪的話,模數要選擇標準值,利用變位來達到中心距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