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遊山西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透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託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樣一首曾經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裡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現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當它“沉浮在空間裡”時的輕浮的一面。一旦變成“塵埃”,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價值也是如此。當把生命與理想同一種偉大的集體事業相聯絡時,人生的價值才會顯示出來;而一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陷入虛幻的空間,就會成為汙染環境的“塵埃”。 無論為詩為人,不可不切記也! 下面是網路產波廣泛的幾首詩: 《決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 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捨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 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失去》 最淒涼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愛的那一刻, 而是你還在徘徊, 猶未知道已經失去。 《炫耀》 不愛了, 就別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還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還是對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這種窘態, 只會深信你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後悔》 別等到錯過後才去後悔, 別等到失去後才想挽回。 《清楚》 或許只有在離得最遠的時候, 才能把曾經走過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確最清楚。 《機會》 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 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8?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遊山西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鬆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透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託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絡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絡。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係。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係,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係。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樣一首曾經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裡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現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當它“沉浮在空間裡”時的輕浮的一面。一旦變成“塵埃”,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價值也是如此。當把生命與理想同一種偉大的集體事業相聯絡時,人生的價值才會顯示出來;而一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陷入虛幻的空間,就會成為汙染環境的“塵埃”。 無論為詩為人,不可不切記也! 下面是網路產波廣泛的幾首詩: 《決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 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捨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 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失去》 最淒涼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愛的那一刻, 而是你還在徘徊, 猶未知道已經失去。 《炫耀》 不愛了, 就別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還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還是對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這種窘態, 只會深信你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後悔》 別等到錯過後才去後悔, 別等到失去後才想挽回。 《清楚》 或許只有在離得最遠的時候, 才能把曾經走過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確最清楚。 《機會》 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 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