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芳說芳語

    大蒜病害的防治應分清病害種類,針對不同病害,選用適當方法。

    (1)大蒜葉枯病

    危害症狀:該病主要為害蒜葉和蒜薹。發病初期多始於葉尖或葉的其他部位,漸向葉基發展,並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蔓延,初呈蒼白或灰白色稍凹陷的小圓點,擴大後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淺紫色病斑,病斑常順著葉緣產生,潮溼時其上生出黑色黴狀物(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薹一抽出即可染病,形成與葉部相同的病斑,且易從病部折斷,最後病部散生許多粒狀小黑點(子囊殼)。為害嚴重時病葉枯死,蒜薹抽不出來。

    防治方法:①發病初期病葉較少時及時清除被害葉。②加強管理,合理密植,雨後及時排水。③於發病初期及時噴灑下列殺菌劑:10%世高1000倍液、43%好力克2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800倍液、64%防毒礬600倍液等。

    (2)大蒜葉斑病

    危害症狀:大蒜葉斑病只為害蒜葉。病葉初呈針尖狀黃白色小點,漸發展呈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大形成以長軸平行於葉脈的橢圓形或梭形病斑,稍凹陷,中央枯黃色,邊緣紅褐色,外圍黃色,並迅速向葉片兩端擴充套件,尤以向葉尖方向擴充套件的速度最快,致葉尖扭曲枯死,病斑中央深橄欖色,溼度大時呈絨毛狀,乾燥時呈粉狀。

    (3)大蒜鏽病

    危害症狀:該病為害蒜葉和假莖。病部初為梭形褪綠斑,後在表皮下出現圓形成橢圓形稍凸起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橙黃色粉狀物。

    (4)大蒜菌核病

    危害症狀:發病初期鱗莖上外部葉片發黃,根系不發達,植株生長緩慢,後期整株逐漸枯黃,蒜頭腐爛枯死。潮溼時,病部表皮下散生褐色或黑色小菌核。該病的菌核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越夏過冬。菌絲和菌核均能隨流水、土雜肥和附著在農具、人畜腳上而傳播擴散。菌核病在黃淮地區一般3月上旬開始發生,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低溫高溼,土質黏重,透水性差,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①實行水旱輪作,避免蔥、韭、蒜連作。②不用病殘體漚制土雜肥,配方施肥增施大蒜專用肥。③合理密植。④加強肥水管理。增施大蒜專用肥,勿大水漫灌。藥劑防治:?播前藥劑拌種。用50%速克靈可溼性粉50克兌水適量拌種200~250千克。晾乾後播種。?田間防治。發病初期,每667米2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500倍的藥液或50%速克靈可溼性粉1000倍的藥液50~75千克均勻噴霧,隔7~8天,視病情連用2~3次。

    (5)大蒜灰黴病

    危害症狀:大蒜灰黴病是大蒜生產中後期和蒜薹貯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為害蒜葉和蒜薹。病斑初呈水漬狀,繼而變成白色至淺灰褐色斑點,由葉尖向葉基發展。病斑擴大後成梭形或橢圓形,後期病斑癒合成長條形,葉面生稀疏灰至灰褐色絨毛狀黴層,枯葉表面可見形狀不規則、1~6毫米大小的黑色堅硬菌核。先從下部老葉尖端開始,繼而向上部葉片蔓延直至整株發病,造成葉鞘甚至蒜頭腐爛,後乾枯成灰白色,易拔起,病部有灰黴及菌核。庫藏蒜薹先由薹梢發病,後蔓及薹莖,直至腐爛。

    該病主要以菌核潛伏在蒜田土壤中越夏(冬)。在低溫高溼下產生孢子,傳播侵染大蒜,潛育期4天。冬前和翌春田間有2次發病過程,以春季為主。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②科學肥水管理。配方施肥,溝系配套,防澇漬。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速克靈可溼粉1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1000倍液噴霧防治。

    (6)大蒜軟腐病

    危害症狀:大蒜軟腐病是細菌性病害。發病時先從葉緣或中脈開始,並逐漸擴大,後沿葉緣或中脈形成黃白色條斑,可貫穿整個葉片。溼度大時,病部呈黃褐色軟腐狀。一般腳葉先發病,後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充套件,可致全株枯黃或死亡。重病田揮發出濃烈的大蒜素氣味。

    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殘體,減少侵染源。②適期播種,溝系配套,注意排澇降漬。③配方施肥、推廣應用大蒜專用肥,培育壯苗。④及時防治薊馬和根蛆等地下害蟲。⑤化學防治: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2%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500倍液,或1000萬單位新植黴素4000~5000倍液均勻噴霧。發病初期及早噴灑可殺得或DT 500倍液等。

    (7)大蒜花葉病

    花葉病是大蒜重要病害之一,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病害。大蒜系無性繁殖,帶毒株能長期隨蒜瓣傳至下代導致大蒜種性退化,蒜頭變小,產量降低。

    危害症狀:發病初期,沿葉脈出現斷續黃條點,後連成黃綠相間長條紋,其後長出的葉片都表現相同的黃條斑駁現象。隨病情漸重,新生葉發育受阻,植株矮小,葉片及假莖畸形扭曲,外葉黃化,最後整株枯死。早期感染蒜株多冬前死亡;感病晚的冬前無明顯症狀,生長接近正常,但翌春氣溫回升後開始顯症。除葉片呈黃綠條斑外,蒜薹瘦弱、短小,蒜頭變小,蒜衣破裂裸瓣,鬚根少,不經休眠即發芽出苗,重者蒜瓣僵硬,貯期尤為明顯。

    大蒜花葉病常由一種或多種病毒複合浸染所致,目前已明確有7類病毒可侵染大蒜。大蒜病毒分佈於除氣生鱗莖以外的蒜株各部位。播種病瓣,長出的苗和自生苗是大蒜病毒病的中心毒源。田間主要透過桃蚜、蔥蚜等進行非永續性傳毒。蚜蟲吸食病株汁液獲毒後,病毒素刺激蚜蟲翅型分化,經有翅蚜遷飛擴散而迅速傳播蔓延。病害發生與蚜蟲的關係極為密切。高溫、乾旱,蚜量大,傳毒面廣,發病普遍且嚴重。播種早和土壤乾燥、肥料缺乏、雜草叢生等管理差的蒜田,發病早且重。與其他蔥屬作物連(鄰)作的蒜田發病也重。

    (8)大蒜線蟲病

    大蒜線蟲有大蒜根腐線蟲和馬鈴薯莖線蟲兩種,分佈廣泛,寄主達百餘種植物。

    危害症狀:大蒜根腐線蟲,以成蟲和幼蟲為害蒜株的根莖部位,典型症狀是植株無根鬚。受害後蒜株矮小黃化,新生葉不能開展,蒜葉細長、捲曲摺疊;假莖和蒜薹腫脹粗短,畸形、彎曲;根部初呈暗褐色斑,隨後莖盤朽爛,根鬚脫落,植株死亡,缺苗斷壠。大蒜根腐線蟲一年發生4~5代,世代重疊,在寄主或土中越冬。在病組織中繁殖,喜酸性砂質壤土,土粒小、水分多的土壤有助於其活動,並藉助於土壤內水分的微迴圈和地表徑流來完成土內轉移和田間擴散蔓延。

    馬鈴薯莖線蟲,以成蟲和幼蟲為害蒜株,典型症狀是從根際向莖上開始軟化變質逐漸腐爛、黃化枯死。被害蒜株近根部組織呈稍凹陷的灰褐至黃褐色病斑,蒜瓣肉呈海綿狀或蜂巢狀的不同變質,瓣內幼芽多呈腐爛狀,若用其播種,多不能萌芽或出芽後不久逐漸枯死而大量缺苗。蒜株常從根際向莖上開始軟化變質、腐爛,植株不斷黃化枯死,形成缺苗斷壟。馬鈴薯莖線蟲一年發生5~6代,世代重疊,在寄主或土中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在蒜肉內繁殖危害。

    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並銷燬殘根腐葉;建立無病繁殖田,實現統一良繁和供種。②合理輪作換茬。因連作使該線蟲逐年累積,病害不斷加重。實踐證明,實行3年以上的水旱輪作,防效較好。③溫湯浸種。先將蒜種在溫水中浸泡2~3小時,使其成蟲開始活動,後再用50℃的熱水浸泡10~20分鐘,上下翻動2~3次,殺蟲效果好。④發現病株後,要連土挖出並集中銷燬病株,撒石灰深埋。藥劑防治:?蒜種處理。播前先用溫水浸泡蒜種2小時,後用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浸種24小時。?發病初期每667米2用48%樂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穴施灌根,滲後蓋土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女都很忙,沒時間照顧老人,犯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