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蘿li控ii

    少年倉央嘉措擠在人群之中,穿著一襲普通的僧衣,略微遮著臉,沒有人認出他來。這是他第一次看到藏戲,第一次從頭到尾地感受了一番別人的愛情。

    雲卓的步子很輕快,色彩斑斕的圍裙隨著她的步子一擺一擺。她走到舞臺前方,抿嘴一笑,將編著五彩絲線的髮辮輕輕甩到身後,手勢嫻熟而溫柔,烏亮亮的髮梢在空中畫出一道弧線。這個動作,就是這個動作,當時,那個人也是把辮子一甩——

    喂,你叫什麼名字?

    我——

    噓,別說話,聽!

    聽什麼——

    噓,噓,聽!

    嗯,聽——

    對,聽,牛兒吃草的聲音,多滿足。

    鼓點越來越密,雲卓眯著眼睛,濃密的睫毛被Sunny刷上一層柔和的金色,圍裙好像剛從彩虹上裁下來一般,鮮亮鮮亮的。雲卓踢起腿來,彩虹就在舞臺上飛舞起來。喂,咱們比試比試吧!比試什麼?比試誰最快到達山底!好。不過,我應該讓你,你是姑娘。不需要!這就開始——你耍賴!我只說誰最快到達山底,沒說一定要用跑,我用滾的方式有什麼錯?不過,在草上翻滾的感覺真好,草還會撓你癢癢——

    雲卓一個轉身,迫不及待地張開雙手,寬大的雪白袖子被風吹得滿滿酊,使得她剛剛踮起腳來,就讓人想出了她飛翔的樣子。

    悄悄告訴你,我啊,想做一隻鳥,夜晚在廣闊的草原蟄伏,白天就衝上比草原更廣闊的天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呢!

    可是獵人手中的弓箭會奪走你的自由。

    雲卓在舞臺上轉得飛快,裙襬揚起又落下,腳邊的灰塵也隨之揚起有落下,在倉央嘉措心裡長出一朵朵盛開旋即又凋謝的花。

    嗯,你不許害羞,要誠實回答我!

    嗯。

    我家牛兒角上綁的那束鳳毛菊是你摘來的嗎?

    我......

    你是小夥子,不是姑娘。別低著頭、紅著臉,要把腰板挺得筆直筆直,堂堂正正地回答一句“是”!那麼,是嗎?

    我......

    慢著,等我把耳朵湊過來你再回答,我要聽得清清楚楚。好了——那麼,是嗎?

    是——

    雲卓緩緩地開了口,聲音悽切:“賢明的王子,親愛的夫君,我左思右想難於離開你。馬駒雖與母馬兩離分,但遠不過隔牆的馬廄,馬駒與母馬還能嘶嗚呼應。從此一別我和你,千里迢迢隔音訊,望不見影來聽不見聲。”

    你,要離開這裡?

    是,我來與你道別。

    你去的地方,遠嗎?

    不知道。

    能放牛嗎?

    不知道——

    雲卓在舞臺上繼續唱道:“請媽媽把這一半項珠交給他,見到這珠子,就像見到我本人一般。”

    能跑嗎?能看見飛鳥嗎?

    不知道。

    能採到鳳毛菊嗎,紫色那種?

    不知道——

    “山頭上撒下了羅網,故而小鷹不願住,要飛到高峰上去,剔剔羽毛,眺望蒼穹;王宮外佈下了人馬,故而云卓不願再住,要飛到天界去。”

    什麼時候回來?

    不知道。

    會不會永遠不回來?

    也許明天就回來。

    但是好多個明天都已經過去,多得就快連成永遠。

    風啊,從哪裡吹來?風啊,從家鄉吹來。

    我童年相愛的女伴啊,風兒把她吹來。

  • 2 # 大選擇百科全書

    《藏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它是藏族的傳統劇種,它即簡單又複雜,簡單到她沒有燈光和道具,僅一鼓一缽伴奏;複雜到每個象徵身份的面具;此外,它漫長到要演三五天才結束······它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擴充套件資料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透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摺疊民間歌舞

    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絃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隻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摺疊民間說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曆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讚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髮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

    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指令碼。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唸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畫眉鳥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