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用修的99A

    首先這個謠言早就該不攻自破了,如果三八式步槍真的那麼不堪的話,那麼在抗戰時期就不會為了繳獲一把三八式步槍付出那麼多了。

    那麼我們先看看三八式步槍的具體各項指標。

    三八式步槍於1905定型,是在三十年式步槍的基礎改進而來,所以就使用了明治三十八年的年號來命名。三八式步槍從一戰進攻青島時就已經配發了部隊,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中國因為它的槍機上有一個能夠隨著槍機聯動的防塵蓋,所以在中國就把它叫三八大蓋了。

    三八式步槍槍身重3.73kg,加上刺刀要4.1kg。槍身長1.27米,加上獨特的長刺刀就達到了1.7米。為什麼日本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要這麼長呢?這就要從日本的研發思路講起。當時全世界都受步兵協同坦克進攻的這種作戰模式影響,步槍的射程就控制在了400米,同時掀起了一股把長步槍改短的潮流,而深受影響的民國政府也把漢陽造從1.25米改到了1米長度。而日本不為所動,依舊在做長步槍,甚至把三八式的表尺標到了2400米。

    事實證明日本的思路是對的,在中國戰場上,日本採用的長步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日軍在中國大肆建造碉堡炮樓,根據這些碉堡要塞體系,充分發揮了長步槍的優勢,對一片區域實現封鎖。

    在實際作戰中,三八式步槍威力也相當不錯,因為是採用的6.5毫米尖頭彈,彈道效能好,在中遠距離能夠保證子彈飛行姿態,子彈存速也很好,槍口動能很高,在中遠距離的精準度高。子彈形成的空腔效應能形成有效殺傷。

  • 2 # 瘋狗的輕武

    威力不足這個說法傳了那麼久,自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被誇張化和過度解讀了,那三八大蓋的6.5x51mm彈殺傷力真的差麼?看距離吧

    美國當年醫療隊的彈道創傷一書中是這麼說的

    上邊大致意思是說日本6.5毫米的銻鉛彈芯構造很奇怪。鉛芯形狀改變了子彈的動態特性,比如以2000英尺/秒(609米/秒)的速度命中目標時,前端較厚的銅套會把鉛芯往後擠,而後邊因為鉛多而銅套薄,因此會擠壓變形)

    而子彈長徑比較長,命中目標時子彈偏航容易造成嚴重的傷口。(約為彈徑三倍)

    且在2400fps(731m/s)的速度時,這種尖頭彈往往會發生被甲和彈芯脫離,強化致傷效果。

    而三八大蓋的速度是咋樣的呢?初速765m/s。而要滿足讓鉛芯被套脫離需要731m/s,這個距離就是50米之內。在這個距離下,三八大蓋的殺傷力是非常強的。

    而要滿足609m/s這個讓鉛芯變形或者偏航的效果,則是在200米之內。也就是說,在這個距離內,三八大蓋的殺傷力還過得去。

    至於再遠的話,三八大蓋這種彈丸較輕、存速較差,膛線纏距很短導致彈丸飛行很穩的特性確實容易一槍兩眼,對肉體的殺傷力不足。

  • 3 # 國平軍史

    二戰時,作為日軍的制式三八步槍,是設計非常成功的一把栓動步槍,體現了東方人的聰明才智,終成一代名將,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槍是三0式步槍改進升級版本,東北人稱“金鉤步槍”,源自德國毛瑟步槍,由於原槍採用了7.92毫米口徑,發射大威力步槍彈,導致後坐力過大。因此,日本人將其口徑改成了6.5毫米,屬於全球首創的步槍口徑,有效地減少了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的問題,適合日本軍人使用。

    此外,日本人將三0步槍口徑定為6.5毫米,節約了非常寶貴的銅材,當時的子彈炮彈彈頭包括彈殼,都是由黃銅製作的,將口徑由7.92毫米降至6.5毫米,符合日本資源緊缺,材料能省則省的基本國情。至於網路上流傳至今,三八式步槍彈丸威力不足,確實在二戰前期事實存在,當時侵華日軍發射的是三八式圓彈頭,在遠距離內彈丸殺傷威力不足,但也僅是彈丸威力不足而已,殺死人還是綽綽有餘的,三八式步槍依然是二戰時殺人最多的步槍之一。

    隨即,侵華日軍將三八式步槍換成了尖彈頭,殺傷力大幅度提高,美軍曾有關於日軍三八式步槍殺傷力的報告,證明此槍發射的彈丸殺傷力甚至在達姆彈之上,有著非常恐怖的殺傷力。綜上,關於三八式步槍殺傷力不足,是由於侵華日軍發射圓彈頭所致,所以網路上關於三八式步槍殺傷力不足喧囂塵上,似乎三八式步槍非常不堪,這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換成尖彈頭的三八式步槍,其殺傷力爆增,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對日軍三八式步槍的殺傷力也是心有餘悸,所以才會出來關於三八式步槍殺傷力的相關報告,甚至稱三八式步槍所造成的傷害要超過達姆彈。三八式步槍,由於發射6.5毫米子彈,相應地後坐力較小,比較適合東方人普遍使用。

    此槍瞄準基線比較長,因此射擊精度比較高;全槍裝上三0式軍刺以後,長度超過了一般日本軍人身高,非常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拼刺刀,在白刃戰中佔據有利態勢。二戰時,日軍的精準射擊和拼刺技術,在各主要交戰國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以至於在殘酷的太平奪島戰役中,為了有效對付日軍的軍刺衝鋒,美軍給步兵配發了M-1919A1科爾特11.43毫米大威力手槍,才有效阻止了日軍“板載衝鋒”。

  • 4 # 步驚雷37

    民國政府曾經對三八大蓋做過測試,證明三八大蓋在150米~200米之內殺傷力強大,主要是彈頭失穩變形造成,這和現代高速小口徑彈殺傷效果類似,但因為膛線纏距短,在200米~500米時槍彈飛行穩定,如果打中肌肉組織就是貫通傷,子彈帶走絕大部分能量,此時殺傷力小,而當時的陣地戰恰好是多發生在200米~400米的距離,這也是三八大蓋瞄準基線長,打得準,射程遠造成的,再加上小口徑鉛芯彈打有防護目標效果差,所以造成三八大蓋殺傷力弱的印象。

    其實細想一下,挨槍後能活下來的才有機會說三八大蓋殺傷力小,死了的那有發言的機會是不是!

  • 5 # 兵說

    眾所周知,三八大蓋是上個世紀日軍的制式步槍,從1905年到1945年,三八大蓋在日軍中服役了長達40年之久,日本投降後,此槍仍在我軍中廣泛使用,如果它的威力不足,早就應該被淘汰了。

    任何槍械都有優缺點,三八大蓋也不例外,此槍採用的是自動式自拉槍機,彈匣容彈量為五發,它使用的是6.5毫米小口徑尖頭彈,而當時大部分步槍使用的子彈口徑是7.92毫米或7.62毫米,這也是三八大蓋和當時步槍最大的不同,籠統的來說,子彈的口徑越大,威力越大,所以現在網上才會流傳三八大蓋威力不足,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槍彈的殺傷力主要是靠彈頭本身動能和內部裝填實現,並不是看子彈口徑大小。三八大蓋射出小口徑子彈後會使其飛行得很平穩,在擊中目標後往往一穿而過,所以被擊中計程車兵只要不是要害中槍,休養幾天又可以繼續戰鬥。雖然三八式步槍只能給對手造成貫通傷,但是在精度、射程等方面要比其他步槍優秀多了,如它的有效射程可達600米,表尺射程2400米,經過訓練的日本士兵用三八大蓋可以輕易擊殺300米內的單體目標,有時甚至可以擊殺700米的叢集目標。總之,超強的穿透力是三八大蓋的最大特色。

    中國軍隊當時使用的中正式步槍,用的是7.92毫米子彈,殺傷力雖然大一些,但是它的精準度和射程遠不如三八大蓋。在中國戰場基本都是構築工事的陣地防禦戰,中國軍隊又缺乏密集的火力,這時候日軍三八大蓋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再加上中國軍隊大多數缺醫少藥,即使是三八大蓋造成的貫通傷,弄不好也會感染惡化。除此之外,加上刺刀後的三八大蓋有1.7米長,這個長度長於當時所有的步槍,這樣一來使其近戰優勢特別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還記的數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