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兒童在老街巷弄裡玩耍,這是老佛堂人記憶中的場景。 攝影/董小楊

    也曾拜訪過很多國家的教堂,

    也曾仰望過繁華都市高度驚人的樓房,

    後來的我們走過很多地方,

    最溫暖最窩心的還是故鄉。

    故鄉的一條街,一家店,

    在記憶中泛黃,卻讓人心安,

    每每想起,

    一幀幀讓人不忍掉眸的前塵往事,

    便如煙而來。

    現世的喧囂與塵埃,

    隨著記憶中老房子嫋嫋升起的炊煙,

    漸行漸遠。

    小鎮的藍天,金色的童年,長大的離別,

    人生很多段短暫又漫長的歲月,

    停留在當年走過千百遍的那條老街,

    讓那些平淡無奇的生活變成一種揮不去的情結,

    因為經歷而熟悉,

    因為了解而懷念。

    老街是條魚, 緣來不同

    撰文丨王春平 攝影丨張律堂

    古鎮的老街,在我眼中,就如同被打磨得光亮的石板和鵝卵石,在歷史的時光中熠熠閃爍。

    清早上學的佛堂兒童。

    數百年來,這條老街一直如此繁盛。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當時的義烏知縣楊春暢就寫道:“佛堂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臨水而生的古鎮,江埠的通達必然會造就街巷網織般的格局,佛堂也不例外。

    然而,佛堂老街的佈局卻與眾不同,有獨特的個性與肌理。當代著名詩人、《揚子江》詩刊主編胡弦來古鎮時,他說:“很想在佛堂做一條魚。”一語中的,佛堂就是一條魚,一條鰩魚。

    傳說這條鰩魚是王母娘娘瑤池裡的,因羨慕人間的繁華而下凡,見此地是九龍落脈之地,就在義烏江上蟄伏下來。久而久之,水流改道,這裡便成了綠洲,後來發展成商埠,建了市鎮。古鎮的街巷佈局就像一條魚,鰩魚口在老市基,然後向南延伸而去,古鎮的主街叫“直街”,是魚的脊背,分佈兩旁的東 西副街和橫街就是魚的肋骨。

    佛堂老街上的小吃店。

    商埠的便利推動了商業的繁盛,帶動了商人的集聚,佛堂以六朝商埠的身份廣納四方經商之士。老街逐步成形,商店鱗次櫛比,狹長的街上人頭湧動,商業發展欣欣向榮。

    從清中期開始,隨著紹商、徽商等外地商人的不斷加入,老街撐起了義烏商業的半邊天,根據新中國成立後的名錄,老街各路商戶共有466戶,囊括54個行業,“商業之盛,出邑城上”,被稱為“浙東四大鎮”之一。以前,佛堂老街的商戶只要寫浙江佛堂某某商號某某收就可送達,可見佛堂的影響力廣大而深遠。

    上圖:人們在中街老店鋪前閒話家常。

    下圖:兩位老友在下街下象棋。

    老街主要分為上街、中街、下街和四條朝江走的橫街。另外,和主街相隔百米平行的副街叫石草田沿(從前也叫魚市街)。

    古鎮老街上、中、下的叫法和我們的日常習慣正好相反。如果從這條鰩魚的主入口開始,從北往南應該依次為上、中、下街,然而,從老市基步入老街口的第一段卻稱為下街,鰩魚尾巴上的新市基卻叫上街。不明就裡的人,以為此種叫法有悖常理,其實這正是佛堂先人聰明才智的體現,寄託著美好的願望。

    經過艱難的拼搏,長久的守候,誠信的經營,佛堂逐漸成為浙中第一鎮,物資通達金華八縣,商業輻輳蘇、滬、徽、閩、贛諸省市。各種商號五花八門,三十六行,應有盡有。一些商號,如瑞祥泰、同順豐、壽春堂、沈太和、沈協和、吳德興、三星百貨、大成煙店,等等,名震八婺,影響滬蘇浙,成為一個時代的品牌。它們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造就了佛堂的發展壯大與聲譽日隆。

    老街上的商人們憑藉商埠通達之便,佔盡天時地利,而在經營理念上,卻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人和。人和是所有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重品德,講信譽,抱成團,打品牌”是商人們常勝不敗的法寶。數百年來,這種經商理念一直在老街上傳承。吳德興布店經營的訣竅是信用為先,薄利多銷,禮待員工,民主經營;大成煙店的經營之道是注重品牌,質量唯上,廣告宣傳。

    左圖:中街,美人靠下,老街安閒。

    右圖:下街,老人騎腳踏車從老店鋪之間穿過。

    老街上曾經演繹過許多金字招牌以德為主、誠信為本的精彩故事。從下街到上街,那些精明的古鎮商人,那些商號響亮、寓意深刻的店鋪招牌,似乎仍在向我們敘述曾經的故事,告誡我們後人要堅守這些成功的理念,才能永立於商場不敗之地。

    位於老街中街末端的古鎮劇院,是佛堂老街的標誌性建築,出自當地藝術家之手。劇院大門的前壁上是20世紀50年代的壁塑,刻的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片頭的工農兵形象,帶著歷史的滄桑感。

    這個有近800個座位的劇院曾是佛堂的文化中心,夜夜爆棚。這裡曾經上演過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士農工商的悲歡離合。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臺上婺腔繞樑,臺下品茶看戲的場景,不過這裡經過整修,已經開闢為曲藝書苑,文化復興,指日可待。

    黃昏時分,一位少年騎車行過佛堂的舊街老屋。 攝影/吳秉益

    如今,“店前搭棚子,棚前擺攤子,攤前放籃子,籃前跑車子”的農耕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老街現在已經不是純商業化的存在,它被現代人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這裡交錯著現代與歷史,文化與商業,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守舊與創新。老街的經營業態已被歷史的車輪裹挾著滾滾向前,時空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形成了新時代的特色。

    老街現在最紅火的要數婚慶用品商店。那染成五顏六色的落花生(本地人叫七字果)是新人結婚的必備品,還有大紅喜字八卦、銀鉤、 燭臺、皮箱妝奩、綵帶漆器,傳統婚慶用品一應俱全,吸引了浙中八婺來採購新婚嫁妝的俊男靚女們。隨著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更多的專案會紮根在老街,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發出時代的光芒。

    中街,馬頭牆下聊天的老人。

    藉著古人美好的寓意,義烏江邊的這條鰩魚,從遠古的仙界來到佛堂,在這個1500多年前就有著佛緣的神奇之地,悄然潛伏。然後,老街的商人們真的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財源廣進。老街,緣來如此不同。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古鎮人,我從小就像一條魚一樣,遊弋穿梭在老街的長街窄巷,夾雜在人流中,親身感受過老街的曾經。這於我是 一種驕傲。因為,我看遍了這裡的一切,在街道旁,在青磚上,在木雕裡,在神話中,在一切的一切中,從小看到老。

    老街的過去與現在,老街的商業傳奇,老街的金相玉質,老街的滄桑靈秀,都可以記錄成厚厚的一本書,老街南北端那兩棵五百年的巨樟就是最好的見證人。

    本篇圖文出自

    《風物中國志:佛堂》

  • 2 # 影者天空

    家鄉的老街,似乎還殘留在夢裡。依稀記得火車鑽山洞,出山洞,滿眼各色的綠從眼前掠過。幾天幾夜,雙腿浮腫。最後終於熬到了媽媽的家,她家鄉的老街。那老街,街頭巷尾充斥著香醇的枯木混合著調料和辣椒的味道,老街上雞鳴狗叫道是天南地北同款,永遠聽不懂的高亢的左鄰右舍婦女川音的叫囂聲。記憶裡,混黃的江水從門前流去,高大破舊的攪水車把江水撈到水渠裡,再流到稻田裡,仰望久了,天也永遠地在那轉那轉。天空也永遠飄逸定格著的蒼鷹們,盯著姥姥家巷尾的畜群。鎮裡的街頭巷尾,曲倦著一排排疲憊的隊伍裡的人,他們都穿著淺色的國軍的舊軍裝。好像是來自獄中。(這是1957年,老家四川灌縣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題:真是急呀!網上納豆無數,都說溶栓,選哪個納豆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