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貝故事匯1

    、交往遊戲

    (一)吹泡泡

    1.遊戲玩法:小朋友拉成一個圓圈。隨著老師邊說邊做動作:“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個大泡泡。”小朋友手拉手轉圈。“泡泡變大了;泡泡變小了。”泡泡變大,小朋友向外把圓圈變大;變小的時候,小朋友聚在中間。“泡泡飛高了,泡泡飛低了。”高的時候,小朋友將手舉起來;低的時候,小朋友蹲下。“砰!泡泡破了。”小朋友鬆開拉著的手,跳起來。

    2.注意問題:

    (1)儘量讓小朋友自己手拉手,以給孩子提供互動的機會。為了防止孩子跑開,家長可以在後面輔助。

    (2)教師在組織過程中藉助能力好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孩子。

    (3)孩子不能做出正確反應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輔助,要引導孩子模仿別人行為。

    (4)待孩子們熟悉了以後,可以讓語言好一些的孩子說,帶領大家做遊戲。

    (5)小朋友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避免相互碰撞。

    (二)踩尾巴

    1.遊戲玩法:準備紙條若干,將紙條的三分之一塞進褲腰裡,其餘部分拖在外面當尾巴。兩人一組,一個兒童當踩尾巴的人,另一個在場地上跑著躲避,不讓對方踩到自己的尾巴。

    2.注意問題:

    (1)孤獨症兒童往往會無目的地亂跑,因此家長或教師要注意引導孩子關注對方。

    (2)開始時,教師可以將孩子的角色固定下來,待孩子掌握以後再換過來。對於能力弱的孩子,教師可以安排家長和孩子一組,待熟悉後,再安排小朋友之間的互動;在小朋友互動時,能力稍強的宜扮演“長尾巴的”,能力差異不要過於懸殊。

    (3)為發展互動可以適當允許孩子之間的碰撞,家長不要太理會“誰吃虧、誰佔便宜”的問題,等待孤獨症兒童自己的反應。

    (三)兩人二足

    1.遊戲玩法:兩個小朋友互相搭肩,將兩人互靠的一條腿用繩子綁在一起,兩人像是長著三條腿,然後再協同一致向前走。

    2.注意問題:

    (1)開始時,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和孩子組成一組。孩子熟悉以後,再將兩個小朋友組成一組。

    (2)教師在分組時,要考慮一個能力強的和弱的搭配結合。

    (3)走的快慢不是目的,關鍵是協調一致,既要彼此相互關注,因此慎用比賽的形式。

    二、孤獨症兒童語言訓練遊戲

    語言遊戲即整個遊戲過程以訓練語言能力為主線,強調語言的理解或語言的表達。

    1.遊戲玩法:將小朋友分成甲、乙兩組,面對面站好。每組的小朋友手拉手。甲組的說:“我們邀請一個人呀!”邊說邊向前走,乙組的小朋友向後退。乙組的說:“你們邀請什麼人呀?”邊說邊向前走,甲組的小朋友向後退。甲組的說:“我們邀請某某呀!”(叫一個人小朋友的名字或說出小朋友的特徵),被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加人到甲組。甲組、乙組可以輪換著玩。

    2.注意問題:

    (1)家長輔助孩子認真聽。

    (3)當教師說出某個孩子的特徵時,家長要提醒孩子注意聽,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特徵尋找。

    (二)大皮球

    l.遊戲玩法:在場地上畫一個大圓圈。教師帶領孩子,邊走邊說兒歌:“走走走,跟著老師走。走走走,跟著朋友走。走走走,走成一個大皮球。”說完後,面向圓心站好。老師在中間做拍球人,邊拍邊說:“大皮球,真好玩。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輕,跳的低。拍得重,跳得高。拍拍拍,跳跳跳。”在說“跳一跳”、“跳得低”、“跳得高”、“跳跳跳”四句時,孩子雙腳原地向上跳起。

    2.注意問題:

    (1)教師在遊戲開始前先用皮球示範並講解,讓小朋友們看。拍皮球,皮球會怎麼樣;輕輕拍,皮球會怎樣;用力拍,皮球會怎樣,使小朋友們懂得皮球與“拍”的關係。

    (2)遊戲開始時,教師要做示範。在示範前教師最好要先提問,讓小朋友回憶一下剛才看到的皮球的感覺,有必要時可以用皮球示範多次。

    (3)強調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必要時先讓孩子拍拍球。

    (三)接龍游戲

    1.遊戲玩法:教師與幼兒拉成圓圈,坐在地板上。教師先做講解“每人說出自己愛吃什麼和不愛吃什麼”,並與家長示範。老師開始“我愛吃蘋果”,小朋友接著說“我愛吃葡萄”……老師說“我不愛吃辣椒”,小朋友接著說出一種自己不愛吃的東西,要求不能重複別人的答案,亦可變換其他內容的“接龍”。

    2.注意的問題:

    (1)本遊戲適合語言能力較強的孩子。

    (2)在遊戲過程中儘量引導孩子自己想。如果實在想不出來,可以用圖片提示。

    (3)待孩子熟悉玩法後,老師可以變換說法,脫離講解與示範。如:“我喜歡盪鞦韆”,在不示範的情況下,看孩子是否能接著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活動。必要時再做示範。

    三、孤獨症兒童的感知遊戲

    孤獨症兒童的感知遊戲即整個遊戲過程以訓練感知能力為主線,強調利用感知覺參與的遊戲活動。

    (一)聽鼓聲走

    1.遊戲玩法:房中放一面小鼓,孩子圍著鼓站成圓圈。當教師擊鼓時,孩子圍著圓圈走。孩子行走的速度隨鼓點的快慢變化。鼓聲停,孩子就要停下來,也可以換成其他樂器玩這類遊戲。主要體會聲音的強弱、節奏變化,這對視覺型學習的孩子尤為重要。

    2.注意問題:

    (1)強調孩子感知鼓點的節奏,調節自己的速度。

    (2)開始遊戲時,教師要一邊擊豉,一邊用語言提示快慢。待孩子熟悉遊戲後,教師要撤消語言提示。

    (二)摸口袋

    1.遊戲玩法:教師事先在口袋裡裝上各種玩具或日常用品。讓孩子根據要求,摸出相應的東西,如老師說“找出牙刷”,孩子就要從口袋裡摸出牙刷。老師也可以說出物品的特徵,如“找出圓形的東西”等。

    2.注意問題:

    (1)強調孩子透過觸覺找出相應的東西,因此準備的材料要確保不能讓孩子看到。

    (2)要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實際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藏貓貓

    1.遊戲玩法:一名遊戲者藏在一個地方,要求孩子找人。如果找不到,可以喊孩子的名字,要求孩子根據發出聲音的方向去尋找,也可以採用露出一部分,如成人的腿等提示孩子。

    2.注意問題:

    (1)尋找的範圍開始不宜太大,要依據孩子的能力而安排。

    (2)強調孤獨症兒童運用聽和看,家長不要急於輔助。

    (3)待遊戲熟悉後,可以要求孩子尋找其他熟悉的人。

    (4)本遊戲有多種功能,可用來訓練交往中的共同關注。

    以上只是就不同種類的遊戲進行了簡短的舉例分析,通常情況下,適宜一般幼兒玩的遊戲我們都可以讓孤獨症兒童嘗試,特別是語言優美、簡練,配樂輕鬆、愉快,結構單一,競爭性不強的遊戲更適合。賦予這些現成遊戲什麼樣的訓練功能,在什麼時候賦予這種功能,什麼時候就是純放鬆性地玩,這些是我們應該認真考慮和研究的問題,不同情緒狀態的孤獨症兒童應選取不同的遊戲。

    活動:擊鼓找物

    老師用小棒擊鼓,讓孩子圍著圓桌順著一個方向走動,鼓聲一停,則讓孩子停下,並按老師的指令去找物。如“把皮球拿過來”、“把球給我”等。因為孩子對敲鼓很感興趣,老師就利用這一心理特點,當孩子拿對了就抱抱他,或者向他微笑表示表揚,最後讓他敲一下鼓,然後再進行遊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讀寫檔案的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