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宮
古代樂律術語。以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因此宮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種,商、角等音也隨之有相應的位置變化。稱之為“旋相為宮法”簡稱為“旋宮”。以各律為宮所建的音階,稱“均”,如以黃鐘宮為宮的音階成為“黃鐘均”,以大呂宮為宮的音階稱為“大呂均”等。把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相生關係來排列,叫“旋宮圖”。圖中可呈現簡單的規律:十二律隔八相生、七音隔五相生,每均有七調,十二均得八十四個調,即所謂“八十四調”。實際上,旋宮就是旋宮轉調,在十二律和七音位置相應移動中,曲調得主音由不同階名的音來擔任而造成的調式轉換。
轉調
modulation
音樂進行中,脫離原來的調性而進入另一調性稱轉調。轉調是透過合理的和聲進行來完成的。所進入的新調稱副調。副調必須得到鞏固(屬、主音均出現,並作完全收束),轉調方才完成。否則稱為離調。轉調可以改變調號或不改變調號;可以改變除錯或不改變調式。轉調的方法與型別有許多種,如同音列轉調、同主音轉調、近關係轉調、遠關係轉調、自然和絃轉調、等音和絃轉調、逐漸轉調、突然轉調、換調等。轉調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調性音樂中,從某一調到另一調的交換稱為轉調。這種變換包括:①調中心音高的改變,②調式的改變,③調中心音高和調式同時改變。其中同音列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及同主音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又稱調式交替。轉調可以豐富樂曲的表現力,使樂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變化,並在發展樂思、構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調關係 在大小調體系中,一般根據兩調主和絃在自然音體系範圍內或是在變音體系範圍內及調式音列的同異程度而分為近關係調和遠關係調。近關係調是指新調的主和絃包含在原調的自然音階大、小三和絃之內的五個調,即原調的平行調、屬調及其平行調、下屬調及其平行調,如 C大調的近關係調為a、G、e、F、d;c小調的近關係調為bE、g、bB、f、bA。除近關係調外,其餘各調的主和絃均為原調含有變音的大小三和絃,屬於遠關係調。另外,有的理論家根據和聲大小調式而將大調的下屬小調及小調的屬大調劃為近關係調,也有的將同主音調也作為近關係調。在近關係調及遠關係調中,尚有再細加劃分其遠近關係。
轉調種類 根據不同的角度,轉調可分為許多種如:①從調關係來說,分近關係轉調及遠關係轉調,後者又稱疏遠轉調。②從新調的肯定程度來說,轉調係指新調得到明確的肯定者,即新調具有完滿的收束並與樂曲的段落相一致,或轉調後新的主題得到明確呈示者。如新調甚為短暫而不肯定,則稱離調或暫轉調。③從轉調手法來說,凡直接轉向新調者稱直接轉調;透過若干中間調而最後到達目的調者,稱間接轉調;大調直接轉入下屬小調或小調直接轉入屬大調稱闊步轉調;不透過共同媒介而直接進入新調者稱換調。
轉調過程 除換調外,任何轉調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過渡。共同因素包括和絃、單音以及片斷的旋律或和聲進行。以和絃為共同因素時,可有下列 3種轉調方法:①自然和絃轉調:以兩調所共有的自然和絃為媒介,將該和絃按新調的音級作功能轉換,進入明確屬於新調的和絃引向新調,並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變和絃轉調:用作轉調媒介的共同和絃為某一調的自然和絃,而在另一調為變和絃,或兩調均為變和絃。③等和絃轉調:將共同和絃中某一音或數音作等音變換,使之成為新調的和絃,並按新調的傾向繼續進行。
以單音作媒介的轉調,稱共同音轉調,常用前、後調主和絃的和絃音作為媒介。 以片斷的旋律作媒介的轉調,稱旋律轉調。用片斷的和聲進行作媒介的轉調,主要用於轉調模進,亦稱經過轉調。
調性佈局 在有轉調的作品中,各個調性出現的先後次序稱調性佈局。18、19世紀的西洋音樂中,調性佈局的一般規律是以樂曲的主調為核心,透過其他副調的變化與對比,最後復歸主調。就調性的功能關係來說,大都表現為主—屬(或下屬)—主或主—屬—下屬—主的規律性;就調性的音程關係來說,各個不同時期又有自己的特點,如古典派以四、五度關係為主,浪漫派則更多的使用三度關係等。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轉調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早已有轉調的理論及樂曲中調變換的記載。北宋陳□《樂書》“犯調篇”及“玉兔渾脫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劍氣》入《渾脫》,始為犯聲”的記載,“犯調篇”並有正犯、旁犯、偏犯、側犯之別。元熊朋來《瑟譜·詩新譜》中為《詩經·七月》所譜的曲調等,有頻繁的調變換。在民間音樂中,不論是民歌、器樂曲、曲藝及戲曲音樂中,也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轉調、離調、換調、調式交替等。
由於中國民間音樂主要為單聲音樂,所以轉調也總是透過旋律的進行顯示出來。以五聲為骨幹的旋律所產生的各種轉調和調式交替,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①同宮系統的調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聲音列的基礎上,作調式和主音的改變,廣泛存在於中國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鮮花》(徵與宮交替)、江蘇民歌《紫竹調》(宮與羽交替)等。②異宮系統的轉調,又以轉向上、下五度宮調系統(即近關係轉調)為最常見,因仍在七聲自然音列之內,色彩柔和。這類轉調又可分為3種:調式改變而主音不變,即同主音各調式的犯調,如江蘇民歌《手攀楊柳望情哥》(G徵轉G宮);調式不變,主音改變,如福建民歌《採茶燈》(b羽轉e羽);調式與音高均改變,如四川民歌《青崗路》(a羽轉F宮)。其中旋律上以變宮取代宮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轉上、下五度宮調系統,簡便而富有特色。
除了旋律的天賦,舒伯特對和聲色彩也很敏感。他的轉調往往是不著邊際的、複雜的,有時成段地把調性懸在半空中,有力地烘托歌詞的戲劇性。和聲大膽的鮮明例子見於《來自塔耳塔洛斯的一群》和《鄉愁》中,《鄉愁》中也有舒伯特愛用的懸浮在三和絃的大小調形式之間的手法。在基本上屬自然音階的音響範圍內出神入化地運用變化音色調是舒伯特的另一特點。他的轉調的特點是從主調向降調走去,中音或下中音是他喜用的關係。其他轉調可能從正常調式相反的一個調式的和絃出發,例如在期待大三度的地方突然用了一個有小三度的和絃。這只是從舒伯特的歌曲和器樂中不勝列舉的做法和例子中略舉一二。
主音----在大小調式中,音階的第一級音,就叫主音.
屬音----主音上方純五度,那個音.
通俗的解釋是:音階的第一級音是主音,第五級是屬音.
按照五度相生理論,音階的產生是:1(do)生5(sol),也就是說:第一級音生出了第五級音,所以第五級音從屬於第一級,因此第五級叫屬音.
音階一共有七級,每個音級都有自己的名稱
大調 小調 名稱 .......級 數 ..
7........5......導音.......第七級...有上行到主音的強烈傾向
6........4......下中音...第六級...在主音與下屬音中間
5........3......屬音.......第五級...從屬於主音
4........2......下屬音...第四級...是主音的下方五度
3........1......中音.......第三級...在主音與屬音中間
2........7......上主音...第二級...在主音上方
1........6......主音.......第一級...音階(音樂)以這個音為主
旋宮
古代樂律術語。以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因此宮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種,商、角等音也隨之有相應的位置變化。稱之為“旋相為宮法”簡稱為“旋宮”。以各律為宮所建的音階,稱“均”,如以黃鐘宮為宮的音階成為“黃鐘均”,以大呂宮為宮的音階稱為“大呂均”等。把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相生關係來排列,叫“旋宮圖”。圖中可呈現簡單的規律:十二律隔八相生、七音隔五相生,每均有七調,十二均得八十四個調,即所謂“八十四調”。實際上,旋宮就是旋宮轉調,在十二律和七音位置相應移動中,曲調得主音由不同階名的音來擔任而造成的調式轉換。
轉調
modulation
音樂進行中,脫離原來的調性而進入另一調性稱轉調。轉調是透過合理的和聲進行來完成的。所進入的新調稱副調。副調必須得到鞏固(屬、主音均出現,並作完全收束),轉調方才完成。否則稱為離調。轉調可以改變調號或不改變調號;可以改變除錯或不改變調式。轉調的方法與型別有許多種,如同音列轉調、同主音轉調、近關係轉調、遠關係轉調、自然和絃轉調、等音和絃轉調、逐漸轉調、突然轉調、換調等。轉調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法,能提高音樂的表現力。
調性音樂中,從某一調到另一調的交換稱為轉調。這種變換包括:①調中心音高的改變,②調式的改變,③調中心音高和調式同時改變。其中同音列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及同主音各調式的互相轉換又稱調式交替。轉調可以豐富樂曲的表現力,使樂曲在力度上和色彩上增加變化,並在發展樂思、構成曲式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調關係 在大小調體系中,一般根據兩調主和絃在自然音體系範圍內或是在變音體系範圍內及調式音列的同異程度而分為近關係調和遠關係調。近關係調是指新調的主和絃包含在原調的自然音階大、小三和絃之內的五個調,即原調的平行調、屬調及其平行調、下屬調及其平行調,如 C大調的近關係調為a、G、e、F、d;c小調的近關係調為bE、g、bB、f、bA。除近關係調外,其餘各調的主和絃均為原調含有變音的大小三和絃,屬於遠關係調。另外,有的理論家根據和聲大小調式而將大調的下屬小調及小調的屬大調劃為近關係調,也有的將同主音調也作為近關係調。在近關係調及遠關係調中,尚有再細加劃分其遠近關係。
轉調種類 根據不同的角度,轉調可分為許多種如:①從調關係來說,分近關係轉調及遠關係轉調,後者又稱疏遠轉調。②從新調的肯定程度來說,轉調係指新調得到明確的肯定者,即新調具有完滿的收束並與樂曲的段落相一致,或轉調後新的主題得到明確呈示者。如新調甚為短暫而不肯定,則稱離調或暫轉調。③從轉調手法來說,凡直接轉向新調者稱直接轉調;透過若干中間調而最後到達目的調者,稱間接轉調;大調直接轉入下屬小調或小調直接轉入屬大調稱闊步轉調;不透過共同媒介而直接進入新調者稱換調。
轉調過程 除換調外,任何轉調都需依靠共同因素作過渡。共同因素包括和絃、單音以及片斷的旋律或和聲進行。以和絃為共同因素時,可有下列 3種轉調方法:①自然和絃轉調:以兩調所共有的自然和絃為媒介,將該和絃按新調的音級作功能轉換,進入明確屬於新調的和絃引向新調,並用收束式加以肯定。②變和絃轉調:用作轉調媒介的共同和絃為某一調的自然和絃,而在另一調為變和絃,或兩調均為變和絃。③等和絃轉調:將共同和絃中某一音或數音作等音變換,使之成為新調的和絃,並按新調的傾向繼續進行。
以單音作媒介的轉調,稱共同音轉調,常用前、後調主和絃的和絃音作為媒介。 以片斷的旋律作媒介的轉調,稱旋律轉調。用片斷的和聲進行作媒介的轉調,主要用於轉調模進,亦稱經過轉調。
調性佈局 在有轉調的作品中,各個調性出現的先後次序稱調性佈局。18、19世紀的西洋音樂中,調性佈局的一般規律是以樂曲的主調為核心,透過其他副調的變化與對比,最後復歸主調。就調性的功能關係來說,大都表現為主—屬(或下屬)—主或主—屬—下屬—主的規律性;就調性的音程關係來說,各個不同時期又有自己的特點,如古典派以四、五度關係為主,浪漫派則更多的使用三度關係等。
中國民族音樂中的轉調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早已有轉調的理論及樂曲中調變換的記載。北宋陳□《樂書》“犯調篇”及“玉兔渾脫篇”均有“唐自天后末年,《劍氣》入《渾脫》,始為犯聲”的記載,“犯調篇”並有正犯、旁犯、偏犯、側犯之別。元熊朋來《瑟譜·詩新譜》中為《詩經·七月》所譜的曲調等,有頻繁的調變換。在民間音樂中,不論是民歌、器樂曲、曲藝及戲曲音樂中,也都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轉調、離調、換調、調式交替等。
由於中國民間音樂主要為單聲音樂,所以轉調也總是透過旋律的進行顯示出來。以五聲為骨幹的旋律所產生的各種轉調和調式交替,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①同宮系統的調式交替,即在保留原五聲音列的基礎上,作調式和主音的改變,廣泛存在於中國民歌中,如河北民歌《十朵鮮花》(徵與宮交替)、江蘇民歌《紫竹調》(宮與羽交替)等。②異宮系統的轉調,又以轉向上、下五度宮調系統(即近關係轉調)為最常見,因仍在七聲自然音列之內,色彩柔和。這類轉調又可分為3種:調式改變而主音不變,即同主音各調式的犯調,如江蘇民歌《手攀楊柳望情哥》(G徵轉G宮);調式不變,主音改變,如福建民歌《採茶燈》(b羽轉e羽);調式與音高均改變,如四川民歌《青崗路》(a羽轉F宮)。其中旋律上以變宮取代宮音或以清角取代角音而轉上、下五度宮調系統,簡便而富有特色。
除了旋律的天賦,舒伯特對和聲色彩也很敏感。他的轉調往往是不著邊際的、複雜的,有時成段地把調性懸在半空中,有力地烘托歌詞的戲劇性。和聲大膽的鮮明例子見於《來自塔耳塔洛斯的一群》和《鄉愁》中,《鄉愁》中也有舒伯特愛用的懸浮在三和絃的大小調形式之間的手法。在基本上屬自然音階的音響範圍內出神入化地運用變化音色調是舒伯特的另一特點。他的轉調的特點是從主調向降調走去,中音或下中音是他喜用的關係。其他轉調可能從正常調式相反的一個調式的和絃出發,例如在期待大三度的地方突然用了一個有小三度的和絃。這只是從舒伯特的歌曲和器樂中不勝列舉的做法和例子中略舉一二。
主音----在大小調式中,音階的第一級音,就叫主音.
屬音----主音上方純五度,那個音.
通俗的解釋是:音階的第一級音是主音,第五級是屬音.
按照五度相生理論,音階的產生是:1(do)生5(sol),也就是說:第一級音生出了第五級音,所以第五級音從屬於第一級,因此第五級叫屬音.
音階一共有七級,每個音級都有自己的名稱
大調 小調 名稱 .......級 數 ..
7........5......導音.......第七級...有上行到主音的強烈傾向
6........4......下中音...第六級...在主音與下屬音中間
5........3......屬音.......第五級...從屬於主音
4........2......下屬音...第四級...是主音的下方五度
3........1......中音.......第三級...在主音與屬音中間
2........7......上主音...第二級...在主音上方
1........6......主音.......第一級...音階(音樂)以這個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