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英語:Ocarina,也譯作洋壎、瓦壎、土笛、奧卡利那笛等),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狀似潛艇、有哨口、十按孔的、通常用陶土燒製的吹管樂器。現代狀似潛艇的“ocarina”跟中國的壎有沒有共同源頭,已無從稽考,而兩者除了外形上的分別外,主要的分別還在於前者有哨口,後者沒有;共通點則是兩者都是主要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因此,“陶笛”一詞的使用者偶爾會把這詞跟中國的“壎”混同。 現代陶笛的源頭可追溯至六世紀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鳥鳴的彩繪樂器。 1300年,英國出現了一種直吹的、羚羊角製造的、相信是演變自古瑪雅式笛子的閉管樂Gemshorn。 現代狀似潛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義大利音樂家Giuseppe Donati於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 二十世紀,陶笛先後傳到美國及亞洲國家。1928年,日本人明田川孝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礎上加上了兩個半音按孔,使之能吹奏其本調的“相關小調”(比如說一把C調陶笛加 陶笛上兩個半按音孔後,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調的“相關小調”A調),成為現時在日本以及臺灣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除了十按孔、十二按孔外,還有其他不同孔數的版本。1960年代英國音樂家John Taylor發展出四按孔、球狀、八度音域的版本,後來,雕塑家Barry Jenning把Taylor的四按孔笛改良至最多可加到七按孔。這些四孔至十二孔不等的樂器(無論是否潛艇狀),皆被稱為“ocarina”。 臺灣還發展出具中國特色的品種,比如說以製造紫砂壺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於紫砂笛硬度較高,音色也特別清脆。 陶笛還發展出一些動物、水果造型的裝飾用的品種,可供當成吊墜佩帶。 由於陶笛的音域不寬(中音C調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發展出雙腔、三腔的陶笛,以擴充套件其音域。 發展簡史 壎是陶土樂器的鼻祖,看到陶笛,有很多人會聯想到中國很古老的樂器壎,以至於在臺灣和香港,陶笛的別名叫作洋壎。這兩種樂器出現的年代雖然都很久遠,但中國的壎的歷史要長很多,但不能因此確認陶笛是受壎的影響發展 起來的。由於考慮到原始社會的特定條件再結合各地出土的陶器來看,這種製做技術是否由誰來相互傳授,目前不得考證。 陶笛類樂器有很久遠的歷史,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許多支孔數不等的禽骨。這些禽骨經碳十四檢測,已有七千年曆史,經專家們鑑定,認定他們是先民用以誘捕飛禽的狩獵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簡單的音調,與鳥鳴相象。此外,中國最古老的壎也是在這裡出土的,不過只有一個吹孔,無音孔,正常的吹奏只能發一音。(很多民間的泥哨藝人都是用一個吹孔表現出幾個音階的)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出土了一批粘土燒製的器具,製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經分析發現,當時人們對粘土的製作水平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水平,這些器具被證實並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簡單的樂曲。經過發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瑪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階。 陶笛從美洲來到歐洲是在西班牙佔領時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臺克藝人給查爾斯五世宮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帶哨口的陶笛。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給在場的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成名後,經常到歐洲各地演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種樂器。 編輯本段 名稱由來 陶笛的名稱ocarina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義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麵包師,經常用他的烤箱燒製低溫陶製玩具和一些新奇的東西,有一次他燒製了一種上面有像脖子一樣哨口的蛋形玩具,因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鵝的形狀,所以就起名為“ocarina”,義大利方言就是“小鵝”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稱“ocarina”就是從這裡來的,音譯為奧卡利那笛,該名稱一隻普遍沿用至今。 隨著自由貿易和工業革命的發展,義大利王國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義大利成立了第一個工廠開始製作陶笛,他們對原先流行的陶笛進行了改造,現在看到的義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後出現的。這個工作室幾經轉讓,現在仍在生產義大利式陶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陶笛尺寸小,易於吹奏,為了鼓舞士氣,美國軍中開始流行這種樂器,為了便於批次生產,一般都採用石膏或塑膠材料,形狀多采用小鵝形狀和甘薯的形狀。在《17號囚房》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關這種陶笛的情況。 隨著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國倫敦John Taylor製作了第一個四孔的陶笛,四個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進位制的排列,可以組合出十六種不同的狀態,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實現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順序指法不同,採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還可以擴充套件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隨之增加。現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編輯本段 發展現狀及前景 在日本,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東京的德國博覽會上第一次見到了義大利式陶笛,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1928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學習時,開始製作陶笛,並對義大利式陶笛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一種具有規範指法音階對應的樂器,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土笛。隨著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後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鄉的原風景》曾出現在香港和臺灣拍攝的多部武俠影視劇中。 在臺灣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魯樣式的工藝陶笛,能發聲但不容易吹奏出標準規範指法的音階,後來經過改進,現在已經成為臺灣主要的陶笛樣式,在中國大陸稱之為臺灣式陶笛,常規的形狀像一個水滴或心形樣式,也有各種變形的陶笛品種。在臺灣有很多地方都有製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南投縣的鼎記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還有宗翰陶笛、是誠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誠陶笛陳金續自己研製的陶笛品種,指法和流行的標準六孔的不一樣。說到中國陶笛的發展,有兩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子雷先生及遊學志先生,兩人在陶笛界都是很有威望的人,子雷先生在國內建立了四家"陶笛公社",遊學志先生在臺灣推廣陶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兩人都對推動陶笛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迄今為止出了很多陶笛音樂唱片。 在中國大陸“陶笛”這個名稱也是沿用了臺灣的叫法,山東的陶笛製做者於2001年開始小批次在當地製做銷售8孔的可以吹奏9度音域的5-6釐米左右的泥哨,從2002年底,成立作坊批次生產偏向於娛樂紀念品的8孔和4孔陶笛,2004年4月成立山東臨沂華強陶笛廠,同年10月繼寧夏的李蘊林稍後幾天開通了陶笛網站,即現在的"中國陶笛網前身"但是因為當時的產出的數量極大,而認知環境的範圍和需求量卻難以與之呼應,持續8個月後因執行不暢關停,重新返復到作坊狀態. 2004年前後至今國內出現了更多多陶笛製作者,這其中有幾個是原來主要製作陶壎的,兼做陶笛,如龍韻樂坊和李蘊林,其主流產品的因為是套用壎的指孔,雖然比壎容易吹但指法麻煩;還有一部分製作者為了怕交叉指法教學和製作上的麻煩,套用了中國笛子的指孔排列,對有笛子基礎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過窄;還有一部分是以臺灣六孔陶笛為基礎,經過模仿和改進,繼承了這種陶笛的易吹易學的特點。比如廈門雅迪工坊的孫建剛製做的7孔陶笛,同時多家來自臺灣省的陶笛製作者也進駐大陸建廠生產陶笛,比如景德鎮的的新立瓷笛 ,這些陶笛製作團隊對陶笛在中國大陸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廠是中國嘉興的風雅陶笛,在陶笛的製作領域突破飛速!目前中低音三管陶笛已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產品。 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國大陸會成為一種普遍流傳的樂器!
陶笛(英語:Ocarina,也譯作洋壎、瓦壎、土笛、奧卡利那笛等),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狀似潛艇、有哨口、十按孔的、通常用陶土燒製的吹管樂器。現代狀似潛艇的“ocarina”跟中國的壎有沒有共同源頭,已無從稽考,而兩者除了外形上的分別外,主要的分別還在於前者有哨口,後者沒有;共通點則是兩者都是主要以陶泥燒製的閉管式樂器,因此,“陶笛”一詞的使用者偶爾會把這詞跟中國的“壎”混同。 現代陶笛的源頭可追溯至六世紀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用於裝飾和祭祀的仿鳥鳴的彩繪樂器。 1300年,英國出現了一種直吹的、羚羊角製造的、相信是演變自古瑪雅式笛子的閉管樂Gemshorn。 現代狀似潛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義大利音樂家Giuseppe Donati於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 二十世紀,陶笛先後傳到美國及亞洲國家。1928年,日本人明田川孝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礎上加上了兩個半音按孔,使之能吹奏其本調的“相關小調”(比如說一把C調陶笛加 陶笛上兩個半按音孔後,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調的“相關小調”A調),成為現時在日本以及臺灣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除了十按孔、十二按孔外,還有其他不同孔數的版本。1960年代英國音樂家John Taylor發展出四按孔、球狀、八度音域的版本,後來,雕塑家Barry Jenning把Taylor的四按孔笛改良至最多可加到七按孔。這些四孔至十二孔不等的樂器(無論是否潛艇狀),皆被稱為“ocarina”。 臺灣還發展出具中國特色的品種,比如說以製造紫砂壺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於紫砂笛硬度較高,音色也特別清脆。 陶笛還發展出一些動物、水果造型的裝飾用的品種,可供當成吊墜佩帶。 由於陶笛的音域不寬(中音C調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發展出雙腔、三腔的陶笛,以擴充套件其音域。 發展簡史 壎是陶土樂器的鼻祖,看到陶笛,有很多人會聯想到中國很古老的樂器壎,以至於在臺灣和香港,陶笛的別名叫作洋壎。這兩種樂器出現的年代雖然都很久遠,但中國的壎的歷史要長很多,但不能因此確認陶笛是受壎的影響發展 起來的。由於考慮到原始社會的特定條件再結合各地出土的陶器來看,這種製做技術是否由誰來相互傳授,目前不得考證。 陶笛類樂器有很久遠的歷史,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許多支孔數不等的禽骨。這些禽骨經碳十四檢測,已有七千年曆史,經專家們鑑定,認定他們是先民用以誘捕飛禽的狩獵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簡單的音調,與鳥鳴相象。此外,中國最古老的壎也是在這裡出土的,不過只有一個吹孔,無音孔,正常的吹奏只能發一音。(很多民間的泥哨藝人都是用一個吹孔表現出幾個音階的)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出土了一批粘土燒製的器具,製作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經分析發現,當時人們對粘土的製作水平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水平,這些器具被證實並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簡單的樂曲。經過發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瑪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階。 陶笛從美洲來到歐洲是在西班牙佔領時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臺克藝人給查爾斯五世宮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帶哨口的陶笛。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給在場的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成名後,經常到歐洲各地演出,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種樂器。 編輯本段 名稱由來 陶笛的名稱ocarina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義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麵包師,經常用他的烤箱燒製低溫陶製玩具和一些新奇的東西,有一次他燒製了一種上面有像脖子一樣哨口的蛋形玩具,因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鵝的形狀,所以就起名為“ocarina”,義大利方言就是“小鵝”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稱“ocarina”就是從這裡來的,音譯為奧卡利那笛,該名稱一隻普遍沿用至今。 隨著自由貿易和工業革命的發展,義大利王國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義大利成立了第一個工廠開始製作陶笛,他們對原先流行的陶笛進行了改造,現在看到的義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後出現的。這個工作室幾經轉讓,現在仍在生產義大利式陶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陶笛尺寸小,易於吹奏,為了鼓舞士氣,美國軍中開始流行這種樂器,為了便於批次生產,一般都採用石膏或塑膠材料,形狀多采用小鵝形狀和甘薯的形狀。在《17號囚房》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關這種陶笛的情況。 隨著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國倫敦John Taylor製作了第一個四孔的陶笛,四個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進位制的排列,可以組合出十六種不同的狀態,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實現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順序指法不同,採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還可以擴充套件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隨之增加。現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編輯本段 發展現狀及前景 在日本,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東京的德國博覽會上第一次見到了義大利式陶笛,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1928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學習時,開始製作陶笛,並對義大利式陶笛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一種具有規範指法音階對應的樂器,這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土笛。隨著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後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鄉的原風景》曾出現在香港和臺灣拍攝的多部武俠影視劇中。 在臺灣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魯樣式的工藝陶笛,能發聲但不容易吹奏出標準規範指法的音階,後來經過改進,現在已經成為臺灣主要的陶笛樣式,在中國大陸稱之為臺灣式陶笛,常規的形狀像一個水滴或心形樣式,也有各種變形的陶笛品種。在臺灣有很多地方都有製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南投縣的鼎記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還有宗翰陶笛、是誠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誠陶笛陳金續自己研製的陶笛品種,指法和流行的標準六孔的不一樣。說到中國陶笛的發展,有兩個人不能不提這就是子雷先生及遊學志先生,兩人在陶笛界都是很有威望的人,子雷先生在國內建立了四家"陶笛公社",遊學志先生在臺灣推廣陶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兩人都對推動陶笛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迄今為止出了很多陶笛音樂唱片。 在中國大陸“陶笛”這個名稱也是沿用了臺灣的叫法,山東的陶笛製做者於2001年開始小批次在當地製做銷售8孔的可以吹奏9度音域的5-6釐米左右的泥哨,從2002年底,成立作坊批次生產偏向於娛樂紀念品的8孔和4孔陶笛,2004年4月成立山東臨沂華強陶笛廠,同年10月繼寧夏的李蘊林稍後幾天開通了陶笛網站,即現在的"中國陶笛網前身"但是因為當時的產出的數量極大,而認知環境的範圍和需求量卻難以與之呼應,持續8個月後因執行不暢關停,重新返復到作坊狀態. 2004年前後至今國內出現了更多多陶笛製作者,這其中有幾個是原來主要製作陶壎的,兼做陶笛,如龍韻樂坊和李蘊林,其主流產品的因為是套用壎的指孔,雖然比壎容易吹但指法麻煩;還有一部分製作者為了怕交叉指法教學和製作上的麻煩,套用了中國笛子的指孔排列,對有笛子基礎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過窄;還有一部分是以臺灣六孔陶笛為基礎,經過模仿和改進,繼承了這種陶笛的易吹易學的特點。比如廈門雅迪工坊的孫建剛製做的7孔陶笛,同時多家來自臺灣省的陶笛製作者也進駐大陸建廠生產陶笛,比如景德鎮的的新立瓷笛 ,這些陶笛製作團隊對陶笛在中國大陸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廠是中國嘉興的風雅陶笛,在陶笛的製作領域突破飛速!目前中低音三管陶笛已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產品。 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國大陸會成為一種普遍流傳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