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塵觀生活
-
2 # 怡庭農業
稻田種養早就存在,只不過以前只是單純的養些魚,黃鱔,泥鰍之類的,不過近幾年的稻田種養模式,主要以特種水產為主體,比如稻田蟹,稻田小龍蝦一些經濟較高的特種水產。
稻田種養新模式,主要以種養相結合。比如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稻田養魚,稻田養鱉,稻田養黃鱔等等?利用生物除草,除蟲,不用農藥,不用化肥,打造出種養生態新模式。
稻田生態種養。它的顯著特點是資源能夠重複使用。稻田種養可以大大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減少了農藥的殘留和對土地的汙染。可以生產出有機水產品和有機水稻,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隨著人們對健康認識是越來越看種。稻田種養出來的綠色有機產品,也正是人們現在比較期待的綠色食品。所以稻田種養生態新模式的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好。
稻田生態種養,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很多農民因為稻田種養收入提高了很多。非常符合目前農村經濟結構最佳化的趨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把養殖技術與種植技術最佳化組合,對穩定中國糧食和種植面積調整人們的食物結構,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來說,國內稻田種養做的最好的,據我所知的有遼寧盤錦的稻田蟹,主要以透過品牌打造,促進了稻米和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浙江青田的稻田魚,目前浙江青田,也是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主要以種稻,養魚打造農家樂,發展休閒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
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
-
3 # 稻麥巴巴
農民種植水稻同時,可以在田裡養殖哪些東西,增加附加經濟收入。
稻田綜合種養是近年來新興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實現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稻田養殖有效的節約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具有投資少,收益大,見效快、增糧、節地節水等優點。
實現了水稻養殖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水稻養殖雙豐收的目標。是當前農民增效,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目前水稻田有養鴨、養魚、養鱉、養水蛭、養蝦的等。其中發展最快,養殖面積最大的為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全國種養面積僅1000萬畝,主要分佈在湖北、安徽、湖南及江蘇等省,平均畝增效益2000-3000元左右。
且年增加趨勢尤為明顯。但技術要求比較強,稻田需要進行改造,投入成本也比較高。稻田養鴨相對要求技術低,對田塊要求不強,不用改造稻田,投入成本低,易操作管理。
即可一家一戶進行,也可以大面積集中養殖。一般水稻大田栽插7~10天后,待秧苗返青活棵後晴天放養,一般每畝稻田放養12~15日齡雛鴨15~20只。
放養15天之內,早、晚喂些碎米(麥)或飼料,放養15天后至抽穗前,減少餵養次數,以提高鴨子“覓食”能力,抽穗前收鴨。
透過鴨子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蝨和雜草等發生為害。即減少了田間用藥,同時畝增收鴨子15-20個,且鴨子品質又好,價格一般也比其它鴨子高。
稻田養鱉及養水蛭等各地也有不同規模,但總體面積較小,對養殖技術、田塊等要求更高,有條件地區也可以進行。
總之,稻田可以養殖很多東西,但具體要根據自己現有條件綜合考慮,不宜盲目大面積進行,避免銷路不好,影響效益。
-
4 # 點我沒錯
稻田綜合種養是在種植水稻的同時,稻田中引入漁類、水禽類、蛙類等生物,使其互利共生,並共同構成一個較完整的稻田生態系統,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協同發展,提高稻田資源綜合利用率,生產安全稻米產品,增加經濟效益。它也是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生態種養結合的水稻生產技術。對於這類生態農業模式,如果做得好,就能實現增加經濟收入。同時也能減少農田汙染。
就我們課題組在上海市崇明區開展的調查來看,採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後,農戶或農業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明顯上升,其中反映主要的生產成本包括以下幾項:農田租賃費用、勞動力僱傭、肥料、設施建設與維護(如圍網等)。但得益於稻米品質提升後優質優價,以及養殖品價值增加,農戶或農業企業採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後能明顯提高稻田畝均收益。據已有的調查資料顯示,稻蝦、稻鴨、稻蛙模式純利潤約為每畝3560元、3480元、2320元,普遍比常規水稻種植高出不少。
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稻田綜合種養規模化程度還不夠、成本投入偏高、綜合種養生態、社會效益提升有限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出現稻漁綜合種養溝坑面積過大、種養環境不達標、稻米產量偏低、產品抽檢不合格等情況。農戶或農業企業在綜合種養過程中如果未能做到田間結構的合理設計,尤其是發生了水產動物投放密度過大、化肥施用過量和養殖成本偏高等技術或管理問題時,同樣會造成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的下降。也會對稻田土壤產生不良影響,並增加稻田面源汙染的風險。
-
5 # 壞男人的農村觀
稻田綜合種養是近年來新興的生態農業種植模式,對於這種模式你有哪些看法?這些模式的出現,的確是使許多地方的農民增加了收入,是值得推廣的好模式。
個人認為,只要能讓種地的農民增加收入的模式,都是好模式。近幾年,什麼稻蝦、稻漁、稻鴨模式層出不窮,但是這些模式的出現,都極大的改變了許多農民以往的種植觀念,不僅收水稻還收水產,極大的增加了農田的效益。
對於這種農民認可,國家推廣的模式,個人建議:
一、政府要做好規劃引導,不能再走一窩蜂上的老路了。早二年小龍蝦賣的火,全國各地狂刮龍蝦風,結果導致小龍蝦跌落神壇。這個和許多地方政府的盲目引導養殖擴張有關,所以以後政府部門搞推薦,一定要做的調研規劃。
二、形成品牌、規模效應,打造一個地方的知名品牌,是幫助當地農產品走品牌戰略的最佳模式,這個品牌主要包含知名度和質量。而形成規模化,是保證有源源不斷的產品輸出。因為品牌出來了,你沒有規模保證不了市場需求,那也是白搭。
三、農民要多學習先進的種植或養殖技術,補齊短板,才能更好的做好生態農業,因為只有自己掌握好技術,才能在保質保量上做的更好,維護仔辛苦打造出來的農業品牌。
總之,只要能讓農民致富、增收的模式都是好模式,我記得鄧小平曾經說過"管它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做生態農業也是一樣,不論你做什麼專案,只要不違紀亂法,只要能真正帶動農民致富的專案,都是好專案。
回覆列表
我是北方人,對稻田的生產環節沒有參與過,所以,要說稻田的具體生產情況,還是資格太淺。但是,作為三農工作著,對農業生產的最新作業方式的原理還是有所瞭解的。所以,我說說對稻田綜合種養這樣新興的生態農業種植模式的粗淺看法。
中國農業今後發展的方向必將是一產、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以及一產種植業之間的融合。這樣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擴大了農業的生產用地。
稻田綜合種養這種模式也符合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把有限的水域在生產水稻的同時,科學的提高水域利用率,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它是拓展水產養殖空間,提高農田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對保障糧食和水產品供應,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汙染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稻田中種植水稻是主業,也是傳統作物。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設施也在不斷健全。利用稻田水域發展黃顙魚、泥鰍、中華鱉、小龍蝦、河蟹等水產品,這既生產了水稻,又養殖了水產品,一域水田同時生產多種農業品類,這無疑是農業科技的運用成果。期間的技術革新、設施的安裝、藥物的運用等等,都需要潛心研究。但不管成功與否,這種研究都是值得的,這種做物理念都是應該肯定的,而且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網友們: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