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衫素人
-
2 # 小豪你好
定遠和鎮遠。。是不沉戰艦,李鴻章後來派援兵到了,日本就走了。。。你想和李鴻章遇到??那時你會很難看的。。後來,是定遠和鎮遠追著日本打。。那是軍事素養,你想死在逃跑的路上??
-
3 # 文舀
甲午悲歌,致遠沉沒後,定遠,鎮遠象兩個巨人,屹立在黃海波濤上他們設計的鐵甲,頂住日艦如雨般的炮彈,戰鬥中鎮遠發出巨彈兩牧命中旗艦松島,引發爆炸,死屍山積,艦身傾斜五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擊毀。下午曰艦首先退出戰場,聚殲北洋艦隊計劃破產。
-
4 # 韋格蒂烏斯
不是致遠不退,北洋水師在編組的時候是一裝甲巡洋一穹甲巡洋為一組,共同進退。當時定遠艦燃起大火,到了主炮都不能發射的地步,再不救火很快就會失去戰鬥力,經致兩艦齊出給定遠賺了點時間,代價就是經遠和致遠全都沉了。
-
5 # 四十五度歷史
翻開歷史的帷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號稱清軍海軍主力的北洋水師在這場戰爭中幾乎全軍覆沒。鄧世昌和他所攜帶的致遠艦也戰死於黃海上。
清政府的腐敗暗示著北洋水師的戰敗。當時面臨著即將開始的戰爭,慈溪還挪用了海軍的費用為其慶生。定遠艦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艦之一,下水12年間長達7年未維修過。面對準備充足的日軍,北洋水師拼死一戰。事實上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十年裡,日軍的海上力量已經超越了當時的北洋水師。在甲午大海戰裡,日軍艦艇的航速和火炮都超過了清軍的艦艇,加上北洋水師這些年的船老失修,失敗已成定局。
開戰不久,北洋水師的定遠艦就遭到了重創。此時,日軍的第一遊擊隊從右翼包向北洋水師的艦隊,遭到了的截擊,雙方互相火拼,死傷慘重。下午時分,日軍繞道北洋水師的後面,和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北洋水師腹背受敵,此時撤退已被封斷,處於前方的致遠艦受到日軍艦艇的密集火炮轟擊,船身多處受傷,不斷起火。面對著即將沉沒的致遠艦,鄧世昌下令全速向對方的吉野號衝去,試圖同歸於盡。不幸途中仍被擊落,艦長鄭世昌也決意和致遠艦一起戰死於黃海,英勇犧牲。
致遠艦當時面對著日本艦隊的前後夾擊,而且處於戰線前方,撤退必然遭到日軍集火,或許選擇直面戰死才是它最好的歸宿。致遠艦的犧牲也並沒有為北洋水師帶來勝利,所幸此戰日軍艦艇也損失慘重,北洋水師也保留了有生力量。此後,李鴻章下令水師撤回威海衛進行休整,北洋水師也喪失了黃海的制海權。
-
6 # 海鏡清
首先得說明一下,致遠號不是鐵甲艦。鐵甲艦,或者說裝甲艦,不論大小都必然會在船體的主要部位,例如舷側鋪設大面積的裝甲,而致遠號只是在艦體內部敷設一層水平裝甲,增強機艙、彈藥艙等要害部位的防護性,一般被稱作防護巡洋艦,清政府則稱其為穹甲快船。
下面三個圓形物體是鍋爐,緊貼鍋爐上方那一層薄薄的甲板就是穹甲
說到致遠號為什麼沒有選擇撤退的問題,據我分析應該有以下三層原因:
一、鄧世昌的個人性格和職業操守決定。鄧世昌做事勤勤懇懇,治軍嚴格,不喜歡任何當時流行的娛樂活動,例如飲酒、打牌、看戲,不到制度規定的時間從來不離開軍艦,從軍二十七年,僅僅回過三次加,最長的一次不過七天,甚至父親去世後,因為正值中法戰爭也沒有回鄉送終。對於恪盡職守的鄧世昌來說,當自己的戰友們還在浴血奮戰之時,讓他先撤離戰場是不可能做出的決定。
二、西式海軍教育的重要影響。鄧世昌因為成績優異,很早就擔任管帶實職指揮軍艦,沒有去英國留學,但福建船政學堂本身實行的海軍教育模式是源自英國的,而在歐洲特別是英國皇家海軍中,艦沉與沉、艦亡於亡的傳統觀念有很大的影響,即使到了二戰時期,與軍艦一同沉沒的英國艦長也不鮮見,而同樣受英國海軍薰陶、同時又自帶武士道屬性的日本海軍,這種艦長就更多了。
三、北洋海軍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是誘因。當致遠重創之時,北洋海軍已經陷入嚴重的被動局面,超勇沉沒,揚威重傷退出戰場,經遠大火,定遠大火,而且日本海軍已經完成了對北洋的包圍圈,利用航速優勢繞著圈輪流炮擊北洋海軍,使得後者陣型已亂,戰前計劃的衝破敵陣、迫使敵人進入刺刀見紅的亂戰的計劃已然落空。而致遠本身嚴重進水,傾斜已近30度,隨時有可能沉沒,在這種情況下,一向大公無私的鄧世昌,為了挽救危局,決心與敵艦同歸於盡,為北洋海軍挽回一線生機,做出這樣的決定簡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最後順便一提,提問的兩張照片並非致遠號,左側是甲午戰爭後大清重建海軍購買的英制防護巡洋艦海天號,右側是定遠號鐵甲艦。
-
7 # 強武堂
首先要糾正題主問題中的一個錯誤,致遠艦屬於穹甲巡演艦而非鐵甲艦。接下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致遠不選擇撤退?因為無處可退。當我們從歷史的眼光去評判一種戰場上的後退行為是撤退還是逃跑的標準只有一個,即這種行為是否有助於己方在更好的條件下與敵人展開下一場作戰。
為什麼所有參加作戰的北洋海軍除了方伯謙率領的濟遠艦分隊都沒有選擇撤退呢?這就需要從黃海海戰的作戰背景談起。首先,當時中日兩國的海軍實力不可否認的存在巨大懸殊,因此甲午海戰爆發後北洋艦隊並沒有主動挑戰日本聯合艦隊,這就將黃海的制海權拱手讓給敵人。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致遠艦撤退的話,它除了返回母港威海衛之外別無其他去處,而返回母港只會讓自己的母港遭到敵人的海陸封鎖而受到毀滅性打擊。
其次,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了解黃海海戰的戰術目的。北洋艦隊的這次反常的主動挑戰行為主要是為了掩護本國的陸軍登陸北韓。瞭解現代登陸艦的朋友都知道其前方有一個巨大的可升降的板,在搶灘時放下板子即可讓士兵快速離開軍艦登上灘頭。但是在1894年,這樣的船隻並沒有被髮明出來,因此只能用舢板往返軍艦和海灘來運送士兵。這種登陸方式不僅使得其效率極低,而且讓運輸艦處在無法移動的狀態,一旦遭到攻擊只能成為活靶子。因此,鄧世昌這些有良心的將領知道自己的軍艦決不能後退,否則自己的陸軍兄弟將遭到滅頂之災。
回覆列表
北洋海軍除了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和廣甲艦管帶吳敬榮,就沒有一個臨陣退縮的。致遠也不例外,定遠中彈起火後,致遠靠近定遠護駕,成了定遠的“擋箭牌”。
糾正題目一點,致遠級是穹甲巡洋艦,俗稱防護巡洋艦,並非鐵甲艦、裝甲巡洋艦(甲帶巡洋艦),也不能因為有撞角就說成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才是鐵脅木殼的撞擊巡洋艦)。定遠級才是正兒八經的近海防禦鐵甲艦。
鄧世昌,馬尾船政學堂一期畢業生,北洋海軍中營副將。畢業於船政學堂的鄧世昌,作戰勇猛,性格剛毅,正式這種性格才導致致遠艦全體官兵不會退後一步,誓死為止。
致遠艦在大東溝海戰中也是作戰最為活躍,艦體多處中彈起火,當致遠艦幫帶陳金揆建議鄧世昌向後暫避意圖來日再戰時,鄧世昌嚴聲厲辭:“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句話也極大了鼓舞了致遠艦上得全體官兵。
這也是北洋海軍各艦指揮官、軍官的理念,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絕不苟且偷生。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帝國北洋海軍陸軍全線戰敗,中興名臣李鴻章頭上所有光環消失殆盡。鄧世昌戰死,轟動全國。光緒帝含淚攥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也在戰後上奏清廷的的《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大表其功,稱:“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
注: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這句話也有一種說法是出自清末文人高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