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idan的青蛙媽媽
很多大人眼裡,孩子都是可以打的,尤其是不聽話的時候。問題上,家長要想清楚打孩子的意義。
被惹怒了,發洩自己的情緒?不聽話,要給他點顏色看看?其實,這只是慣性思維。想透過一頓打來改變孩子的可能性太小了,尤其是讓孩子變得聽話。但想透過多頓打來改變孩子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副作用會更大。
7歲孩子,已經有獨立思維能力了。用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提倡的。溝通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上小學之前都是被打大的,考試不好,調皮搗蛋了都要被打。心理都有影響了,還好自己夠堅強挺過來了,不然就永遠生活在黑暗裡了。後來上初中之後,就改思想教育了。
-
3 # 成長觀察
先來講一個發生在我家親戚身上的打孩子的真實案例:初中一年級的孩子(住校)因為去網咖上網而被老師投訴,學習成績也從小升初時候的班級前三名滑到了倒數的行列。家長接到老師的電話把孩子接回家毒打了一頓。可是接下來沒多久,孩子還是逃課去網咖上網了。
事實證明,體罰是無效的管教方式,除了造成以下幾種後果:
1、孩子已經知道你管教方式的最後必殺技——打。不過是一頓打,又不是沒捱過——孩子變得更加無所謂。
2、體罰的輕重適當造成慘劇。
3、親子關係惡化。體罰孩子的家長面孔是猙獰或氣急敗壞的,這很不應該。
4、孩子遇到問題時為逃避體罰帶來的痛苦而做出極端行為或其他更不可思議的事情。放棄對科學教養
5、以更加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特別是弱小者。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主張體罰,不是以孩子的身體素質能否承受體罰的能力而取捨的,而是主張採用更加趨於科學、文明、有效的教養方式。所以,能不能打不是以年齡階段來劃分的,並不是說幼兒階段因為身體素質原因不能打,長大了身體結實了就可以打。
體罰很多時候是作為成人的家長管教手法失敗或者根本沒有研究適合孩子的有效管教方式後的情緒發洩。有時候孩子迫於趨利避害的本能而暫時停止成人認為不應該的事情,但這並不代表體罰是有效或良好的教養方式。
希望更多的父母,即使受教育程度有限,至少能夠靜下心來在孩子的教養上動動腦筋,而不是憑藉自己的一時衝動,把生活的壓力和不易發洩到孩子身上。
-
4 # 林林
在我的觀念中還是是不能用來打的,不管多大。首先,打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傷害,父母生氣將孩子打傷的也不是少數,在心理上也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陰影,具調查,捱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暴力傾向也會比較嚴重,所以孩子不能打。
其實父母打孩子也多是出於一時的生氣,打過之後也都非常後悔,而且也沒什麼效果,所以對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與之交流溝通,告訴他什麼對什麼錯,這樣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有個同學,從小就很皮,沒少捱過打,但是"壞事"還是沒少幹過。
-
5 # 步武堂
先說說孩子能不能打。
凡是做過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次也沒有打過孩子的鳳毛麟角。為什麼?
經驗告訴我們,“打”是糾正孩子不好習慣的最有效的手段,直截了當,讓孩子馬上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是要受到懲罰的。每個人也都有一生中記憶最為深刻的“那一巴掌”。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打孩子逐漸被“唾棄”。打孩子的家長好像都變得沒教養,沒素質,沒文化了。
其實不然,孩子該打還要打,這件事還是真的有探討的意義的。
從規律來看,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沒意識,沒思想,只有本能。哭了一定是哪裡不舒服,笑了一定是渾身上下都得勁。這個時期大約要到孩子10個月左右。所以,基本上來講,週歲之前的孩子,打或者不打都一樣,肯定是不能打。
孩子週歲到三歲,是認知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奇,模仿。這個時候可以用懲戒的方法來讓他強化“危險意識”。動了不該動的東西,做了不該做的動作,必須懲戒,懲戒包括“訓斥”和“刺激”(就是打屁股打手板,但是絕對不能打臉,記得是自己親生的,雷聲大雨點小就行)。在這個時期,語言的能力,主要是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孩子還有欠缺。
三歲以後到七八歲,是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候,除了好奇,模仿,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成長,開始關注自我的滿足和自我保護,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出現自私和排他的傾向,同時,對於可能受到的懲戒開始有反抗的意識,最初的反抗是逃避,表現就是撒謊。
在這個時期,對於孩子的壞的習慣和不好的認知,一方面要講道理,一方面要懲戒。
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演說家和教育家的本領的,所以講道理有時候會跑偏,但懲戒不會。但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講,要儘量減少“戒”也就是“打”的成分,要增加“懲”的成分,也就是“處罰”。罰站,面壁,減少遊戲時間,冷淡等等都是處罰的方式。因為“打”會讓孩子起逆反之心,三到七歲的孩子儘管小,但已經開始有自尊了。
七歲以後的孩子,不能再打了。但要定好教育的底線,堅定的對不正確的行為進行“有質量”的處罰。這個時候,“處罰”要比“打”有用的多。
教育孩子,是一項浩瀚的工程,每個家長都是最出色的工程師。而且是無師自通。
但懂得一些規律,總還是有益處的。
-
6 # 大河向北
能打!
不過,一年只能打一次!
而且,打的時候,手要重重抬起,輕輕落下!
為什麼孩子該打呢?因為孩子總會有突破底線的行為,一旦這種行為出現,必須馬上讓孩子知道,是不可以觸碰的原則。
只有在那種嚴重犯規的情況下,“打”才能出現,“打”用得越少,威力越大。
有原則有底線,有獎有罰,才是拒絕嬌生慣養的最好辦法。
回覆列表
直接說答案:孩子不可以以打罵來作為教育手段,7歲以前是這樣,7歲以後也是如此。
曾經在微博看到某大V說,每到寒暑假,她就會在家打娃,因為她覺得兒子太不省心了,很難管。這裡透露出兩個資訊:
1.家長用打來解決育兒問題;
2.孩子在長大,不再是小時候言聽計從的乖寶寶。
雖然,我們一再強調: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面對現實中的種種育兒問題,有時候確實會控制不住情緒,會有想打人的衝動。但很快就會覺得,打了其實並不解決根本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不打。畢竟,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提高自己的情商修為,是重中之重對於打孩子通常情況下是,孩子做錯了事,家長氣急敗壞的反應,事後又常常追悔。打~後悔~再打~愧疚~又打~接著後悔……如此迴圈,最新演變成了可怕的習慣。沒有誰可以稱之為情商高手,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追上孩子的腳步。認清一個事實:他做錯了,惹我們生氣了,這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家長的情緒掌控應該作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點。
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7歲的孩子,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這個階段,更加需要父母親的正確引導。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少不了要去多多與他交流溝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不要總是居高臨下,請蹲下來和孩子交流,他需要的是溫暖的教育氛圍,而不是打罵帶來的恐懼心理。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不推崇“不打不成材”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希望家長們能夠正視自己的育兒方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和調整。長期打罵孩子,會疏遠親子關係,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變得膽小怕事等等。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家長都不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