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不堪
-
2 # 自歷史來
鄧艾這種算武將還是謀士?
嚴格說來,鄧艾曾擔任過兗州刺史、徵西將軍、太尉這些官職,因此他的身份是武將。而謀士呢,指的是那些為國家立法、行政以及相關決策活動,提供個人智力成果併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一般來說,他們具有“仕”的背景,沒有“官”的身份。從這一點上看,鄧艾不是謀士,至少身份並不是謀士。諸葛亮在《將材》中說道: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唇,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無論是鄧艾在軍事上的行動也好、謀略也好,都可以說鄧艾是名副其實的一名武將。鄧艾與姜維相抗衡,率兵偷渡陰平並一舉攻滅蜀漢,做的都是武將的事,而光以武將來定義他,並不能全面地概括鄧艾,因為他在內政上也是頗有建樹。鄧艾曾擔任著典農功曹的小官,被司馬懿發掘以後派遣鄧艾前去考察東南一帶,要在那裡進行屯田,積儲軍糧。經過考察,鄧艾向司馬懿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
第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鄧艾認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夠充分利用土地。應當開挖河渠,引水灌溉,廣積軍糧,又開通漕運的水路。”
司馬懿對鄧艾的建議非常滿意,立刻採納並付諸實踐了。於是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國便開始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這些措施不僅使得淮水流域的軍屯和水利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大大增強了魏國在東南方向的軍事防備力量。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
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鼎立後期的局面中始終佔據著強勢地位,和鄧艾的許多內政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鄧艾在身份上來說是一名武將,但不能光以武將來定義他,他既有武將之勇、武將之謀,也有謀士之智、謀士之略。 -
3 # 老白的歷史課
鄧艾是文武全才!
起先鄧艾能知名是因為屯田之策,受到司馬懿賞識。此時鄧艾已經四十餘歲了。
鄧艾軍事才能出眾,能料敵制勝,在與姜維的多次較量中都穩佔上風,在軍事能力上簡直穩壓姜維一頭。段谷一戰,明勢大局,給姜維留下了段谷大敗的人生陰影。
伐蜀一戰,更是偷渡陰平,直下成都,立下不世奇功。世之名將,名垂後世。
鄧艾自己說過: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確實如此,鄧艾的水平穩穩高於姜維,但大眾基本只關注偷渡陰平這一個逆天戰績,實際上,鄧艾的軍事水平和戰略眼光非常強,無論是對吳,對蜀,他的方針都無懈可擊。
鄧艾冤死,實在是可惜,因為出身低微,連平反都來的太遲,後世位列武廟,足見其影響力。
鄧艾謀略非常很出色,主要是鄧艾戰功太閃亮,把謀才全面壓制住了,要知道,當年得到司馬懿,司馬師看重是因為計謀,未曾想,卻在名將的路上越走越遠。
得虧不跟張郃一個時代,要不然"巧變"這個稱號可就是鄧艾的了,張郃只能給鄧艾打下手。鄧艾簡直是加強充錢變態究極體版張郃!
姜維命太苦,面對鄧艾,感覺完全是使不上力!鄧艾能力太強了!遍觀三國,也無幾人是他對手。
-
4 # 毛驢兒談歷史
嚴格來說鄧艾應該是武將。
古代官職的稱謂是根據個人能力來區分的,武官有:帥、大將、將軍。雖然都是領兵打仗,但是體現出的個人能力卻是天壤之別。
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大將:運籌帷幄於內,決勝千里之外。
將軍:衝鋒陷陣在人前,建功立業在身後。
鄧艾之才應是屬於帥才行列,之所以被稱為將軍,是因為司馬氏延續了北魏的官職稱謂。
由於曹操始終自稱“丞相”,而“帥”又和“丞相”是平級,因此他的手下將領們,只能做到大將軍之職。
-
5 # 蟻史為諫
答:如果只用武將或謀士來定義鄧艾就太過狹隘了。鄧艾應該和春秋的樂毅、管仲、子文一樣,三國中的角色也應該定位為姜維、諸葛亮一般。他屬於全才,文治武功全方位的人才。
鄧艾的成長史是一碗勵志的雞湯。有人說鄧艾出身名門望族卻無從考證。只知道他從小就有學識,自幼喪父家道中落與母親相依為命。公元208年曹操佔領荊州,於是被迫遷徙致汝南作為屯田民(最底層的貧民百姓)。
12歲那一年看見了“文為世範,行為士則”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鄧範,字士則;可見其志存高遠。
由於底層人民普遍沒有學問,鄧艾作為少數有學識的人被推選為典農都尉,作為低階官吏有機會一步步的升遷;本以為機會來了可是因為口吃被分配去做了看守稻草的小吏(前途似乎又暗淡無光了)就這樣過了20多年的平淡生活終於升遷為典農功曹。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見到司馬懿之前他每到上川河流都會按照當地特點開始排兵佈陣(模擬),在他的心中必定有一團不滅的火焰;他不在乎被人恥笑依然按著自己的規劃充實著自己。
終於他的機會來了,給司馬懿彙報工作後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於是他被調到司馬懿家中做掾屬――後來升任尚書郎,開掛人生從此開始。
文治“引水灌溉,屯田積糧”。曹魏準備攻打吳國之前需要屯田準備軍需物資,於是派鄧艾去實地考察;他從陳縣、項縣一路考察到壽春。回來後就給司馬懿提出方案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疏通漕運。二,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
第二年司馬懿就開始按照鄧艾的計劃開始行動了,幾年之後從京都到壽春出現一片繁榮富強的景象。
武功“對峙姜維,攻滅巴蜀”。公元263年司馬昭決定滅巴蜀,於是派鍾會,鄧艾等分兵三路進攻巴蜀。開始時鐘會的10萬大軍被姜維攔在了劍閣進退兩難。鄧艾提出偷渡陰平小道,繞道劍閣背後直接攻打巴蜀復地。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700裡小道讓鄧艾帶領的軍隊都開始哭泣。可是鄧艾沒有放棄,身先士卒最終帶領著他的3萬大軍攻滅了巴蜀。司馬師在很多方面都聽鄧艾的建議,在三國後期鄧艾對魏國的強大起到了不了替代的作用,同時在攻滅巴蜀,對吳策略上都有很大貢獻。
-
6 # 杏林帥哥
有一首《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油詩,最後一句是“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以此來看,鄧艾應該算是武將。但他不光能衝鋒陷陣,智謀韜略更是勝人一籌,此人文武雙全,帥材。
-
7 # 葉飄刀
親自領兵的都不算是謀士,比如諸葛亮、周瑜、司馬懿等等,所謂謀士和統帥或者說是儒將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是否需要彙報。
比如郭嘉獻策曹操,要有個什麼計謀,這個計策要曹操拍板才行,郭嘉自己不能執行的。
而反過來說,類似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都是自己可以拍板的,他們在外帶兵,不需要向誰獻策,所以他們是將領,統帥不是謀士。
這就好比韓信和張良的區別,或者按現在的說法,指揮官和參謀的區別。
-
8 # 成哥談歷史
其實在武將和謀士中間還有一個混合體,儒將。
儒將攻於謀略,但同時也有武藝在身。面臨戰場,不像純粹的謀士那樣手無縛雞之力,能夠自保。
就好像儒家講究的六藝一樣,禮樂射御書數,文武兼備。
-
9 # 雲端丶天空城
鄧艾從一開始就是武將的身份,換個說法,你認為諸葛亮是什麼身份,武將還是謀士?不就清楚了,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總覽軍政,蜀漢全部的權利都在一人,他出兵北伐的時候是統帥三軍的,你能說他是將軍麼?只能說鄧艾是與姜維一樣的將才
-
10 # 寄居蟹的椽說
鄧艾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可以用“儒將”來稱呼。
儒將指既有膽量又有謀略,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的儒家大將,常用來比喻文才和武功都很出眾的儒門將帥。
三國時期有謀略能帶兵的儒將有諸葛亮、周瑜、魯肅、陸遜、姜維等。
後世的儒將有李靖、岳飛、辛棄疾、曾國藩、左宗棠,當然最厲害還要屬我們的毛主席。
回覆列表
我認為他是和張遼一樣的複合型人才吧。
這個三國演義,我發現一個規律,早期武將普遍比後期武將猛,這樣造成了我們一般只記得早期的將領,對後期的將領印象不是很深刻。為什麼會這樣,早起的三國演義裡面武將一般在武將圈裡面混著,謀臣在謀臣的圈子裡面,跨界的不多,所以武將就一心練武,所以武力值相對較高。但是三國演義後期,複合型人才比較受歡迎,一般出來打仗的都是武力高,謀略好的,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多了,所以估計練武沒那麼多時間了,普遍比早期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