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有句話就是醫不自醫,這個我想同樣在解剖上處理上,無論處於倫理,還是處於迴避原則,都不會給自己親人解剖。但是,法醫檢驗認識的人這樣的情況是有的。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法醫秦明,我記得他的訪談錄裡面就有 ,他解剖第一個屍體就是他的同學。當時他是這樣描述:當他第一次站上屍檢的手術檯,臺前銘牌上寫的名字有些熟悉,當秦明站到手術檯前,腦袋一下蒙了:眼前這位死者竟是與自己同歲的同學。帶教老師注意到秦明面色蒼白,就說:“不行你就回去吧!”秦明卻選擇留下,“我覺得這個坎要邁過去,否則以後就幹不了這行。”大家可以猜測當時秦明什麼心態?
法醫秦明
我再講一個真實的案子,是我們法醫大哥出的現場。原先我們這裡有個女性“文職”,這個還是我沒工作以前的事情了,我工作以後都沒見過這個女的,據說在我們法醫部門幹了七八年的時間,平時工作就是打打字歸歸檔,結婚以後就辭職不幹了,然而婚姻生活不幸福離婚了,給別人家當過保姆,做過幼兒園老師,她去世以前還來找個我們法醫大哥,問能不能重新來做文職工作,但是現在文職輔警都是正規招錄了,而且她的年齡也40多了,所以這條路也不同。有一天早晨,我們法醫大哥接了一個現場,說一條河裡發現一個女屍,結果撈上來以後,我們法醫大哥一個上衣、褲子怎麼這麼熟悉,一看這女的就是原先那個女“文職”。用我們法醫大哥話說就是很震驚,心裡也不知道什麼感覺,當時心亂的很,覺得很壓抑。這還是一個在一起工作同事,如果是親戚朋友,作為法醫“心理”上這一關真的很重要。
還有前兩天我們組同事大伯在給別人施工時候高處墜落,說實話屍檢的時候我心裡也不知道是什麼感覺,反正也說不出來。
所以我覺得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在現實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醫學上有句話就是醫不自醫,這個我想同樣在解剖上處理上,無論處於倫理,還是處於迴避原則,都不會給自己親人解剖。但是,法醫檢驗認識的人這樣的情況是有的。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法醫秦明,我記得他的訪談錄裡面就有 ,他解剖第一個屍體就是他的同學。當時他是這樣描述:當他第一次站上屍檢的手術檯,臺前銘牌上寫的名字有些熟悉,當秦明站到手術檯前,腦袋一下蒙了:眼前這位死者竟是與自己同歲的同學。帶教老師注意到秦明面色蒼白,就說:“不行你就回去吧!”秦明卻選擇留下,“我覺得這個坎要邁過去,否則以後就幹不了這行。”大家可以猜測當時秦明什麼心態?
法醫秦明
我再講一個真實的案子,是我們法醫大哥出的現場。原先我們這裡有個女性“文職”,這個還是我沒工作以前的事情了,我工作以後都沒見過這個女的,據說在我們法醫部門幹了七八年的時間,平時工作就是打打字歸歸檔,結婚以後就辭職不幹了,然而婚姻生活不幸福離婚了,給別人家當過保姆,做過幼兒園老師,她去世以前還來找個我們法醫大哥,問能不能重新來做文職工作,但是現在文職輔警都是正規招錄了,而且她的年齡也40多了,所以這條路也不同。有一天早晨,我們法醫大哥接了一個現場,說一條河裡發現一個女屍,結果撈上來以後,我們法醫大哥一個上衣、褲子怎麼這麼熟悉,一看這女的就是原先那個女“文職”。用我們法醫大哥話說就是很震驚,心裡也不知道什麼感覺,當時心亂的很,覺得很壓抑。這還是一個在一起工作同事,如果是親戚朋友,作為法醫“心理”上這一關真的很重要。
還有前兩天我們組同事大伯在給別人施工時候高處墜落,說實話屍檢的時候我心裡也不知道是什麼感覺,反正也說不出來。
所以我覺得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在現實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