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鹽水蟲

    說說曾經印象深刻的幾臺相機——

    小時候在農村,見到相機的機會很少,照相都要到幾里外的公社照相館裡,攝影師鑽到一個大方盒子後面,蒙著紅布,十分嚴肅地拍個留念照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運城照相館裡還用這種照相機照過證件照。這種相機只能說見過,但沒有摸過。

    摸過的第一臺相機,應該是在10幾歲時,就是下面這種樣式的相機。當時是在本村一個親戚家裡,牌子沒記住,印象中是親戚調好了各種設定,我拿著按過幾下快門,當時的感覺很奇妙,可惜的是也沒有留下當時的照片。是不是親戚沒搭膠捲啊?

    然後就是摸過一種雙鏡頭的海鷗相機了,這個摸的相對多一些,不過也沒有幾次,但印象很深,用這相機的時候已經上高中了,和同學一起爬山,玩,倒是還留下了一些照片,那時候都是拍好了拿到街上照相館裡洗出來的黑白照。就是下面這種:

    真正開始學照相是在1992年上班以後,單位工會有一臺理光相機,135的,裝一個標準鏡頭,這臺相機陪伴我好幾年。期間自己買裝置在樓梯下面弄了個暗室,買黑白碟片,自己裝膠捲,拍完後自己沖洗,放大,並給集團報紙開始投稿,算是搖搖晃晃地開始走上攝影道路。記得當時最糗的兩件事,一個是用標頭給廠裡的同事拍證件照,一個個都是大鼻子,難看死了。另一次是單位搞活動,爬山,以我為主,幾個同事一起拍照,結果衝出來膠捲有一個是空白的,竟然是我在安裝膠捲的時候,沒掛住膠捲齒輪,一直按快門都沒發現,那次也是糗大了!後來再拍照的時候,寧可浪費兩張,也要確定一下膠捲掛上了沒有。下面就是理光相機的樣子,型號也沒記住,離開原來單位的時候都交公了,後來單位解散也不知道是不是被當成廢鐵賣掉了:

    後來去了單位報社,企業報,先用報社的一臺佳能,是佳能,仍然沒記住型號,但樣式就是下面這種,挺重的,底殼當時都磨出亮銅了。有個變焦鏡頭,快門聲特別清脆,比原來用的理光好多了,用了大概有半年左右,開始從黑白膠捲向彩色膠捲過渡,拍過一些領導滿意的照片。如下圖:

    後來向領導申請,專門去了一趟北京,買了自己經手的第一臺相機,佳能5Qd。當時是1998年,配了兩個鏡頭,一個是24—85的,一個是100—300的,那心裡美的,順便到長城上招搖了一番,打著帶了遮光罩的長鏡頭,在長城上引來很多羨慕的目光。這臺相機在幾年時間裡浪費了許許多多的膠捲和銀子,記得當時測算過,平均每天消耗一個膠捲,洗一張5寸的5毛,膠捲大都是25元左右,能拍36張。就是下面這種樣子的相機:

    上面這臺相機陪了我沒幾年,數碼相機就出現了。先是富士的一體機,那個爽啊,因為現場就能看見拍攝的效果,再也不用擔心買膠捲了,並且拍到自己滿意為止,成功率好像也高了,但過去練出來的經驗卻慢慢被這種自動化程度替代了。不過,剛開始出現的這種相機擱不住用,中間又買了過幾臺,度過一段從膠捲相機向數碼相機的過渡期——

    中間有一段時間,離開了報社,直到2010年重回報社以後,買了一臺佳能60d,後背的取景框能旋轉,特別好用。

    2014年前後又買了一臺佳能5d3,可惜自己也沒用多久,就再次離開了報社,基本和相機沒有了接觸的機會了。

    離開攝影崗位之後,手裡也沒為自己添置相機,平時遇到手癢的時候,或者到報社借一臺相機過過癮,或者乾脆就掏出手機拍一拍。對相機的那份感情,卻一直深深地壓在心底。

    感覺我們這茬人呢,在相機發展史上,經歷了太多變數,不說了,沒經歷過的人,恐怕看了會笑話的。

  • 2 # 花落成蝕

    最早玩相機,是我舅舅給我的一臺鳳凰205:

    鳳凰205是個特別經典的相機,當之無愧的中國產精品。1966年,上海相機廠仿製柯尼卡Auto S2的上海205相機批次生產,它就是鳳凰205的前身,幾十年間該系列大約生產了幾百萬臺,直到21世紀有新品鳳凰205E面試,足見其經典。鳳凰205的鏡頭是四片三組的天塞結構,非常銳,很好用。

    第一次拿到這個相機的時候我應該才10歲,那臺鳳凰205是沒有測光的版本,小時候居然學會了估光,拍得還有模有樣,現在反而不會了。

    後來換過一臺三星的傻瓜機,但沒拍幾卷就被偷了。換回鳳凰205,沒玩多久就上了高中,全顧上課去了,哪還能玩……這臺相機保管不善,鏡頭髮黴,機身蒙皮也爛了。但快門等元件都是好的,現在還躺在我家裡。

    上了大學之後,買了臺尼康D60,才算重新開始攝影。

    大學時候窮,陸陸續續攢了50-200、35/1.8兩個狗頭,加上原配的18-55,全是狗。不過大概正是因為窮,三個鏡頭裡兩個變焦算是完全吃透了,怎麼拍人怎麼拍動物怎麼拍景,我和它們配合的不錯。現在給我個18-55,我還是能用得很順手。

    工作後,陸續換了D7000、D800和D500,後面兩臺現在正在用。我主要拍動物,所以配的尼康的80-400,這個鏡頭和D500配合起來,重量輕,足夠長,爬山鑽林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途換用了一陣微單,用的奧林巴斯的系統。這個系統拍微距很棒,搭配原廠的長焦,可以用特別輕的重量,獲得足夠好的對焦和畫質。我認識的很多生態攝影師用奧林巴斯的系統,就是這個原因。不過雙修成本太高,後來我還是出了。

    現在想的,大概是把D800換成D850。誰知道D850是不是尼康單反的最後經典呢?

  • 3 # 書蠹蟲

    第一臺是1985年借用父親的天壇120雙反相機。第二臺是1988年父親給了一臺青島6型,這臺相機跟我進了大學,1991年到濟南之後,很快進入校報,由於有攝影功底,很快成為兼職攝影記者,使用奧林巴斯OM-20和珠江S-206。畢業後,報社配了一套美能達X-700,1996年用自己第一年年終獎買了一套佳能EOS-50E。1999年,上了徠卡R8和28、50、100三隻頂級鏡頭,2002年購徠卡M6+35/2,加上一臺祿來福來克斯3.5A、一臺Minox35。不過由於老婆在徠卡工作,因此此後徠卡各種機身、鏡頭隨便用,本人則在若干攝影媒體工作,因此各品牌相機鏡頭如過眼雲煙,這一期間添置的相機包括徠卡MM黑白機、X-Vario、C-Iux、D-Lux、V-Lux等若干。

  • 4 # 蘭闍藝文

    幾十年來,我的相機進化史始終是以實用為準的,沒有追求最高階的相機,可以說一個最普通的攝影師的歷程。

    我的攝影主要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當時是愛好,主要使用中國產的海鷗205,這是135相機,還用海鷗雙鏡頭反光相機,這是中畫幅的。後來用尼康FM2,當時是不錯的相機。90年代初搞攝影工作室,主要用奧林帕斯的幾款,這個相機的特點是比較小巧,便於抓拍人像;還有佳能A-1、AE-1等,後來主要用佳能,鏡頭從十幾到幾百,配的比較全。中畫幅用的是瑪米亞RB67,當時的影室使用已經足夠。以上都是手動相機。

    我換數碼相機比較晚,2005年才開始用數碼相機,因得知佳能手動鏡頭在數碼相機上不能用,經與朋友探討添加了尼康D80相機,當時也不知道全畫幅半畫幅概念,後來知道這一概念之後,又添加了尼康D700,幾年後又添加了尼康D800,就是現在主要用的相機。

  • 5 # 韻律西安

    佳能a510,富士FinePix F75EXR,松下lx5,佳能70D+18135,佳能5D2+50+1740+90微+24105,佳能5D4+2470+7020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花可以上鳥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