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影觀史
-
2 # springswallow
項羽乃世之梟雄, 鉅鹿之戰,率領區區數萬楚軍大破秦兵虎狼之師四十萬;彭城之戰,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這是令天下群英仰視的大英雄, 也是一個英雄造時勢的大人物—西楚霸王, 是一個跺跺腳都可以令群雄膽顫的天下盟主。
那麼項羽為什麼在垓下之戰後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呢?
我認為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項羽非常清楚大勢已去,自己叱吒風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就算能過江東,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
第二,項羽的至愛虞姬已死, 生無可戀, 已有死心。
第三,項羽會說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的話, 在自己落泊失意的時候自然是“羞見江東父老”。
因此, 項羽在兵敗烏江寧願自刎也不肯過江東是情理之中的事。
-
3 # 可可潘琴
《百家講壇》王立群老師曾經也講過。項羽不肯過江東,①是他的高貴,高雅,高尚的楚國貴族遺風形成的。②,做一個軍人,一軍之帥,死那麼多的一起奮鬥的戰士。是他的兄弟子侄,鄉親!是那些和他一起奮鬥的將士們的父母盼著他收服江東一同告慰先人的靈魂的子弟!他一個人何以面對江東父老的期待?何以面對江東父老的質疑?何以面對那些蒼老的,年老的無兒無夫的鄉親們,家人們?③,正是這一些原因導致了他不能夠放下自己的顏面,內疚而獨存。《霸王別姬》,是不忍愛人落入他人之手,依依不捨的傷感!那種難以忘卻的自尊心!導致了心愛的女人在自己眼前去世!自己也殉情而亡!得悲壯淒涼之情!
-
4 # 雲跡樂談
畢竟是項羽不肯過江東,我覺得應該從項羽的角度,揣摩分析項羽當時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的回答這一問題。
縱觀項羽一生,猶如流星,璀璨絢爛,卻又驟然而逝。始皇東遊,直言“彼可取而代也”,果然三年滅秦,分封諸侯,執掌天下,時二十七,耀極一時。卻又四年兵敗身亡,何其匆匆。縱觀一生所言所行,他的性格都透漏著一種過於自信,驕傲自矜,剛愎自用。
他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項羽認為是上天要亡我。項羽從垓下突圍至東城,帶領二十八騎縱橫五千漢軍時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烏江亭長渡江好意時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既然上天要滅我,雖然我能打,但有什麼用,我就算渡江了還有什麼用。
有可能項羽真認為自己敗於天,也有可能這只是個藉口或安慰。像項羽這麼驕傲的人,怎會承認敗於劉邦,對驕傲的人來說,有損他傲氣自尊的事,比殺了他更難受。所以即使他心裡明白敗於誰、敗在哪些方面,也不會承認,只說敗於天。
二、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項羽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面對國仇家恨,憤然反秦;重視家族,袒護親情,忠臣范增,因反間疏遠,憤懣而終,卻縱容劉邦的鐵粉項伯多次賣主。雖然項羽沒有處理好家事與國事的關係,但他確實愛著他的家族,他的楚國,他的江東父老。曾想衣錦還鄉,如今八千江東子弟都沒了,自己狼狽而歸,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恥於再起兵江東。
三、不忍天下百姓再受苦。滎陽對峙時,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紛亂,百姓受苦,皆因你我爭天下,你我單挑決天下,以免百姓受苦。雖然想法有些幼稚,但我很大程度上相信這是項羽的真實想法。當然,如果拋妻棄子、笑要父肉湯的劉邦有愛民言行的話,我是不信,因為他只愛天下。
四、項羽的心累了。項羽太剛,至剛易折。幾年深陷戰爭泥潭的煩惱,重要的人項梁、司馬欣、范增、龍且等走了,項伯、周殷等叛了,心愛的虞姬沒了,大軍潰了。這些打擊對劉邦來說不值一提,劉邦被項羽不知吊打了多少次,依然能堅挺到翻盤。但對剛烈的項羽來說,深受打擊,心倦了累了,都沒了,不想再打了。
因為項羽的人格魅力,因為人們惋惜同情失敗的英雄,因為渡江再起的或可能,因為種種,留下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一嘆。
回覆列表
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這麼做。他出生將相之家,前半生順風順水,字典裡哪有“失敗”二字。他承受不了這種失敗,而且還是敗給劉邦這種地痞無賴。
他逃到烏江的時候,本來是可以跑掉的,可是他最終卻放棄登上那艘等在江面上的船,因為他內心的驕傲不允許他自己獨活回江東。畢竟失敗,是自己親手造成的——要不是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要不是鴻溝之約相信了劉邦,要不是中陳平的離間計氣死了范增,說不定自己就能一奪天下。
當烏江亭長問起項王的時候,江東雖小,然地千里,人數十萬之眾,足以王矣。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這樣說是否是處於本心呢?一定程度上是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來。當項羽殺死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的時候,他曾說過,富貴不還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可見,他是一個極為好面子的人。在富貴的時候,他可以衣錦還鄉,而在落魄的時候自然覺得回去便是一件極為丟臉的事情啦。有愧於江東父老的說法確實成立。
但是,有沒有其他的顧慮呢?有的。首先便是另外一種極為流行的說法,說項羽因為看到連年的征戰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所以甘願自刎,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也有一點道理。天下苦秦久矣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作為當時就是因為秦國暴政而起義的起義軍首領之一的項羽,未嘗不會產生對於百姓的同情。這一點可以從項羽本紀中他殺死宋義的理由看出來。史載,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從項羽殺死宋義的理由可以看出來,項羽還是比較關心黎明百姓的,比起偽善的劉邦總好得多。不管是處於政治目的,為斬殺宋義而尋找的正當理由亦或是別的什麼,至少我從這段話裡還是看出了那顆拳拳的赤子之心。再者,從單細胞的項王想要直接找劉邦單挑也可以看出來,項王迫切解決國家動盪的問題。最後看著自己沒有希望,若是能自殺以留後世一世清平,我想項羽確實會這樣做。
當然,我個人倒是傾向於認為第三種可能。在說第三種可能之前,不由得要引用一下杜牧的一首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中,杜牧覺得項羽應該過江東,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事實究竟是怎樣呢?當時是,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分別對項羽的軍隊進行了包圍,他們人數眾多,加上原本屬於項羽的英布所率領的軍隊的叛變,此時的項羽即使在江東地區,也是極為危險了。韓信早已自封為淮陰侯,他佔有著河南,山東的大部分土地,連帶著安徽,江蘇地區都有兵力部署,劉邦主要佔據著陝西全部,河南以西大部,山西大部地區,還有一個佔據著河北和山西部分土地的彭越,三人早已覆蓋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連帶江淮的部分地區。加上一個倒向了劉邦的英布,項羽要組織起軍隊來和他們抗衡,是完全不可能的。四路大軍壓境,就算是戰神附體的項羽,也絲毫沒有迴旋的餘地。而且還會讓戰火燒到江東地區,再次造成江東地區的損失。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項羽自殺也有可能是對現實的一種絕望,考慮到以上的兩點,自殺合情合理。所以我認為項羽不該過江東。
既然蠢事既定、失敗必然——人終有一死,早死一點又有何不好?
歷史上皇帝很多,但西楚霸王只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