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抹江南色
-
2 # 不可思議的他說
不存在,能量呈現動態是基於自我意識的出現,即主觀促使客觀產生,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最大的分歧在於,一個說宏觀一個說微觀,實際上宏觀的基本結構是微觀世界,之所以經典唯心主義在唯物主義者眼裡像個笑話,是因為唯心基於認知的只是自我意識本身,而唯物主義是在並不理解自我意識本身的基礎上認知由無窮個自我意識共同構建的大場能世界。
主觀自我決定一切,針對個體而言,任何自我意識做出的選擇舉動和行為都由自我本身負責,只對自我本身具有主觀意義,即便是你被人拿刀逼著做出很多你不情願的選擇,你也不是無辜的,因為有的自我意識個體選擇了死也沒有做出和你一樣的選擇,既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那麼就永遠沒有被逼無奈之類的說法,那只是人類減輕自我“良知負擔”的一種說辭而已,故太上有云: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因果只報如影隨行,這句話已經揭示了意識和行為的關係。
那麼宏觀世界裡為何因果關係沒有直接到每個自我意識存在都可以感知察覺呢?為什麼唯物主義者用一副閉著眼就說眼前沒有懸崖的畫來諷刺唯心主義而沒人察覺有什麼不對呢?因為無數個自我就有無數個場能,無數個行為也會有無數個場能變化,譬如我對你好,你可能感受到的並不是我對你好,譬如滄海桑田的變化過程不見得每個人都理解,即個體自我意識主觀邏輯是受限的,受限於自我意識的執著點執著程度,這直接影響它對自我感知場能變化的判斷,再說個體自我意識維繫自我場的時間其實很短暫,大部分場能變化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即你活得太短,看不到因到果的質變過程而已。
一因多果只出現於個體自我意識場能變化導致的其它個體自我意識場能變化,比如我打了你一拳,你可以有無數種迴應方式和選擇。
而多因一果則相反,只會出現在無數自我意識導致的場能變化被自我意識個體察覺感知做出某一種場能變化。在哲學領域,就是所謂薛定諤的貓,即未做選擇時有無數種可能性,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只有一個結果。
自我意識體的本質區別並非人獸花鳥蟲木,更不是男女老少智慧愚蠢,本質區別只在於自我意識的執著點和執著層次不一樣,而導致的行為差異性和群體差異性,即你之所以是人類,僅僅是因為你曾經的大部分行為場能接近這個叫做人類的群體共同的行為場能,是場能變化方式乃至過程無限堆積的相似,促成形體上的相似,因為形體只是相對穩定的場能結構而已。
天地萬物皆有靈這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是說一切存有皆依附自我意識而存在,無論如何微觀的不起眼的事物,它只要具備動能並能自主活動,都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那些不能動的你以為沒有嗎?有,只是自我意識表達沒有如此強烈,即執著層次還沒那麼深,它們只是勉強維繫了個自我場,表現出了“元素性”罷了。假如它們無自我,如何變得不相同,假如它們無自我,是誰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察覺彼此不同而改變場能結構?
人吶,其實還和螻蟻一樣,只不過人自我主觀已經強烈到了極致,大部分人眼裡只有自我認知的才是真理,用已知固化自我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也恰恰因為人類的自我主觀到了極致,所以才說做人好修行,因為極而返,主觀到了極致,必然與其它自我意識的主觀衝突,從而有各種痛苦,從而重新去認知,反思自我意識和行為的本質意義,真的不顧一切愛過,你才知道愛是什麼,僅此而已。
-
3 # 懷疑探索者
目前已知最小的基本粒子就是夸克。有人會提問,我們可以“捏碎”夸克嗎?這裡,他假設的是夸克的下面還有更加微觀的層次,還可以繼續分割,這個也才能說夸克可以被“捏碎”。如果夸克已經是最小的物質組成單元,即基本粒子,那麼夸克就無法被“捏碎”,再大的力量都做不到這點。
迄今為止,還沒有設計出一種實驗可以證明夸克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主流的科學理論上也沒有比夸克更小的模型。但科學界做了定義,夸克是分層的,這決定了夸克擁有不同的“色”、不同的“味”。夸克也擁有不同的質量。這樣,夸克也是分類的,一共有6種夸克的模型。
-
4 # 物原愛牛毛1
基本粒子就是最小的意思,也是不可切分的意思。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物質能否無限分割,這個與科學水平有關,基本粒子的層次大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從公元前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哲學上的原子論到十七八世紀人們從實驗上證實了原子的存在,人們一直把原子當作基本粒子,到了十九世紀,道爾頓提出了近代意義的原子學說,正式把原子列為基本粒子,原子的英文名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那時的原子論、機械論大行其道,他們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原子來解釋。這當然不對,但這就是當時的認識水平。後來隨著盧瑟福轟擊實驗證實了原子核的存在,證實了原子是可分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而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這樣原子不能再當基本粒子,於是人們又認為質子、中子和電子等亞原子粒子是基本粒子……
上面對基本粒子歷史作了簡單介紹,下面正式回答一下:按照量子力學,物質不能無限分割,理論上認為普朗克長度是最小的尺寸,其大小為1.616229(38)x10^-35米,任何小於普朗克長度的尺寸都是沒有意義的。而在實踐中,人類分割物質目前為止確實也沒達到這個數量級,目前確認的基本粒子是夸克及其同級別的粒子,它的尺寸在10的負18次方米數量級,與普朗克長度還差著近一倍的數量級。即使如此,夸克本身也已不能單獨存在,是理論的模型粒子,它們之間有膠子傳遞著強大的相互作用,很難分開,當然也許現在的能量還是不夠強大,這不現在大型對撞機不斷地建造,科學家們就想試試能不能分離夸克,看一看比夸克還小一級的是什麼。有朝一日撞擊出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也不是不可能,因此說所謂的基本粒子的定位完全與人類的科學認識和技術水平有關,是受限於科學水平。隨著科學手段地進步,基本粒子的層次會越來越深入,基本粒子的定位會不斷變化,因為畢竟離著普朗克長度還有很大的一塊距離。
這個普朗克長度對應的是普朗克質量的黑洞所對應的史瓦西半徑,與康普頓波長相當。這個是理論上的預測限制尺寸,實際上它主要是在測量方面的影響:測量物體位置的精確度達到普朗克長度以下時,高能量的光子撞到物體上會產生黑洞,然後吞噬掉光子,使測量實驗失敗。如果撇開測量的不確定性原理,普朗克長度也是長度,也有大小,只要有大小就是物質,就是可分的,如果否認可分,那就否定了普朗克長度對應的物質性,使普朗克長度成為無本之木,最終成為虛無。所謂的量子化只是一種不連續,是一道道坎,但這並不代表否認大小,這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一種體現。
不否認大小,就要承認物質組成,就要承認物質性,因此只要宇宙是物質的,物質就有組成,這個組成就是可分的意思。現在分不了,說明科學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一旦又能分了,那基本粒子就要重新定位,因此不會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只會存在更小的“基本粒子”。最後話說回來了,分不了就先不要強分,該幹嘛幹嘛,水到渠成嘛
-
5 # 擦肩而過的世界
是存在最小的基本粒子是輕子12種和夸克36種規範波色子14種,還有是引力子。~這種粒子人類迄今為止無法尋找到~科學技術侷限。
回覆列表
人類目前還沒有發現最小的粒子。
在微觀物理學領域。人類發現基本粒子的順序為。分子——原子——質子——中微子——夸克——弦。
在物理界有一個名詞叫普朗克粒子。普朗克粒子是一種假設的粒子,其大小約等於是10^-35米。與質子這類的粒子比較,普朗克粒子是極小極重的粒子,比現在未知的夸克,希格斯粒子,中微子,引力子等等還要小很多。比普朗克粒子還小的粒子可能存在。
宇宙之大而無其外,宇宙之小而無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