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童老,中國有名京劇藝術家、有名京劇大師、楊子榮的扮演者、有名京劇演員、馬派傳人、京劇名家,妻子張南雲,二哥童壽苓、四姐童芷苓、小姐童葆苓,“童家五虎”:童祥苓、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周信芳、馬連良弟子,老生名家。
童祥苓老師,楊子榮的扮演者,說起他的成長經歷,他是1935年出生,他的祖籍是江西南昌,他生在天津、長在北京。他是5歲登臺、8歲學戲,9歲拍過電影故事片《天橋》,12歲他就是童家班的一根梁了。那麼20歲呢,拜了馬連良先生為師,21歲他結婚成家,22歲參加上海京劇院,26歲他拜了周信芳先生為師,那麼是在30歲的時候他參加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排演,32歲他被揪批鬥,35歲他突擊解放,拍《智取威虎山》的電影,到38歲江青發話,他再次離開舞臺,文化大革命以後他重新粉墨登場,那麼58歲他退休回家,這是他的坎坷一生。
他這個5歲登臺、8歲學戲,這是怎麼講,那時候他5歲的時候,他四姐童芷苓就是名角了,按咱們現在說那就是個腕了,在她演《鎖麟囊》的時候,有的時候他就扮一個小孩的角色,原來這是童老師扮演的第一個角色。那時候他經常跟哥哥姐姐去看戲,他們看戲帶著他去,他記得有一次,看李萬春先生的《獅子樓》,那武松殺西門慶,那個李先生的身上漂亮,腳底下也利落,那時候殺西門慶的時候,那開打、奪刀,那最後的時候,把西門慶這倆膀子這麼一夾,刀一亮、兩眼圓睜,滿腔怒火就是這一刀,在童祥苓他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第二天呢,武松那個形象還在他腦子裡頭轉呢、轉轉轉,桌上有把水果刀,他就拿起來了,纏頭裹腦、大刀花他就耍它一通,當時這麼一想,武松殺西門慶那一瞬間是個什麼滋味呢,他就跑到院子裡去,他就拿眼這麼一掃,院子停著兩輛腳踏車,他一個箭步竄身他就上前去就朝那腳踏車唰唰唰,連砍四刀,斬人家這個車帶,他怒火全消、心情舒暢,他就揚長而去也。童老師他這不是小玩鬧,他這破壞東西呀,那沒辦法呀,他爸爸沒轍了,給砍了,賠人錢吧,罰他不許吃飯,那也算不了什麼,那時候逃學、吵鬧哭,不行、非要唱戲不可,後來他的父親母親呢還真讓他學了戲了,後來就是請的兩位啟蒙老師,一位是雷喜福先生教文戲的,一位是錢富川先生是教武功的,他特別就是感受到雷先生他非常有德行,你比方說吧,那時候他跟他父親就講,說教唸白、老生唸白,教身上表演,他說了這個我來。要是教唱,那我不如我的師弟劉盛通,因為雷先生說這個孩子開蒙是非常要緊,開蒙老師是非常非常的要緊,一定要找一個好先生來打基礎,所以他父親這麼一聽呢,就馬上把劉盛通先生給請到家裡來了,所以他那時候感受到就是說如果說現在自己在唱上有這麼一點心得的話,那應該是劉盛通先生給他們開蒙的底子。
我們知道在京劇界很講究流派繼承,那他唱老生,這到底學哪個流派,他當時是如何選擇的呢,那時候三位老師給他們說戲時候呢,那沒有規定說哪一派,因為那時候他們剛開始就講的打基礎,這個基礎要打得正、因為人在成長中他會有變化的,你比方那時候你學哪一派`學高派,唱高音的,忽然你嗓子不行了,那你就得改,你過早的學哪派就不好。另外人在他成長中,他有他一定的藝術見解,他有他一定的選擇,說還是在以後自己選擇好。那麼就是他14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就到那個舊貨市場溜達去了,溜達溜達他就聽著有人放唱片,一放唱片,一個老生唱,這個老生唱得有味、唱得厚,他就順著這個聲兒就找啊找啊,找到一個地攤上,一個地攤上一看呢,那時候還手搖留聲機呢,就放著一個唱片,不知道什麼戲,就二簧三眼,就在那兒聽,聽完了之後,完了把唱片拿起來一看,上面寫著餘叔巖先生演唱《沙橋餞別》,那時候他才知道在他們京劇界老前輩裡頭有一個好角老生餘叔巖,那麼打這回去他就反覆聽,聽啊聽,那時候就覺得餘先生唱得非常流暢,他的運腔什麼非常流暢,而且他那個唱腔裡頭就好像柔裡頭藏剛,像什麼呢,你看那橡皮筋了沒有,挺軟和的,你拉起來,但是你一撒手,有那個彈力,後來就是也找了一些求了一些名師,你比方說唱餘派的什麼張伯駒先生、李釋戡先生、鮑吉祥先生、陳秀華先生、陳大濩先生等等,那麼再跟人家去請教。反正這麼說吧,基本上就是按餘路那麼走,他太謙虛了。
他這麼迷餘叔巖先生、可是怎麼在1955年的時候,他卻拜了馬連良先生為師呢,這正好是他父親一個朋友就把他介紹給馬先生了,那時候馬先生就看了他一出《四郎探母》之後,就告訴那朋友到馬先生家去,到了見了先生了,先生就說收了,那當時哪,恨不得跪地下趕緊三個頭,磕完了之後呢,就是在那個豐澤園舉行拜師典禮,那時候記得拜了馬先生不久,那時候馬先生說你在我前頭,他演出的時候,你在我前頭墊一齣戲我看看,說演出什麼,演出《南陽關》、嘿、機會來了、傳統戲,演出頭一天,到馬先生家去,把身段走一遍,走一遍、看完了,馬先生給他改了一個地方,就是下場,那個伍雲召造反有兩句唱,“伍老爺改旗號,南陽關殺一個浪裡蛟”,一亮相下了,馬先生改了一下,說你的[四擊頭]亮完相走半個圓場之後一變身,把這蟒一甩,一抬腿、一步、兩步,其實這個很簡單一個下場,馬先生這一改,順了,就感覺順。後來他就覺得馬先生在創造方面很細緻,很簡單一個東西,他加上很多的讓人看不出來的小玩意,這麼一改,那麼這就細緻了,他的創造思想童祥苓他主要認識到馬先生的求新,用現在的話叫與時俱進。那在上海他還拜過周信芳先生為師,那這個對他藝術上的發展又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他在上海,他就是在青年老生當中呢他喜歡兩個人、一個是童祥苓他、一個是演少劍波的沈金波同志,就收了他們兩人為學生,那麼後來就在京昆淮,就是京劇、崑曲、淮劇青年的演員當中組成一個團,就到北方來巡迴演出,那時候就是來展示一下南派的藝術,當時院裡就說你就演先生戲吧,演一出先生新編的戲,他新排出來的戲,他剛演完,叫《義責王魁》是個小戲,那麼他就學了,學的當中呢,因為那時候他跟院長的發聲、這個嗓子都有區別,那麼他就沒有照院長那個味去唱,另外有的地方他改了一改,那麼這一下好了,他這排戲、天天排戲,那京劇院裡就炸了窩了,這哪是麒派,這簡直是糟蹋麒派呀,現在說說那時候壓力很大、挺大,守著先生不去學戲,你看把戲搞成這樣,那時候很痛苦,正在這個時候,那時候他記得院長,他到那個排練廳來了,他說戲排得怎麼樣,童祥苓說戲在排,自己有點壓力,院長一看他把他手一拉,就到三樓一個小屋沒有人的地方了,他們爺倆坐下了,童祥苓就把這個情況跟他說了,後來他說你怎麼改的我的腔,你舉一個例子,童祥苓他說這個王忠聽到王魁不是娶了相府的小姐拋棄了敫桂英,他很生氣,唱了一個導板,他一接這個帖子,一甩、一亮相,“晴天霹靂一聲震,”他沒那麼唱,他是怎麼唱的,我把您那改了嘎調了,“晴天霹靂一聲震",唱完了之後,他就沒敢抬眼瞧他們先生,這等著結果等著捱罵呀,結果先生怎麼說,結果他說我要有嗓子我也會這麼唱的,哎喲,這一下,他那個心裡的一塊大石頭就落下地了,他記得那天排完戲,響排、統排的時候,院長來了,坐在底下,童祥苓他就把這個《義責王魁》唱完之後,完了院長可以了,就這樣,周院長的一點頭他解放了,別人也不敢說了,別人就無可非議了,後來他就覺得特別是在他自個創排的時候,自個兒隨著一年一年他就感到他們這兩個老師他們是異曲同工,他們都有特點就是什麼,兩個老師沒有門戶之見,他沒有說你是我的徒弟,怎麼著,又得怎麼著,那我要是有門戶之見,你拜了我馬連良,你為什麼要去拜周信芳,他沒有這樣責怪,他還給你說戲,而且什麼,他就讓你繼承發展,就是讓你別死學。
童祥苓童老,中國有名京劇藝術家、有名京劇大師、楊子榮的扮演者、有名京劇演員、馬派傳人、京劇名家,妻子張南雲,二哥童壽苓、四姐童芷苓、小姐童葆苓,“童家五虎”:童祥苓、童俠苓、童壽苓、童芷苓、童葆苓。周信芳、馬連良弟子,老生名家。
童祥苓老師,楊子榮的扮演者,說起他的成長經歷,他是1935年出生,他的祖籍是江西南昌,他生在天津、長在北京。他是5歲登臺、8歲學戲,9歲拍過電影故事片《天橋》,12歲他就是童家班的一根梁了。那麼20歲呢,拜了馬連良先生為師,21歲他結婚成家,22歲參加上海京劇院,26歲他拜了周信芳先生為師,那麼是在30歲的時候他參加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排演,32歲他被揪批鬥,35歲他突擊解放,拍《智取威虎山》的電影,到38歲江青發話,他再次離開舞臺,文化大革命以後他重新粉墨登場,那麼58歲他退休回家,這是他的坎坷一生。
他這個5歲登臺、8歲學戲,這是怎麼講,那時候他5歲的時候,他四姐童芷苓就是名角了,按咱們現在說那就是個腕了,在她演《鎖麟囊》的時候,有的時候他就扮一個小孩的角色,原來這是童老師扮演的第一個角色。那時候他經常跟哥哥姐姐去看戲,他們看戲帶著他去,他記得有一次,看李萬春先生的《獅子樓》,那武松殺西門慶,那個李先生的身上漂亮,腳底下也利落,那時候殺西門慶的時候,那開打、奪刀,那最後的時候,把西門慶這倆膀子這麼一夾,刀一亮、兩眼圓睜,滿腔怒火就是這一刀,在童祥苓他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直到第二天呢,武松那個形象還在他腦子裡頭轉呢、轉轉轉,桌上有把水果刀,他就拿起來了,纏頭裹腦、大刀花他就耍它一通,當時這麼一想,武松殺西門慶那一瞬間是個什麼滋味呢,他就跑到院子裡去,他就拿眼這麼一掃,院子停著兩輛腳踏車,他一個箭步竄身他就上前去就朝那腳踏車唰唰唰,連砍四刀,斬人家這個車帶,他怒火全消、心情舒暢,他就揚長而去也。童老師他這不是小玩鬧,他這破壞東西呀,那沒辦法呀,他爸爸沒轍了,給砍了,賠人錢吧,罰他不許吃飯,那也算不了什麼,那時候逃學、吵鬧哭,不行、非要唱戲不可,後來他的父親母親呢還真讓他學了戲了,後來就是請的兩位啟蒙老師,一位是雷喜福先生教文戲的,一位是錢富川先生是教武功的,他特別就是感受到雷先生他非常有德行,你比方說吧,那時候他跟他父親就講,說教唸白、老生唸白,教身上表演,他說了這個我來。要是教唱,那我不如我的師弟劉盛通,因為雷先生說這個孩子開蒙是非常要緊,開蒙老師是非常非常的要緊,一定要找一個好先生來打基礎,所以他父親這麼一聽呢,就馬上把劉盛通先生給請到家裡來了,所以他那時候感受到就是說如果說現在自己在唱上有這麼一點心得的話,那應該是劉盛通先生給他們開蒙的底子。
我們知道在京劇界很講究流派繼承,那他唱老生,這到底學哪個流派,他當時是如何選擇的呢,那時候三位老師給他們說戲時候呢,那沒有規定說哪一派,因為那時候他們剛開始就講的打基礎,這個基礎要打得正、因為人在成長中他會有變化的,你比方那時候你學哪一派`學高派,唱高音的,忽然你嗓子不行了,那你就得改,你過早的學哪派就不好。另外人在他成長中,他有他一定的藝術見解,他有他一定的選擇,說還是在以後自己選擇好。那麼就是他14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就到那個舊貨市場溜達去了,溜達溜達他就聽著有人放唱片,一放唱片,一個老生唱,這個老生唱得有味、唱得厚,他就順著這個聲兒就找啊找啊,找到一個地攤上,一個地攤上一看呢,那時候還手搖留聲機呢,就放著一個唱片,不知道什麼戲,就二簧三眼,就在那兒聽,聽完了之後,完了把唱片拿起來一看,上面寫著餘叔巖先生演唱《沙橋餞別》,那時候他才知道在他們京劇界老前輩裡頭有一個好角老生餘叔巖,那麼打這回去他就反覆聽,聽啊聽,那時候就覺得餘先生唱得非常流暢,他的運腔什麼非常流暢,而且他那個唱腔裡頭就好像柔裡頭藏剛,像什麼呢,你看那橡皮筋了沒有,挺軟和的,你拉起來,但是你一撒手,有那個彈力,後來就是也找了一些求了一些名師,你比方說唱餘派的什麼張伯駒先生、李釋戡先生、鮑吉祥先生、陳秀華先生、陳大濩先生等等,那麼再跟人家去請教。反正這麼說吧,基本上就是按餘路那麼走,他太謙虛了。
他這麼迷餘叔巖先生、可是怎麼在1955年的時候,他卻拜了馬連良先生為師呢,這正好是他父親一個朋友就把他介紹給馬先生了,那時候馬先生就看了他一出《四郎探母》之後,就告訴那朋友到馬先生家去,到了見了先生了,先生就說收了,那當時哪,恨不得跪地下趕緊三個頭,磕完了之後呢,就是在那個豐澤園舉行拜師典禮,那時候記得拜了馬先生不久,那時候馬先生說你在我前頭,他演出的時候,你在我前頭墊一齣戲我看看,說演出什麼,演出《南陽關》、嘿、機會來了、傳統戲,演出頭一天,到馬先生家去,把身段走一遍,走一遍、看完了,馬先生給他改了一個地方,就是下場,那個伍雲召造反有兩句唱,“伍老爺改旗號,南陽關殺一個浪裡蛟”,一亮相下了,馬先生改了一下,說你的[四擊頭]亮完相走半個圓場之後一變身,把這蟒一甩,一抬腿、一步、兩步,其實這個很簡單一個下場,馬先生這一改,順了,就感覺順。後來他就覺得馬先生在創造方面很細緻,很簡單一個東西,他加上很多的讓人看不出來的小玩意,這麼一改,那麼這就細緻了,他的創造思想童祥苓他主要認識到馬先生的求新,用現在的話叫與時俱進。那在上海他還拜過周信芳先生為師,那這個對他藝術上的發展又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他在上海,他就是在青年老生當中呢他喜歡兩個人、一個是童祥苓他、一個是演少劍波的沈金波同志,就收了他們兩人為學生,那麼後來就在京昆淮,就是京劇、崑曲、淮劇青年的演員當中組成一個團,就到北方來巡迴演出,那時候就是來展示一下南派的藝術,當時院裡就說你就演先生戲吧,演一出先生新編的戲,他新排出來的戲,他剛演完,叫《義責王魁》是個小戲,那麼他就學了,學的當中呢,因為那時候他跟院長的發聲、這個嗓子都有區別,那麼他就沒有照院長那個味去唱,另外有的地方他改了一改,那麼這一下好了,他這排戲、天天排戲,那京劇院裡就炸了窩了,這哪是麒派,這簡直是糟蹋麒派呀,現在說說那時候壓力很大、挺大,守著先生不去學戲,你看把戲搞成這樣,那時候很痛苦,正在這個時候,那時候他記得院長,他到那個排練廳來了,他說戲排得怎麼樣,童祥苓說戲在排,自己有點壓力,院長一看他把他手一拉,就到三樓一個小屋沒有人的地方了,他們爺倆坐下了,童祥苓就把這個情況跟他說了,後來他說你怎麼改的我的腔,你舉一個例子,童祥苓他說這個王忠聽到王魁不是娶了相府的小姐拋棄了敫桂英,他很生氣,唱了一個導板,他一接這個帖子,一甩、一亮相,“晴天霹靂一聲震,”他沒那麼唱,他是怎麼唱的,我把您那改了嘎調了,“晴天霹靂一聲震",唱完了之後,他就沒敢抬眼瞧他們先生,這等著結果等著捱罵呀,結果先生怎麼說,結果他說我要有嗓子我也會這麼唱的,哎喲,這一下,他那個心裡的一塊大石頭就落下地了,他記得那天排完戲,響排、統排的時候,院長來了,坐在底下,童祥苓他就把這個《義責王魁》唱完之後,完了院長可以了,就這樣,周院長的一點頭他解放了,別人也不敢說了,別人就無可非議了,後來他就覺得特別是在他自個創排的時候,自個兒隨著一年一年他就感到他們這兩個老師他們是異曲同工,他們都有特點就是什麼,兩個老師沒有門戶之見,他沒有說你是我的徒弟,怎麼著,又得怎麼著,那我要是有門戶之見,你拜了我馬連良,你為什麼要去拜周信芳,他沒有這樣責怪,他還給你說戲,而且什麼,他就讓你繼承發展,就是讓你別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