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言警句吧
-
2 # 使用者6064416536743
學會正確地看待孩子的不聽話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父母應該首先保持心平氣和;糾正孩子的不聽話行為,父母應該先要正確認識這種現象。
應該如何看待孩子不聽話行為呢?是不是孩子不聽話就完全不好呢?其實不然。如果父母認真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利弊,一分為二地看待這一問題,就會發現:孩子不聽話行為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著積極的一面。
我們先看看孩子不聽話的消極一面。
孩子不聽話具有很大的消極性,它最大的負面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個性、心理或者習慣。如一切以“我”為中心,對“我”所需要的,別人只能給予和遷就。嚴重時,更會滋生出自私自利的惡劣品質。
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
不聽話的孩子大多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不尊重父母。他們在考慮問題時,只以自己的感受為前提,從不顧及父母心裡怎麼想。父母如果對他們的不聽話採取遷就,或聽之任之的做法,長此以往,孩子必將養成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即只考慮自己想法,不顧及他人感受的思維方式,並逐漸定格為一種習慣。這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性
如果一個孩子連父母的規勸、教導都聽不進去,那麼別人的意見他還能接受嗎?長期如此,孩子就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凡事不想他人,從而養成自私自利的品性。
會導致成績下降,學習滑坡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學習上刻苦用功,取得好的成績。但不聽話的孩子對父母的良苦用心根本不放在心上,他們該看書時不看,該做作業時不做。只要一有機會,不是上網,就是追星,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因此,大多數不聽話的孩子在學習上都會成績下降,學習滑坡。
會導致結交不良夥伴
孩子與人交往,結識朋友,這是在成長過程中的正常行為。由於父母擔心孩子年齡小、經驗少,不懂得良友與惡友的區別,往往都會告訴孩子應該交什麼樣的明友,不該交什麼樣的朋友。但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並不理父母的這一套,他們只憑自己的感覺去交朋友,結果導致其交上一些不好的朋友。在這些不良朋友的影響下,他們自己也會誤入人生歧途。
父母們要看到孩子不聽話的消極一面,也應該看到孩子不聽話的積極一面。只有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聽話行為,父母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肩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孩子不聽話,也有如下的積極一面:
不聽話的孩子具有勇氣和意志力
歐美很多國家對兒童教育的研究顯示,頑皮、好反抗、不聽話的小孩,往往具有堅強的勇氣和意志力。由於有堅強的勇氣和意志力,孩子才更有堅定的立場,能以自己的判斷力決定事情。
德國心理學家海瑟曾追蹤調查100名具有強烈反抗意識及毫無反抗意識的孩童行為。追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發展成意志力強的只有24%,大多數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人。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具有創造性
有時候孩子的不聽話行為,實際上是“出格”行為。而造成“出格”的原因是孩子的頭腦裡沒有成人的那些條條框框。而思維的無拘無束和天馬行空,是一個人發展創造力的重要起點。有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參觀訪問,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媽媽走過來說:“嗯,畫得好!”而且愛撫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媽媽:“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那個媽媽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養出藍色的蘋果呢。” 外國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如果父母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父母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自由,就是對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慾望的保護。
創造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把孩子限制得死死的,一點自由都沒有,他們怎麼能去進行創造?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淘氣”,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創造。
由此可見,孩子不聽話有其積極的一面,作為父母,應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不聽話行為,充分發揮其積極因素。如果施以正確的引導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夠使不聽話孩子的優點得到保持並且更加閃光,進而使孩子發展為獨立、自信、堅強的人,從而能夠適應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
總之,教育不聽話的孩子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孩子不聽話行為中的消極因素,堅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其“不聽話”行為中的積極因素,不要強制孩子,扼殺孩子的個性。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拿捏好“消極”與“積極”的管教分寸,就一定能夠促使不聽話的孩子變成聽話的好孩子。
回覆列表
孩子犯錯後,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確實比較困難,但是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跟孩子一樣,重新成長一回。幫助孩子修正錯誤才是根本目的。尋找正向積極的方法解決問題,遠比情緒上對孩子的壓制來的重要和高效,我們要耐心地花時間和精力來尋找。 楊瀾在談子女教育時說過,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 可是現實生活中,在遇到孩子調皮搗亂不聽話時,爸媽們還是會忍不住心裡的無名火,“你再不聽話我生氣了啊!”,或是直接就朝孩子發火。 『1』 用“生氣”來讓孩子聽話,危害大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另一方面,孩子也愛學著父母生氣,硬碰硬,生悶氣不理你,到時候就更拿他沒辦法。 有些家長吐露心聲:“我也不想發火啊,可是不這樣做管不住他呀。”可是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只能靠父母發脾氣才起作用呢? 『2』 溫和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理不在聲高。父母總是企圖以高壓態度、大喊大叫讓孩子聽話,是不是一種欠缺教育方法的不自信表現呢? 其實,溫和的態度也可以有力量,而且這種力量比父母生氣,大喊,憤怒,暴躁,強逼,威脅,恐嚇等的方式還要強大。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南風效應”:南風與北風比威力,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吹出巨大的刺骨寒風,行人卻因寒冷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感到熱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應注重順應孩子的內在需要,啟發孩子自我反省,從而讓孩子達到行為上的自覺。 “寒冷”的“生氣教育”,只會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地更緊。 『3』 冷靜下來,控制情緒 當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別輕易生氣,你應該從這幾個方面開始改變: 面對孩子不聽話、犯錯,重點是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不對,應該怎麼做。 情緒的發洩只能滿足自己一時之快,對於解決根本問題沒有積極的作用。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混淆重點,只關注到大人的情緒而非自己的行為。 所以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平和而堅定的語言和聲調來和孩子溝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才能最大程度聽進去大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