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作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講述了於連作為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奮鬥者個人的經歷,它以愛情生活為主線反映政治生活,這是我們常規意義上對它的認知。在我通讀全本之後,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反而是作品中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可能是由於我自身對於《紅與黑》19世紀法國社會歷史背景缺乏瞭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重點關注主人公本身,以及作家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以及藝術手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對作品中浪漫主義色彩的看法。 第一是主人公形象特質的超凡性。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普通的木匠的兒子,甚至經常受到歧視和謾罵,這個形象兼具知識分子和底層階級兩個屬性,這就為這個人物增添了反抗、覺醒的可能。這是現實主義的表現,要求塑造典型人物。但是於連還擁有兩個特點,這兩樣特點幾乎成了它後來混跡上流階層最大的資本。一是外貌,二是記憶力。這兩樣讓於連獲得了一次次得機會與垂青,而且幾乎沒有出過失誤。在作者筆下的於連,看似普通,其實已經不普通了,他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超凡脫俗的記憶力,從不出差錯,他有著獨特的魅力,他的眼睛可以讓人對他產生好感。因此,於連的奮鬥,不同於其他的現實主義作品主人公曆經滄桑磨難,從一開始當家庭教師到最後獲刑之前,總是能看到這個年輕人幾乎都能逃過一次次的厄難並充滿了幸運的巧合,與哈姆雷特等悲劇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於連就是上帝的寵兒。這些巧合與幸運已經超出了常理,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表現,因此我認為這是它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一大原因。具體說來: 首先,司湯達筆下的於連是一個眼神清澈且溫潤,活潑而優雅的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是多次提到於連的眼睛,是一雙洋溢著感情似乎會說話的眸子。因此德萊納夫人在見他的第一面就很快對他產生了和對其他異性甚至丈夫所沒有的好感,“這個小鄉下人面色這麼白,眼睛那麼溫柔,有點兒浪漫精神。”第一眼如此之重要,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愛情經歷。假使於連真的普通德萊納夫人所想象的,年紀大,粗魯,蓬頭垢面,那麼後來的全都不存在了。同樣,關於於連的外貌在他進入巴黎上流社會中也是一個顯眼的存在,可以想象,於連儘管是一個鄉下人,卻擁有著鄉下人所沒有的相貌與氣質。 再就是於連超凡脫俗的記憶能力,於連最先能夠獲得家庭教師的職位,除了市長與乞丐收容所所長兩人的互相攀比,最主要的就是他精通拉丁文,並且能大段大段地背誦《聖經》。關於背誦可以說是於連的一項拿手絕活了,他多次在各種場合背誦,為他贏得了很多讚譽。我們現在有個詞叫“炫技”,就可以用來形容他。先是精通拉丁文成為家庭教師,後來又因為背誦《聖經》獲得彼拉神甫的特殊關照,到憑藉滴水不漏的記憶力獲得德拉莫爾侯爵的青睞。神奇地是,從一開始介紹過他只是向謝朗神甫學了拉丁文,後面再也沒有提及他傑出的記憶力背後的原因以及付出的努力,相比《巴黎聖母院》神父克洛德,他幾乎是天賦異稟。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點。 第二是藝術手法的浪漫色彩。大量的心理描寫,不管是於連的個人內心獨白,還是在描寫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之間的情感衝突,都用了大量筆墨,在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這就使得人物形象十分立體且都情感豐富真摯。於連是一個內心十分敏感且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在他的兩段愛情中,尤其是與瑪蒂爾德的博弈中,“內心戲”十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瑪蒂爾德和別人談論他並且替給於連一封信讓他赴約,他的內心經歷了幾個起起落落,痛苦,期待,驕傲,恐懼折磨著他,讀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被害妄想症”這個詞。於連很謹慎且非常會察言觀色,他非常喜歡剖析他人的想法,可能僅僅因為一句話或者一個細微的動作,在敏感的背後是內心的自卑與骨子裡天生的高傲的融和,他渴望融入上流社會卻又看不起那些虛偽,貪圖安逸,自私的貴族。對於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她對於連情感的變化,這裡非常吸引我,瑪蒂爾德是真正的驕傲,那是來自於自身血統等外在條件以及獨特叛逆的思想。由於自身條件強大,她不需要順從,她渴望英雄其實是渴望被征服,她對於連的感情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心中對於愛情應有的樣子,她是自私的,不過她在意的不是金錢名利而且對於理想狀態的滿足。作者對瑪蒂爾德複雜的心理描寫表現她與傳統意義上貴族小姐所不同的性格特徵,充滿了迷人的張力,這是一個可以燃燒自己充滿激情的女孩子。儘管她很驕傲有時還很無情,但是無法阻擋我對她的喜愛。 第三是於連的愛情經歷充滿浪漫色彩。有種說法是說,於連同德萊納夫人是“心靈”的戀愛,與瑪蒂爾德是“頭腦”的戀愛,通俗就是說前者是感性的,後者是理性的,這樣就接著推出於連對瑪蒂爾德不是真愛,只是利用。我不是很認可這種說法。我認為兩次愛情都是不理性的,都是充滿激情的。首先,愛情本身就是不理性的;第二,於連對兩者都有感情;第三,三人都是情感豐富的,換句我喜歡的表達就是,“極易被點燃”。瑪蒂爾德其實和於連在精神上是可以交流的,並且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本質是類似的,那就是對於異見者的蔑視與對自身靈魂的自傲。在於連為了吸引瑪蒂爾德而與…虛與委蛇交談的時候,瑪蒂爾德在旁邊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他的本意,儘管他們的地位立場理想不同,但是他們同樣都有著一種逆道精神,於連也意識到了,所以他可以在瑪蒂爾德面前袒露自己的真實心聲,而也是發現了瑪蒂爾德的這種叛逆他才會對她充滿好感,以前於連把她也當做諾貝爾那一類人,是他潛在的“敵人”。與之對比,在德萊納夫人看到於連的筆記知道於連崇拜拿破崙,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恐懼,而瑪蒂爾德卻表示驚喜和意外,反而覺得於連和其他人更不一樣,她不會支援於連,但是她能夠理解。於連完全有理由喜歡上她本身,而不是因為他的條件,因為一開始於連是對她不屑的。在和德萊納夫人的交往中,於連把握了主動權,而在於瑪蒂爾德的交鋒中,一開始於連處於被動狀態,直到他把握了瑪蒂爾德的真正想法和特點才佔據上風。雖然這一過程中似乎兩人互相試探,極為理性,但正是這種試探讓兩人更緊緊纏繞在一起,還有一點,於連永遠不可能真心地毫無保留地愛一個人,他的自卑和自傲讓他的愛情一開始就帶有理性判斷,其實與德萊納夫人也一樣,同樣地沒有毫無保留。對於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其實都是各取所需,但是絕對不是權勢地位,這些是附加的。於連在瑪蒂爾德身上獲得了自信與自尊,瑪蒂爾德在於連身上找到了她所想要的英雄情結以及她享受這樣奮不顧身愛的自己。最本質來說,他們都是愛自己的,只是同樣也有激情。 《紅與黑》裡面,並沒有極致地刻畫人性的善與惡,德拉莫爾伯爵是一個好父親,然而也是政治黑手操控者。於連其實能夠清晰地辨別是非對錯,並且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紅與黑》雖然為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卻是運用了極多浪漫主義手法,這就是我在閱讀中的最大感觸。
《紅與黑》作為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講述了於連作為一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奮鬥者個人的經歷,它以愛情生活為主線反映政治生活,這是我們常規意義上對它的認知。在我通讀全本之後,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反而是作品中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可能是由於我自身對於《紅與黑》19世紀法國社會歷史背景缺乏瞭解,因此在閱讀過程中重點關注主人公本身,以及作家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以及藝術手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對作品中浪漫主義色彩的看法。 第一是主人公形象特質的超凡性。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普通的木匠的兒子,甚至經常受到歧視和謾罵,這個形象兼具知識分子和底層階級兩個屬性,這就為這個人物增添了反抗、覺醒的可能。這是現實主義的表現,要求塑造典型人物。但是於連還擁有兩個特點,這兩樣特點幾乎成了它後來混跡上流階層最大的資本。一是外貌,二是記憶力。這兩樣讓於連獲得了一次次得機會與垂青,而且幾乎沒有出過失誤。在作者筆下的於連,看似普通,其實已經不普通了,他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超凡脫俗的記憶力,從不出差錯,他有著獨特的魅力,他的眼睛可以讓人對他產生好感。因此,於連的奮鬥,不同於其他的現實主義作品主人公曆經滄桑磨難,從一開始當家庭教師到最後獲刑之前,總是能看到這個年輕人幾乎都能逃過一次次的厄難並充滿了幸運的巧合,與哈姆雷特等悲劇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於連就是上帝的寵兒。這些巧合與幸運已經超出了常理,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表現,因此我認為這是它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一大原因。具體說來: 首先,司湯達筆下的於連是一個眼神清澈且溫潤,活潑而優雅的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是多次提到於連的眼睛,是一雙洋溢著感情似乎會說話的眸子。因此德萊納夫人在見他的第一面就很快對他產生了和對其他異性甚至丈夫所沒有的好感,“這個小鄉下人面色這麼白,眼睛那麼溫柔,有點兒浪漫精神。”第一眼如此之重要,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愛情經歷。假使於連真的普通德萊納夫人所想象的,年紀大,粗魯,蓬頭垢面,那麼後來的全都不存在了。同樣,關於於連的外貌在他進入巴黎上流社會中也是一個顯眼的存在,可以想象,於連儘管是一個鄉下人,卻擁有著鄉下人所沒有的相貌與氣質。 再就是於連超凡脫俗的記憶能力,於連最先能夠獲得家庭教師的職位,除了市長與乞丐收容所所長兩人的互相攀比,最主要的就是他精通拉丁文,並且能大段大段地背誦《聖經》。關於背誦可以說是於連的一項拿手絕活了,他多次在各種場合背誦,為他贏得了很多讚譽。我們現在有個詞叫“炫技”,就可以用來形容他。先是精通拉丁文成為家庭教師,後來又因為背誦《聖經》獲得彼拉神甫的特殊關照,到憑藉滴水不漏的記憶力獲得德拉莫爾侯爵的青睞。神奇地是,從一開始介紹過他只是向謝朗神甫學了拉丁文,後面再也沒有提及他傑出的記憶力背後的原因以及付出的努力,相比《巴黎聖母院》神父克洛德,他幾乎是天賦異稟。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點。 第二是藝術手法的浪漫色彩。大量的心理描寫,不管是於連的個人內心獨白,還是在描寫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之間的情感衝突,都用了大量筆墨,在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這就使得人物形象十分立體且都情感豐富真摯。於連是一個內心十分敏感且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在他的兩段愛情中,尤其是與瑪蒂爾德的博弈中,“內心戲”十足。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瑪蒂爾德和別人談論他並且替給於連一封信讓他赴約,他的內心經歷了幾個起起落落,痛苦,期待,驕傲,恐懼折磨著他,讀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被害妄想症”這個詞。於連很謹慎且非常會察言觀色,他非常喜歡剖析他人的想法,可能僅僅因為一句話或者一個細微的動作,在敏感的背後是內心的自卑與骨子裡天生的高傲的融和,他渴望融入上流社會卻又看不起那些虛偽,貪圖安逸,自私的貴族。對於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她對於連情感的變化,這裡非常吸引我,瑪蒂爾德是真正的驕傲,那是來自於自身血統等外在條件以及獨特叛逆的思想。由於自身條件強大,她不需要順從,她渴望英雄其實是渴望被征服,她對於連的感情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心中對於愛情應有的樣子,她是自私的,不過她在意的不是金錢名利而且對於理想狀態的滿足。作者對瑪蒂爾德複雜的心理描寫表現她與傳統意義上貴族小姐所不同的性格特徵,充滿了迷人的張力,這是一個可以燃燒自己充滿激情的女孩子。儘管她很驕傲有時還很無情,但是無法阻擋我對她的喜愛。 第三是於連的愛情經歷充滿浪漫色彩。有種說法是說,於連同德萊納夫人是“心靈”的戀愛,與瑪蒂爾德是“頭腦”的戀愛,通俗就是說前者是感性的,後者是理性的,這樣就接著推出於連對瑪蒂爾德不是真愛,只是利用。我不是很認可這種說法。我認為兩次愛情都是不理性的,都是充滿激情的。首先,愛情本身就是不理性的;第二,於連對兩者都有感情;第三,三人都是情感豐富的,換句我喜歡的表達就是,“極易被點燃”。瑪蒂爾德其實和於連在精神上是可以交流的,並且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本質是類似的,那就是對於異見者的蔑視與對自身靈魂的自傲。在於連為了吸引瑪蒂爾德而與…虛與委蛇交談的時候,瑪蒂爾德在旁邊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他的本意,儘管他們的地位立場理想不同,但是他們同樣都有著一種逆道精神,於連也意識到了,所以他可以在瑪蒂爾德面前袒露自己的真實心聲,而也是發現了瑪蒂爾德的這種叛逆他才會對她充滿好感,以前於連把她也當做諾貝爾那一類人,是他潛在的“敵人”。與之對比,在德萊納夫人看到於連的筆記知道於連崇拜拿破崙,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恐懼,而瑪蒂爾德卻表示驚喜和意外,反而覺得於連和其他人更不一樣,她不會支援於連,但是她能夠理解。於連完全有理由喜歡上她本身,而不是因為他的條件,因為一開始於連是對她不屑的。在和德萊納夫人的交往中,於連把握了主動權,而在於瑪蒂爾德的交鋒中,一開始於連處於被動狀態,直到他把握了瑪蒂爾德的真正想法和特點才佔據上風。雖然這一過程中似乎兩人互相試探,極為理性,但正是這種試探讓兩人更緊緊纏繞在一起,還有一點,於連永遠不可能真心地毫無保留地愛一個人,他的自卑和自傲讓他的愛情一開始就帶有理性判斷,其實與德萊納夫人也一樣,同樣地沒有毫無保留。對於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其實都是各取所需,但是絕對不是權勢地位,這些是附加的。於連在瑪蒂爾德身上獲得了自信與自尊,瑪蒂爾德在於連身上找到了她所想要的英雄情結以及她享受這樣奮不顧身愛的自己。最本質來說,他們都是愛自己的,只是同樣也有激情。 《紅與黑》裡面,並沒有極致地刻畫人性的善與惡,德拉莫爾伯爵是一個好父親,然而也是政治黑手操控者。於連其實能夠清晰地辨別是非對錯,並且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紅與黑》雖然為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卻是運用了極多浪漫主義手法,這就是我在閱讀中的最大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