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話戲說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對於該題目,我的意見是:如果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以失敗告終的話,拜占庭帝國晚期的國勢確實要強大得多,但能否“堅挺”到近代,則依然變數很多。
事實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攻陷君士坦丁堡為目標,本身就是個“歷史的誤區”,除了處心積慮的威尼斯共和國當局外,其餘參與者都沒有事先預謀,而是被形勢的發展,給推到風口浪尖了,箇中詳情,可參見羅春梅博士的著作《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安傑洛斯王朝,雖然比較黯弱,但在遭到十字軍打擊之前,其版圖是完整的,無論是東面對塞爾柱羅姆蘇丹國、還是對西面的保加利亞帝國和匈牙利王國,都保持著戰略上的優勢。但在首都淪陷後,拜占庭帝國立刻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崩潰局面,不但十字軍將領們建立了拉丁帝國,而且拜占庭各地方實力派也紛紛獨立,這是拜占庭帝國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儘管幾十年後,作為拜占庭孑遺勢力的代表——尼西亞帝國重新奪回了君士坦丁堡,宣佈復國,但這與當初的拜占庭帝國已有天壤之別。首先,版圖大為縮小,導致戰略和人力資源匱乏。其次,各名義上屬於拜占庭的地方勢力,已經習慣了拉丁式的封建制,對帝國中樞的向心力大大減弱。這些導致了巴里奧略王朝的拜占庭帝國從一開始就已經淪為東南歐的一個弱國政權。
所以,如果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被擊退的話,就拜占庭帝國而言,強弱自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強大了一些的帝國就能“長壽”到近代嗎? 我以為可能性不大,理由如下:
掌握了歐亞大陸交匯處的君士坦丁堡,就自動成為歐亞強大政治勢力和野心家們的覬覦物件,在十三世紀的蒙古長子西征和其後的旭烈兀西征中,拜占庭帝國都是因為弱小的原因,不但沒有被蒙古人惦記,反倒成為他們交好、扶持的物件,金帳汗國軍隊在拔都西征、禿剌不花、那海西征等多次軍事行動中,打垮、削弱了匈牙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威脅拜占庭帝國西面疆域的對手;而拜住那顏的軍隊粉碎了拜占庭的老對手——羅姆蘇丹國,後來的伊兒汗國則一直是抵禦馬穆魯克大軍進入小亞的屏障。
而在後來對抗艾丁、門特舍及奧斯曼等突厥勢力時,弱小的拜占庭不但得到了歐洲諸國的支援,其低調的國際形象,也為其減少了許多遭到重點打擊的機會,例如帖木兒揮戈西進小亞半島時,不但肢解了奧斯曼帝國,也消滅了盤踞士麥那多年的醫院騎士團勢力,但卻沒有進攻鄰近的拜占庭,這都是“不強大”政權所帶來的庇護。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拜占庭帝國在十四、十五世紀還能有之前的版圖和影響力的話,可能早就被蒙古人、帖木兒等覆滅,也許連1453年都挺不到吶。
-
3 # asherhoa
歷史沒有假如,而且考慮到蝴蝶效應,任何歷史上微妙的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最終結果難以預測。
不過十字軍東征意外攻陷君士坦丁堡,確實對東地中海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並且餘波延續至今。
1180年的拜占庭帝國疆域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拉丁帝國建立後的局勢
1280年收復君士坦丁堡後的拜占庭帝國
從上面三張地圖可看出,這段時間內,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和勢力範圍出現了劇烈的變化。
一般人可能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影響聚焦於君士坦丁堡的易主,其實,在宗教層面,它的影響恐怕更加深遠。君士坦丁堡是東正教會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在東地中海的基督教會中享有崇高地位。雖然通常認為1054年是東西教會分裂的一年(天主教會和東正教會正式分道揚鑣並相互絕罰),但其實雙方並未徹底決裂,還保留著轉圜的餘地。之前歷次十字軍東征裡,信奉東正教的希臘人與天主教十字軍還有多次合作,甚至結為盟友,拜占庭皇帝還與耶路撒冷國王聯姻,安條克公國也一度承認拜占庭的宗主權。但1204年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以後,驅逐了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強行樹立了一位拉丁宗主教,並在拉丁帝國境內推崇天主教,壓制東正教。這在希臘人和拉丁人之間造成了難以彌和的創傷,才宣告了東西教會徹底決裂。甚至拜占庭亡國多年後,決裂依然持續。直到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羅馬教皇保羅六世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納哥拉才互相解除了針對對方的絕罰。2001 年羅馬教皇保羅二世訪問希臘時,希臘大主教克里斯 託杜洛還在要求教宗為 1204 年洗劫君士坦丁堡一事鄭重道歉——此時距離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已過去將近800年,希臘人還在耿耿於懷,可見結怨之深。
如果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沒有攻打君士坦丁堡,而是按原計劃前去同埃及作戰以收復聖城,不論成功與否,至少希臘東正教徒與拉丁天主教徒的決裂可以避免。此後,不論是面對蒙古人、帖木爾抑或奧斯曼人,雙方在精神層面還有一致對外的可能(不至於出現1453年奧斯曼帝國大軍圍城時,拜占庭軍民還在為要不要與羅馬教會共融而爭吵不休)。也許拜占庭帝國未必能延續更久,但如果基督教世界保持相對團結,一個東地中海相對強大的希臘人國家一直延續到近代,恐怕會更具現實性(而真實歷史中,很多希臘人寧可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也不願意和天主教徒合作)。
回覆列表
這假設性的問題,恐怕沒有真正的正確答案。我們還是可以猜想一下,不過請注意,這僅僅是一個猜想。
“苟”這個詞用得真好。中世紀的拜占庭已經失去大部分的前進動力了,甚至是在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之前就是如此。恢復羅馬帝國疆域的希望已經被證明是泡影,帝國本身又缺乏內部的凝聚力,其社會只是被固有的體系維持在結構之內。這個帝國本身就在逐漸失去活力,而十字軍的洗劫只是劇烈地加速了這個過程。
但是如果第四次十字軍和他們的威尼斯友軍沒有攻擊拜占庭,而是真的老老實實去了耶路撒冷,事情還是會有很大改變的。首先就是君士坦丁堡不會被洗劫,東羅馬帝國也不會經歷五十多年的分裂,這支十字軍應該也會確實和阿尤布王朝交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筋骨尚在的拜占庭帝國在面對東邊的異教徒時,有可能還能再當幾十年甚至百多年的抑制力。也許不能往東邊開疆拓土吧,但是如果拜占庭帝國沒有被十字軍的攻擊抽走這麼多血,至少還能在一段時間內繼續抑制小亞細亞各勢力的西進。
但是長遠來看,很難說這種抑制力會對後來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造成多大影響。奧斯曼帝國的前身是一個小亞細亞的侯國,本來就是在羅姆蘇丹國衰落之後崛起的。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之地在比提尼亞,靠近拜占庭領地,在歷史上奧斯曼一世也是靠攻擊拜占庭城鎮起家的。
所以我們可以估計,如果君士坦丁堡之劫沒有發生,尚能呼吸的拜占庭帝國會給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帶來不少麻煩。歷史上的拜占庭人本來就很注意抑制周圍的異教徒勢力,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力不從心。但是如果這種“力不從心”狀況的惡化被大大減緩了,那比提尼亞土耳其人就是拜占庭帝國所看到的大威脅,很有可能被針對,不管是軍事上還是外交上。比提尼亞的位置見下圖:
如果照這個思路繼續往下看的話,那麼君士坦丁堡也應該不會在1453年城破。下面的問題是,君士坦丁堡還會被土耳其人攻佔嗎?這就好說了,因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另一個問題:十三、十四世紀之後,拜占庭人還有沒有在東方邊境上取得過有價值的軍事勝利。但是這個問題牽涉到的因素更多,就不太好估計了。
所以,如果沒有十字軍的洗劫,拜占庭帝國能不能延長壽命?很有可能。能不能延續到近代?不太好說。不過拜占庭帝國如果真的延續到了近代,其老舊的政治和軍事制度很可能也必須更新。而撐到了近代的拜占庭帝國,真的能經得起這樣的震盪嗎?如果更新成功,新的帝國還會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嗎?這又是一系列新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