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翡翠文小生o

    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社會惡勢力之間的悲劇性衝突及理想的破滅。

    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國戲劇之父”。出生於商人家庭,少年時就讀於當地文法學校,愛好戲劇、詩歌。後因家道中落而輟學,20歲赴倫敦謀生。在劇院打過雜差、當過馬伕。1590年,他成為僱用演員,開始舞臺和戲劇創作生涯。後成為劇團股東,巡迴演出。其間結識了一些青年貴族和大學生,受到古代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和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1590-1612年間,莎士比亞創作成就輝煌,共作戲劇37部,敘事長詩兩部、十四行詩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獲世襲紳士身份,榮歸故里,直至終年。莎士比亞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義或稱人道主義。其最高成就在於戲劇,按內容可分為歷史劇、悲劇、喜劇三大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至17世紀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莎劇以生動曲折的情節著稱於世,構思壯闊,內容豐富,多采用多線索結構,將各種戲劇因素自然結合。其人物都有栩栩如生的鮮明個性,總以性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顯示自己的特色。語言豐富多彩、清新雋永,既富有哲理,又帶有濃郁的詩意。他的創作集中地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文學成就。

    內容梗概: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是其悲劇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

    《哈》劇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回國奔喪,父王鬼魂訴冤,囑其報仇。王子裝瘋,安排“戲中戲”,證實了新王殺兄的罪行。錯殺大臣後,王子被打發出國,他洞察新王陰謀,中途折回。新王備下毒酒毒劍,挑唆大臣之子與王子決鬥,欲置之於死地,最後三人同歸於盡,母后也誤飲毒酒而死。

    《奧》劇寫的是威尼斯大將、摩爾人奧賽羅與元老之女苔絲狄蒙娜傾心相愛,衝破家庭阻力結為夫妻並一同出征。旗官伊阿古,因個人私怨而設計誣陷臺絲狄蒙娜有私情。奧賽羅輕信中計,親手將妻子掐死,最後真相大白,奧賽羅悔恨交加,拔劍自刎。

    《李》劇敘述不列顛王李爾將國土全分給了花言巧語的兩個大女兒,而將秉性耿直的小女兒遠嫁法國。最終遭到長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瘋癲而死。

    《麥》劇寫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受女巫誘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驅使下,殺君自立,後終日被噩夢糾纏,神思恍惚。其妻也發狂自殺而死。最後王子率兵討伐,麥克白兵敗而死。

    鑑賞與品評: 莎士比亞的悲劇主要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理想的破滅。人文主義理想和現實社會惡勢之間的矛盾構成戲劇衝突。劇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義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寫他們與惡勢力進行的悲劇鬥爭、毀滅及其道義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慘痛的變故使他所珍視的理想全部破滅,為父報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務艱難,因而憂鬱、猶豫,陷入深刻的思索。

    在藝術上,悲劇是莎劇中成就最高的。首先,多線索手法的運用體現了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如《哈》劇中安排三條復仇線索,以王子復仇為主線,另兩條線索穿插糅合其間。《李》劇中也有兩條平行交錯的線索。其次,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善於深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其性格更豐滿深刻。如哈姆雷特的著名獨白,富有哲理性。麥克白殺人後精神崩潰的過程更是刻畫得細膩真切。此外,作者還善於渲染氣氛,營造悲劇性的氛圍,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動。如《麥》劇中夜與血的形象貫穿始終,陰森恐怖。《李》劇中暴雨荒原一場,激烈哀憤……凡此種種,都使莎士比亞悲劇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簡介

    (1)《奧瑟羅》敘述摩爾人貴族瑟羅由於聽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讒言,被嫉妒所壓倒,掐死了無辜妻子苔絲狄蒙娜,隨後自己也悔恨自殺。奧瑟羅是個襟懷坦白、英勇豪爽的戰士,苔絲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愛上了他,不顧家庭的反對和社會的歧視,同他結了婚。但是,他們的愛情雖然戰勝了種族歧視,卻沒有逃脫伊阿古的陰謀陷害。伊阿古假裝忠誠,心地奸詐,由於升不上副將,就對奧瑟羅懷恨在心,千方百計害死奧瑟羅夫婦,最後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場。透過這個形象,莎士比亞對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中的極端利已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李爾王》描寫一個專制獨裁的昏君,由於剛愎自用,遭受到一場悲慘的結局。悲劇的目的同樣在於揭露原始積累時期的利已主義,批判對於權勢、財富的貪慾。悲劇還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流離失所的英國現實。在第三幕第四場裡,李爾被兩個女兒驅逐出門以後,跑到暴風雨的荒野,詛咒女兒忘恩負義。在雷電交加中,李爾對窮苦的人們喊道:“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著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麼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這裡,莎士比亞透過李爾的口表達了他對無家可歸的農民的同情,同時也是對當代現實的揭露。但是,緊接著上面那段話之後,李爾說道:“安享榮華的人們呵,睜開你們的眼睛來,到外面來體味一下窮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的人吧!?這種求助於剝削階級發善心以解決社會矛盾的想法,正是一種調和階級矛盾的人道主義思想。

    (3)《麥克白》野心家麥克白將軍從戰場上立功凱旋,由於野心的驅使和妻子的慫恿,利用國王鄧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機會,弒君而自立,最後,這個血腥的篡位者被鄧肯的兒子和貴族麥克德夫所戰敗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這出悲劇深刻地揭示出個人野心對人所起的腐蝕作用,是莎士比亞心理描寫的傑作。

    (4)《哈姆萊特》(1601)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最高成就,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因為父王突然死去,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國;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結婚,使他更加難堪。新王聲言老王是在花園裡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時,老王的鬼魂向他顯現,告訴他“毒蛇”就是新王,並囑咐他為父復仇。哈姆萊特認為他這復仇不只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說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瀾於既倒的責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洩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PGN0315.TXT/PGN>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心煩意亂,憂鬱不歡,只好裝瘋賣傻。同時,他叔父也懷疑他得知隱秘,派人到處偵察他的行動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兩個老同學和他的情人去偵察他。他趁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改編一出陰謀殺兄的舊戲文《貢札古之死》叫戲班子演出,來試探叔父。戲未演完,叔父做賊心虛,坐立不住,倉皇退席。這樣,更證明叔父的罪行屬實。叔父覺得事情不妙,隱私可能已被發覺。宮內大臣波洛涅斯獻計,讓母后叫兒子到私房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後邊偷聽;王子發現幕後有人,以為是叔父,便一劍把他刺死。從此,奸王使用借刀殺人法,派他去英國,並讓監視他去的兩個同學帶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時就殺掉他;但被哈姆萊特察覺半路上掉換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殺掉了兩個密使;他自己卻跳上海盜船,脫險回來。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莉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臨死遺囑好友霍拉旭傳播他的心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恭是什麼朝代的人。那個朝代是哪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