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記研究所

    會限制你的思維。

    世界是一體的,文學也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只看本國文學,很多內容你可能讀不懂。

    比如說如果書中涉及到了歷史,你看到書中人物極端貧困和悲慘的一面,如果只讀本國文學,你可能把原因都歸結為內部原因,但其實很有可能,國際局勢才是他們悲慘的根源。

    而且,中外文學間各有不同,如果只看本國文學,你的知識面永遠侷限在那裡,不利於認識的吸收和思維的擴充套件。

    本國的文學自然有很多大師,但外國的大師同樣不少,只看本國文學,等於封閉了自己,從小到大看書,老師都要求看中外名著,就是這個道理。

    看外國文學,可以瞭解國外的風土人情,政治文化,社會風俗,才能更好的對比本國文學和現狀,消化理解。

  • 2 # 熊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會失去起碼的文化包容力,以及文化視野。

    要知道就算先秦的時候,人們都會去讀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就連孔子也會把各國的民歌詩歌編撰成《詩經》。

    你可以明顯地看到《秦風》和《鄭風》的不同。

    你也可以看到中原的《詩經》與《楚辭》的不同。

    甚至跟再南邊一點的《越人歌》更是不同。

    而正是這種不同與多元化,造就了詩歌文化的激烈交鋒與碰撞,也正是在這種碰撞,使得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文學相互交流融合,從而誕生出更成熟更偉大的文學。

    舉個另一個文化範疇的例子。

    華人還在打抗日戰爭的時候,美華人已經開始看《貓和老鼠》了。

    而對於抗戰中的華人來說,《貓和老鼠》這種東西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在我們的文化範疇中根本不存在這種概念。

    但是顯然到很久很久以後的後來,我們不僅接受了,乃至全世界都接受了這個概念,於是爭相模仿。

    比如我們國家交出的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這倆殘次品。

    如果沒有《貓和老鼠》的概念,我們國家能不能靠自己產生類似的東西呢?

    我不敢說否定,但是我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也因此在文學研究中,專門有著“比較文學”這個研究。

    主要研究的內容是什麼呢?

    最基礎的,是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內容是如何呈現的,反映了怎樣的文化狀貌以及民族心理。

    這不是哪邊高哪邊低的問題,文學的深度和廣度從來就不是一個民族來開拓和挖掘的,所以必須去看看外國的人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寫作,才能夠去拓展自身民族的文化深度以及廣度。

  • 3 # 瘞花秀士

    中國文學自五四之後,開始與國際接軌,進入了世界文學的範疇,不再是古典時期幾乎呈全封閉的一個狀態。那種狀態下的文學雖然能夠自給自足,但因少有碰撞而缺少了推動力——中國古代文學罕見的交融,已經是北魏的印度文學、唐朝的突厥和阿拉伯文學了,之後就與國外失去了交流——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造成了中國文學在感受方式、內容題材、寫作手法、思想意識上嚴重的雷同,即使是四言拉長成五言,樂府晉升為格律,也掩藏不了寫作的同質化。

    到了胡人統治時期,文化的階級固化被打破了,文學不僅僅侷限於士人把玩的詩詞和辭賦,普通百姓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學形式,可以欣賞並參與到文學的審美和創造中來,這些形式就是戲曲和小說。然而,一方面小說戲曲在士大夫文人眼裡“不登大雅之堂”,少有文化大師參與到小說戲曲的創作中來,另一方面,胡人掌權除了帶來形式的顛覆之外,沒有更多的貢獻,漢民族在掌握了一種新的形式後,很快又把它玩成了無源之水。我們現在稱頌四大名著,但即使是這幾本頂峰上的頂峰,也多是蒐集整理於民間故事或野史,非文人獨創的結果就是結構散漫、拖沓、冗長:《西遊記》不斷重複的打怪升級,歷程像極了現在的角色遊戲;世人常說《水滸傳》排座次之後是狗尾續貂,然而沒有這條狗尾,它根本就不能算是個長篇小說,只能算箇中篇小說集;《紅樓夢》是其中唯一一部個人創作的小說,無論是人物刻畫、生活觀察、事物描寫還是各種關係的處理,都體現出作者過人的才氣,但依然擺脫不了章回小說散點透視的落後創作方法,造成故事發展緩慢、枝蔓過度派生,所謂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展示極大地拖慢了小說節奏,沖淡了小說主題。

    這種自給自足缺乏學習與交流的創作態勢,在它勃興之際尚未體現出衰敗之像,但是大家應該看得到,從施耐庵到曹雪芹,不過兩百多年,中國小說已經再也不復榮光,清朝中期以後,沒有一部能稱得上佳作的作品,載入史冊的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也不過三流作品,其他更多浩如煙海的章回小說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卻已無人問津,都成滄海一粟了。

    我們反觀歐洲文學,跟中國面積相近的歐洲雖然有過幾次不完全的統一,多數時候還是分裂成若干個國家的,不同的國家就會有各自的政體、習俗、文化和民族性,這些國家互相之間並不封閉,人口和文化的融合極為頻繁,形成了既彼此獨立又相互滲透的良好氛圍,加上西方並無中國古代大學小學式的文化鄙視鏈,小說家不只是說故事的,通常是大思想家和哲學家,這些滿腹經綸的精英大量參與到文學寫作中來,對文學的探索、發展、推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以至於從小說誕生之日起,西方的小說就走在了中國的前頭,並且這個距離越拉越大。

    五四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覺醒,那一批先驅們用以絕大的自省和決心,正視到中外的差距,並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文化,包括文學創作。我們熟知的那些民國大師,無論是魯迅巴金這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還是徐志摩林語堂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及郭沫若這樣的政治投機分子,都不可避免並求知若渴地從英國、法國、俄國和日本吸收養分,建立自己的文學根基,正是這一批不保守、不閉塞、不妄自尊大的文化先驅們的努力,才打造了一個文化與文學的黃金時期,留給我們那麼多的經典作品,給我們打開了那麼多放眼看世界的窗戶,鋪下了通往世界的一條條道路。

  • 4 # 折戟沉沙X1

    在說到正文之前我想談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區別。我覺得中國文學以反映社會現象為宗旨,多用於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顯得比較拘謹。而外國文學具有開放性,他們喜歡追求人性的解放,字裡行間透漏著浪漫之情。其實,與其說是文學之間的區別,倒不如說是文化之間的不同。因為文化的差異造就了這兩種文學的不同。

    言歸正傳,我從初中開始真正接觸文學作品,至今已有八年書齡,雖不好說精通,但也略知一二。在此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造成自己眼界的狹小,知識面不夠。你要知道,全球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將每個國家聯絡在一起,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民族文學互相影響。現在不僅要做到國家層面的改革開放,個人也要面向世界。讀外國文學,我們可以瞭解外華人的生活方式,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等。實質點來講,這樣也能增加大家在考試和社會競爭上的資本,何樂而不為?

    其次是思維的缺失。很多時候華人的思路是照葫蘆畫瓢的,看看中國電視劇電影就知道了,受前人限制無法跳脫出去。而西方人的思維就比較活躍,比如建築設計,他們的元素構成在我們看來有些天馬行空。外國(尤指西方)講究邏輯的嚴謹性和逼真感,我們則追求神似,對形的追求比較弱化。追根究底,我們的思維屬於形象思維,而外華人屬於抽象思維。

    本人最初純粹是抱著瞭解外國文化的目地去看,結果發現了更精彩的世界,每看完一部作品都感到滿足和幸福,經常閱讀的人應該會理解的。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一定會有所收穫。

    (該回答純屬本人手打,喜歡的小夥伴關注 一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岳雲鵬吐槽春節電影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