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魚kingyo
-
2 # 葡萄太甜jsis
主要意思如下
為
①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琴聲(演奏)
②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是)
④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作為)
⑤拜為上卿(擔當)
負
①秦貪,負其強(倚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揹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於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在)
②君幸於趙王(被)
④歸璧於趙(到)
⑤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引出物件,無意義)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線“傳”與“示”)
歡
①逆強秦之歡(歡心)
②絕秦趙之歡(交情)
顧
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是)
必
①其勢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無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趁機)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透過)
④因跪請秦王(於是,就)
傳
①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種文體)
②舍相如廣成傳(傳舍,賓館)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傳頌)
從
①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跟從)
②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
乃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竟然)
②乃前曰(於是,就)
孰
①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誰,哪一個)
聞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聞名)
②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聽說)
且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上
①怒髮上衝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獻上)
-
3 # 小仙女什麼時候能買房
一詞多義
為
①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琴聲(演奏)
②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是)
④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作為)
⑤拜為上卿(擔當)
負
①秦貪,負其強(倚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揹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於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在)
②君幸於趙王(被)
④歸璧於趙(到)
⑤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引出物件,無意義)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④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⑥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線“傳”與“示”)
歡
①逆強秦之歡(歡心)
②絕秦趙之歡(交情)
顧
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是)
必
①其勢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無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趁機)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透過)
④因跪請秦王(於是,就)
傳
①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種文體)
②舍相如廣成傳(傳舍,賓館)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傳頌)
從
①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跟從)
②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
乃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竟然)
②乃前曰(於是,就)
孰
①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誰,哪一個)
聞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聞名)
②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聽說)
且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上
①怒髮上衝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獻上)
回覆列表
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 。
使
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不過)。
幸
原文節選: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白話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時為趙國將軍的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晉升為上卿,從此他以英勇善戰聞名於諸侯各國。藺相如,趙華人,他是趙國的宦官首領繆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送來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以及諸大臣們商量:如果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他,又恐怕秦國來攻打。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之《廉頗藺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