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dena艾田娜

      1947年9月9日,美國海軍准將 Grace Hopper 在哈佛學院計算機實驗室裡使用 Mark II 和 Mark III 計算機進行研究工作。她的團隊跟蹤到 Mark II 上的一個錯誤,操作人員發現是由於一隻飛蛾鑽到了 Mark II 的繼電器裡導致的。團隊清除了這隻飛蛾,一切恢復正常。當時的工作人員記錄了這樣一句日誌:" First actual case of bug being found. " 這次著名的事件,猶如潘多拉打開了魔盒,從此,程式設計師的世界裡,bug 滿天飛。

    世界上第一個 bug

      在我所擔任過的角色中,有一個崗位叫做 Development Manager,通常簡稱 DM. 記得在一次基於一款平臺的二次開發專案中,因為 bug 實在太多,我們幾乎拿出了一整個里程碑的週期來 debug,於是我這個DM有了新的解釋:Debug Man.

      沒有人喜歡 bug,bug 意味著錯誤、不確定性、加班、交付風險,等等…… 負面的詞語怎麼堆砌都不冗餘。隨便找個有過一、兩個專案經驗的開發者,問問他 debug 的回憶,那氣氛就跟上墳一樣。

      對於 bug,開發者的神經往往也很敏感。有個段子很有趣 —— 說的是“應該如何向程式設計師反饋一個 bug ” ——

      你不能直接跟他說:“這裡不對啊,是不是你程式有 bug 啊?”,要這麼說的話,會直接被懟回來:“你丫的自己不會用吧!”。

      你可以換個說法:“咦,這裡好像不對,是我操作錯了嗎?”,這時程式設計師心裡就一咯噔:“Shit.. 不會是我程式碼有 bug 吧?”

      從業多年,發現有個現象還蠻有趣的:有時候,當某個 bug 被發現時,犯下這個錯誤的始作俑者會開玩笑地為自己解脫:“誰沒寫過 bug 啊,Windows 還有 bug 呢。” 這句託詞我也用過,感覺挺好用的,就好比:梅西都能罰丟點球,我空門沒進,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但其實吧…… 這邏輯經不起推敲的。

      Windows 作業系統,一款長達30多年,裝機量估計都超過了地球人口數量的巨型工程,複雜度基本只能靠猜。以微軟公佈的資料來看:

      Windows 95 程式碼量約 1500 萬行

      Windows XP 程式碼量約 4500 萬行

      Windows Vista 程式碼量約 5000 萬行

      Windows 7 程式碼量 5000+ 萬行

      以 Windows 7 為例,超5000萬的程式碼量,23個小組,共1000多人的開發團隊。如此規模下產生的bug,和一個在辦公室裡上了1天班,寫了200行程式碼,就鬧出一堆bug,搞得專案亂七八糟的,能同日而語嗎?最後再輕描淡寫地來句 “微軟也有 bug ”,不害臊?

      所以我後來不用這句了,如此開脫,水平太low。其替代方案容我稍後再講。

      為了對抗 bug,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手段,上至方法論,下至生產工具。越來越先進的 IDE, 複雜的程式碼審查制度,從單元測試到整合聯調,再配上 beta 版,試用,公測,等等。凡此種種,其目標無一不是消滅 bug 。可這些琳琅滿目的解決方案的存在,反倒證明了一個悲劇:人類,實在是太容易犯錯了。

      如果說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的意義,那麼 bug 的正能量就是硬生生造就了大量就業機會,進而維護了社會穩定。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避免 bug 的產生?我們能不能杜絕 bug ?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了。因為那樣一來,程式設計師的日子豈不是太舒服了?不符合苦逼的定位。而且,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但凡越是高呼要消滅的東西,越是會普遍地存在。就像蒼蠅、蚊蟲、汙染、犯罪、戰爭,不一而足。

      按照常識,經驗越豐富的老手寫出來的程式碼,一次透過的機率更高,比如他們思考得會更周全,對異常的判斷和處理更老練,邊界條件把握得更精確,等等。所以我們可能會幻想:是不是隻要我們足夠仔細,並努力磨練技藝,透過讓一部分碼農先老練起來,然後實現共同老練,最終就可以達到全世界開發者聯合起來消滅bug的大解放了?

      很遺憾,這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思路,因為bug是有階級的。老手們的bug相對少,只是低階錯誤少,他們也會遇到bug,而他們的bug,往往都是一眼蒙逼的難度係數N.x的難題,不發生在程式碼層面,大多在業務層面,甚至需求設計層面,或者直接是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做過政府專案嗎?)。總之,萌新有萌新們的秀逗,大叔有大叔們的短路,老杆也會有自己的滑鐵盧。

      bug 這個概念的起源,就預示著它的不可避免性。世界上第一個 bug 是一隻飛蛾,這劇本,誰能料到?某種意義上說,bug 就是不可預見的錯誤,能被預估並且提前做好準備的,那叫 exception, try catch 是他們的朋友。

      對於為什麼會產生 bug 的原因,著名的荷蘭計算機科學家 Edsger W. Dijkstra 有過一句經典名言:

      If debugging is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software bugs,

    then programming must be the process of putting them in.

      這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句託詞 “ Windows 也有 bug. ” 的替代方案。:)

      設想一下,當你從無到有的寫下一句句程式碼時,中間的任意一個時刻,你的程式都是執行不起來的,至少也是達不到目標效果的。從效用上完全等效於充滿 bug 的一堆程式碼。你可能會辯解,程式還沒寫完呢,只是功能還沒實現,並沒有 bug 。事實上,換位思考一下,缺失某個功能和包含一個有故障的功能,對於使用者而言,都是無用的。一個處於開發階段尚沒寫完的程式碼和開發結束但寫得有缺陷的程式碼,是一回事。

      由此可以引申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

      Tha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 request. 

      有時候,我們很難分清楚一個問題到底屬於 bug 還是 feature request . 文中作者丟擲了一個案例:用 Visual Studio 構建一個 Windows GUI 程式時沒有采用系統預設字型。這個算不算一個 bug 呢?

      不好說。畢竟,隨著軟體應用越來越普及、越來越追求所謂人性化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只要程式能執行就不算 bug 的觀點,也在慢慢發生改變。對於一個強迫癌使用者來說,UI 上有缺陷,那基本上整個軟體就不能用了。事實上,在當今各類 app 競爭白熱化、同質化的時代,使用者體驗上的問題,往往是致命的。以前大家沒得選,所以沒那麼挑剔,只要程式能幹活就行了。如今的計算機使用者已經被寵壞了,在這樣的時代下,bug 早已悄悄地泛化了。

      

      所以,到底如何才能寫出沒有 bug 的程式碼呢?

      答案: 不寫程式碼。

      一個悲觀又絕望卻正確的唯一解。

  • 2 # 百科白小天

    bug不在於程式碼,而在於程式的邏輯有誤,並且表現出的錯誤形式與多方面有關,一個程式碼可以沒有bug,但是一個程式肯定會有bug,只能減少,不能杜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房車比較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