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茶一杯論古今

    怎麼反駁?當然是用例子。

    例1:題主你自小父母雙亡,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靠撿破爛為生,把你拉扯長大。但因為貧窮,你穿的非常破爛。經常被同學排擠,奚落,嘲諷,甚至是對你使用暴力,你因為無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但是因為你是三觀很正,所以你發誓,一定要好好的報答這群對你很差的同學。要用你的善良來感化他們。有一天,有一個同學掉了五塊錢。他一口咬定是你拿的,因為你長的就像個小偷。你很冤枉,但你想起你的志向。於是你承認了,你就是個小偷,你偷了奶奶五塊錢,還給了同學。結果同學還是告發給了老師,老師當著全班的面批評了你,並且告訴同學們,要做一個正直人。不要像你,自甘墮落。上到初二的時候,你唯一的奶奶也故去了,你變成了一個流浪兒,吃了上頓沒下頓。靠著乞討為生,但你還是不抱怨,堅持要用你的善良,來回報那些欺負過你的同學。完了,我編不下去了,笑死我了,這人是得腦殘成啥樣,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啊!

  • 2 # 大魚爇汁

    某個人都淪落到泡麵充飢了,你還勸他光吃泡麵沒營養?

    老百姓都餓肚子沒飯吃了,某個智障還問為什麼不吃肉粥?

    你還想反駁,你是想當智障?

  • 3 # 龍叔亂寫江湖

    怎麼反駁,很好反駁,你就說:滾你娘了個腚的吧,你有文化麼?你上過學麼?懂不懂啥叫反義詞?吃苦的反義詞是享樂,善的反義詞是惡。吃苦和行善有雞毛關係?

    把他繞暈,問暈,你就贏了,

  • 4 # 哥就是平頭哥

    說實話,無法反駁,這句話本身就沒毛病,沒經歷過別人的痛楚,就不會體會到別人的心情,不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永遠都很難體會。願君不嘗他人苦,亦讓他人苦後甘。

  • 5 # Phoenixinfire

    正確,無法反駁。

    我之前借調到總公司跟一個專案,因為身體原因,身體畏寒,不能呆在冷的地方,但是分配的卡位很冷,當我腳起了凍瘡,凍得實在沒辦法時,去找部門主管,請求換個卡位時,他說的話我現在都記得“你先簽個生死狀,換個卡位死了和我沒關係。”

    這麼說吧,他死了,我頂多保證不在他葬禮上放鞭炮

  • 6 # 玉水明沙

    這句話,個人認為極為正確,為什麼要反駁,什麼理由反駁。難不成是因為中午吃飯鹽放多了,閒得慌?我們每一個人,出身不同,學歷不同,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想法不同,社會觀不同,價值觀不同,情感過程不同,處事的態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不同………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那些無法言說的折磨和痛,而其他人是沒辦法感同身受,所以,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 7 # 榴蓮不趕海

    有一個詞叫做同理心,也可以說是換位思考。太多人過於覺得自己厲害,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指導別人要這樣做,要那樣做,請問憑什麼?你被人欺負了,還得說,為啥不欺負別人,肯定是你哪沒做好!這種閒的沒事,勸人向“善”的神棍,用郭德綱說的話,離他遠點,怕雷劈他的時候捎帶上你!

  • 8 # 落魄龘書生

    想起來電視劇裡紀曉嵐跟和珅關於賑災的一段對話:

    紀曉嵐:這幫貪官真是太可惡了,居然用麩糠來給受災百姓

    和珅的反應是倍感欣慰,因為朝廷下發的糧食不夠,而且災民眾多,一斤糧食可以換三斤麩糠,貪不貪官暫且不論,那是肯定的,但是換成麩糠確實能救更多的人。

    和珅的原話是“災民還算是人嗎,還計較什麼麩糠,那就是好東西,易子而食知道吧?你當然知道,因為那是史書裡的四個字!但是我親眼見過,去了災區我心都涼了,如果不想辦法變通一下,那看到的就不是災民是白骨咯”

    雖然和珅有詭辯的成分在裡面,但是彼時彼刻這或許對於災民來說才是最合適的辦法了!

    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按照正常邏輯或許應該把貪官繩之以法,然後按人頭把朝廷下發的糧食一顆不少的給災民,但是結果可能是更多的人被活活餓死[酸][酸][酸]

  • 9 # 遂心123

    我們家那個就經常說我睚眥必報,可是他從來不想想,為什麼就他們家有那麼多的睚眥要讓我報。不過他已經放話了,他以後是要跟著他父母過的,所以無所謂

  • 10 # 南明丙丁火

    為什麼要反駁呢?這句話本來就是很對的話,反正我是想不出什麼理由來反駁,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沒有經歷過別人的痛苦,張嘴就是要冷靜,衝動的懲罰,但是你不是當事人,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評價任何人,“未嘗他人苦,末勸他人善”。我認為說的很對,任何一個事情,你沒有經歷過,沒有處在當事人的情況下,怎麼說都是沒有道理的,要知道,人,是感情動物,在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所以在情感激動的時候做出的任何事情都是和善惡沒有關係的,都只是情感爆發的結果,無關善惡。

  • 11 # 吾所承之道

    不懂別人處境的情況下就勸別人大度的人,這種人你得離遠點,雷劈他的時候容易誤傷。所以你為什麼要反駁這句話,更何況還有刑法兜著呢

  • 12 # 霸纛ing

    每個人看世界看社會角度不同 就出得出不同的結論 舉個例子 這次疫情 過年返鄉被隔離了 家裡條件不好 出不起住酒店的錢 很多人會說隔離正確 還有人說回家幹啥 這時候就會有聖母婊批判 那學生放假不回家咋辦? 然後回家隔離把錢給酒店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 你對門回來一個社群讓他隔離然後跑媒體賣慘要回家 你啥感想 真出問題一個小區都封閉21天損失是多少 所以這句話本身是從每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不是光有同情心就行 別光同情 要拿出解決辦法才行 這句話能解決什麼問題嗎?不能所以 討論這句話對不對沒必要

  • 13 # 夢迷星空

    怎麼著,受的苦更多,就可以勸了?難道誰受的苦多,誰說的就對?最基本的公平正義善良就擺在那裡,不會因誰說而變化

  • 14 # 小角色1979

    這想起。我們村一個村幹部。村上有一口小魚塘,也就是一個小水坑,一些水田都比它大。有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也沒娶到老婆。村上把這個小魚塘免費給他用。有幾個村民就眼饞,說村幹部收了好處。一個村幹部說,你要是父母雙亡,沒娶上老婆,孤獨一人,我也送你一塊用。這樣所有人都沒反對意見了。這就是典型的,未經他人難,莫勸他人善。你要是經歷了別人一模一樣經歷,才有資格評價別人。只要別人沒有違背基本道義。

  • 15 # 雁過拔得只剩毛

    看到很多人都100%認可這話,我覺得太過絕對,這裡面還是有一些餘地可以探討一下的。

    但首先我想宣告,題主的提法也有些問題,很多觀點不是說不對就一定錯,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字,“度”。

    一個人跟人玩麻將:輸贏一把一毛錢。這種程度雖也屬賭博,但假如警察叔叔知道,多半是不會受理的;但假如這位哥兒們跟人一把輸贏過萬,那麼警察叔叔找到他的時候,再仁慈,至少也得給他來個治安拘留——為何會有這樣的區別?“度”之使然!

    那麼回到我們這個話題,“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話是不是絕對真理,我覺得也是一個度的問題——善也有度:小到獨善其身,不給他人惹麻煩;大到兼濟天下,普濟世人。每一個人,能力有限,可以給予的“善”本也有區別。

    那麼,“勸善”這個行為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嚐了他人苦”之後?我們知道,“善”在漢語裡,是相對於“惡”的。而這句話的潛臺詞,不“勸善”,預設的其實也就是“縱(容)惡”。

    由此,我想到的就是一連串的悲劇,遠一些的有馬加爵案,近一些的有云南劫持人質案,中間還能想到前幾年上海發生的報復社會殺害學生的案件…這些刑事案件都是有無辜人員被人殺害——殺人犯有苦嗎?我相信一定有,馬加爵從小家境貧寒;在上海報復社會殺害小學生的殺人犯有苦嗎?當然也有,事業不順,頻遭冷遇,活不下去了;雲南被擊斃的這個劫持人質的一定沒有苦嗎?我估計即使他活過來說自己沒苦,大眾都要半信半疑。

    那麼,他們這些人有了“苦”,想要報復社會,我們假如事先知道,該不該勸善?我想但凡是正常人,只要有能力,還是應該勸的。報復社會帶來的各種無辜傷害,是令人痛惜的…

    由此,我所想的,“勸善”的觀念我們還是要有,但那個度需要我們去辨析,我不完全認同“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當然不覺得這話一定錯。

    假如李四被張三迫害,因而想要報仇,向張三報復回去,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但前提是要合法)——這時候旁人要向李四“勸善”,那勸的是“愚善”,換句話說,這就是在縱張三的“惡”;但假如李四受了張三的迫害,想要報復整個社會,那我們該不該勸善?該!

    這就是勸善的度!

  • 16 # 文字領域工作者

    這句俗語,不能從字面去理解;他是在告訴後人,人應該換位思考。

    你不是他,你怎麼能知道他啦?至於什麼是苦什麼是善,那是當事人自己的事。

    如有怪人以苦為樂,你又怎麼理解啦?

  • 17 # 削蘋果吃皮

    有些可以理解有些不可以理解,這樣的話並不適合每個人,有些人就是自己自私自利,都是自己的毛病,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到別人身上,然後他卻成了無辜可憐的人,自己經受不了任何的挫折打擊,哪怕是自己的父母,直白點說就是什麼事沒有如他們的意。還有那些智障孩子的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怨,別人可能就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人就說這句話,想弄死孩子,就算傻子缺胳膊少腿的那也是你的孩子,那是你的責任,一切都是藉口

  • 18 # 容嬤嬤放映廳

    我只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物都沒有絕對性的,都是兩面性或者多面性的!正所謂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不需做任何反駁。做好自己就好!

  • 19 # TEEMO隊長xl

    勸他人善是不是顯得自己在道德制高點了,是不是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高尚了,但是你這嘴皮子一動的勸善行為除了對自己有利解決了任何問題沒有?

  • 20 # 盈虛訊息

    各人有各人的機緣,人生經歷各有融入。至少以目前所知來說,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是普遍正確的。若以不正確來論,那麼只能是以成聖的標準要求自己,而放任賤人的標準對待他人的話,這善無異於做惡!良心自正自處,很多人已經沒有這個內省功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較李白的《將進酒》與李賀的《將進酒》,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