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豔陽重冉

    二戰的美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南下派的崛起加速了美日矛盾的機率與熱度 東南亞角逐是美日矛盾的根本所在

  • 2 # 都市南鄉子

    當然是雙方的互動,且以日本為主動方。從舊日本帝國的角度,自一戰站隊成功獲利非淺後,大受鼓舞。眼看歐洲列強因全球經濟大危機而在亞洲全面收縮,而美國內孤立主義盛行,深感稱霸亞洲之日來臨,愈發自大猖狂。“九一八”事變冒險成功,尤其是36年2·26兵變後軍國主義勢成,正式進入“軍部當國”(日本歷史所言)時代。走上了與德意結盟,東西呼應,窮兵黷武的滅亡之途。從美國看來,雖說國內孤立主義思潮頗強,但日本的所作所為已觸及其國家利益和底線。衝突勢屬必然,只是看究竟是以和平或戰爭手段解決。然後,“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擴大化,鬼子陸軍北進挑釁蘇聯失敗,掉頭南下。眼看鬼子步步緊逼,美國也只能採取經濟制裁和軍火禁運等手段反制。但此時歐洲戰場德國形勢一片大好,鬼子“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目標已無法也不願踩剎車了。美日外交談判中,鬼子明確拒絕了美國提出諸如從中國內地全面撤軍,退出印度支那北部等的和平條件,考慮到雙方國力上的明顯差距,日本只能以先發制人的戰略,以求一逞。所以,當時日本客觀上可以避免與美國開戰,但它不可能放棄多年來的侵略所得。於是,開戰勢不可免。

  • 3 # 銀河鐵道小靈通

    珍珠港開戰前,日本的石油只夠兩年,如果是戰時只夠一年半了。沒油,連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都很難支援下去了。日本不是產油國,它的60%的原油來自於美國。美國已經威脅對日本禁運,要他恢復到918的狀態。這樣的談判已經搞了一年多,日本不願接受。那隻能南下拿到荷蘭的殖民地印尼的石油。為了南下,不受到美國太平洋海軍的側擊。就在珍珠港上幹上了。

  • 4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就按明治天皇詔旨立足於“開拓萬里波濤”。這一“開拓”有陸、海兩個方向—其“大陸政策”便是入侵南韓、中國並且要打敗俄國;向海洋擴充套件便是控制西太平洋,這自然要衝擊美英勢力範圍。當日本利用美英同情和支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取勝後,從1907年起便確立以美國為主要假設敵,這就種下了34年後襲擊珍珠港並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種子。

    日本崛起的“第一桶金”,正是透過甲午戰爭掠奪而來。日本用這筆錢興辦教育發展產業,並從英國採購世界上噸位最大的鐵甲艦“三笠”號(排水量1.5萬噸)等新型艦隻,用於下一次戰爭。日本透過《馬關條約》割去臺灣這個中國富饒的寶島,還迫使清朝開放長江流域供其輕紡織業商品傾銷,這又大大便利了發展經濟。

    這次以小搏大獲勝,又滋長起日本冒險主義的軍事理論,把戰爭掠奪當成擴充套件國家實力的主要選擇,這也決定了其隨後襲擊俄國、中國東北並開始全面侵華戰爭,為爭奪南洋資源還敢於偷襲珍珠港對美開戰。

    日俄戰爭獲勝後,日本把下一個目標確定為控制南洋。於是,日俄戰爭剛結束,卸任首相又去擔任北韓總監的伊藤博文便對新任首相桂太郎說:“下一個敵人就是英美了”。

    這真是個諷刺,美國餵養的狼一旦強壯起來,便想要反咬一口。

    1931年9月,日本當局以“滿洲事變”之名實際開始了侵佔中國的戰爭,先從東北再逐步向關內進攻,至1937年夏終於發動了全面侵華大戰。

    美國對日本突破“華盛頓條約”體系而想獨佔中國表示反對,不過長時間內又不願出力干預而採取了綏靖政策。中國停止內戰後團結抗戰,拖住了日本陸軍的主力,美國認為這符合其自身利益而給予了少量幫助。日美矛盾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銳,雙方都進行了太平洋戰爭的準備,日方出於瘋狂的擴張性而備戰更為積極。

    1940年世界形勢劇變導致日美矛盾激化,日本狂妄的少壯軍官幾乎都叫嚷“不辭一戰”,上層卻擔心實力不夠而猶豫重重。日本對美一面談判一面備戰,美國對日則是一面施壓一面安撫。最後日本的冒險野心衝破了顧慮,以襲擊珍珠港和西太平洋的美、英軍隊開始了太平洋戰爭。

    美國對日本的鋌而走險缺乏防備,一時吃了大虧,不過這也刺激了那架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馬上轉入戰爭軌道。

    此時,美國內部還有強烈的“孤立主義”思潮,多數民眾反對為亞洲、歐洲事務犧牲本國生命。羅斯福總統要求把軍隊從過去的25萬人擴大到200萬人,國會卻難以透過。美國政界、商界許多人認為,停止供油就會讓日本的軍艦、飛機開不動,僅靠制裁便能奏效。不過對一個強盜來說,由此引發的心理卻會是“不給我就搶”。

    日本對美國長期有著經濟依賴性,關鍵在於本國地狹物貧,重要資源大都需要進口。日本國內只產少量的煤,鍊鋼鐵所需鐵礦石主要從中國掠奪,近一半鍊鋼原料又是從美國進口的廢鋼鐵,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又是日本資源領域中最大的軟肋。

    當時日本石油年需量約500萬噸,自產僅39萬噸,四分之三需要從美國進口,其餘主要購自荷屬東印度。

    美國根據“先歐後亞”的戰略想先穩住日本,對日談判中提出條件主要是:

    1、日本從中國大陸(不包括滿洲)和印度支那撤軍;

    2、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

    3、美國恢復同日本的正常貿易。

    這些條件的實質,是恢復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前的狀態,日本軍界對此紛紛叫嚷說:“接受這些條件,不等於支那事變’以來四年將士們的血都白流了嗎?”

    首相近衛文磨雖不完全同意美國的條件,卻認為可以商量,結果被軍部拆臺。10月上旬,近衛的秘書尾崎秀實是蘇聯秘密情報員一案被偵破,說明此前首相掌握高層決策情況都已報到莫斯科和延安,這一驚天大案導致近衛內閣辭職。

    10月18日,陸軍推舉的陸相東條英機大將被天皇任命為首相內閣,對美“強硬派”佔了上峰,這表明日本又向對美英開戰邁進了一步。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1940年上任時,屬於對美“穩健派”。

    不過看到日美矛盾無法調和後,他於1941年1月7日最早提出了一個奇襲珍珠港的方案。山本受兩個月前英國航空母艦艦載機攻擊義大利塔蘭託港擊毀2艘戰列艦的啟示,認為美、日軍艦的總噸位是10:6(180萬噸位對110萬噸位),美國戰艦效能還佔優勢,若打堂堂之陣的海戰日軍沒有獲勝希望。山本的主張是,最好不打,若打就必須對美軍實施奇襲,爭取速戰速勝速和。

    最終,山本五十六策劃並親自指揮了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從國際政治角度看,日本向美國開戰本身就是愚蠢行為,不宣而戰的偷襲在道義上又失一招。當襲擊珍珠港成功的訊息傳來,山本五十六深知此舉會深深激怒美華人,面對部下歡呼慶賀時一臉愁容,並嘆息說:“我們只是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當東京城內為偷襲成功呼聲沸騰時,兩個月前剛辭去首相的近衛文麿也在虎之門華族會館以黯淡的表情向身邊的人說:“真是幹了件愚蠢的事。這就註定日本必將戰敗!”

    在英國倫敦和中國國民政府陪都重慶,得知珍珠港事件導致日美開戰(兩天後德國也對美國宣戰),頓時出現一片歡呼。“天塌下來有長漢子頂著了”—這正是許多人的心情。美國參加對日本、德國的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反法西斯陣營與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對比,日本軍國主義成功的偷襲戰術倒是在戰略上自掘了墳墓。

  • 5 # 普慈賢

    如果日本天皇能夠阻止日本軍方少壯派向美宣戰?估計軍方也是會聽從的?另外,幸好日本人沒有在我們東北的大慶一帶發現石油,否則一旦日本有了足夠的石油,估計他們就不會向美國宣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跟我坦白了他的情史,要求我也坦白,我能告訴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