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uro7788
-
2 # 財務意識流
銀行卡越多,資金存放越分散,不僅對資金的使用管理帶來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對財富的保值增值,發揮最大效益也會產生影響,這是財富管理的一個話題。
最直接的問題,當我們擁有很多銀行卡的時候,這些銀行資金存放的額度,以及銀行密碼,網銀等等資訊、資料都需要我們去好好管理,否則時間一長,在銀行中的資金就會閒置,有些資訊可能自己也記不住了。
銀行卡過多,對財富增值也會有影響,本來十萬元資金可以集中進行銀行理財。
可是分散在七八張卡上,就變成了活期存款,其利率差額達到3-4%以上,時間一長,這個差額就非常大。
無論是個人還是單位,銀行資金都應該相對集中,以發揮資金規模效益。實現資金的集中管理,可以減少資金存放的風險,提升財富管理水平。
但同時另一個方面,俗話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資金適當的分散,有助於防範外界金融風險以及投資風險。
所以說銀行卡有多少資金,該如何存放?確實是一門資金及財富管理的學問。
如何做到合理的開設銀行卡,相對集中管理的使用資金,要在便於管理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上進行平衡。
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自己的財富投資規劃,根據自己的投資渠道、日常使用資金情況,合理設定日常使用銀行卡、投資理財銀行卡等,一般不超過三、四張為益。
-
3 # 金融實務家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銀行卡越多,資金存放就會越分散,降低個人對管理財富的集中度,近而增加資產管理的難度,降低資產的收益增值。可從以下幾方面表現出來:
一、分散資金存放。銀行卡越多,為了增加銀行卡的活躍度,避免變成無卡戶或是低效戶,每張銀行卡就必然會存放一定數額的資金,以保持每張銀行內現金的流動性,增強資金與賬戶的有效配置,形成賬戶吸存的外延效應,迎合了銀行拓展銀行卡業務的目的性,而忽視了個人資金的集中性。
二、增大銀行卡管理難度。銀行卡多了,銀行卡內有多少錢,每張卡的密碼是多少,哪張卡是一類卡,等等,容易造成卡主對自身銀行卡管理的混亂,一旦使用不當或是密碼記錯,如果哪張卡因為密碼記錯,或是插錯卡片,或是張三卡輸成李四卡密碼,張冠李戴,發生密碼輸入錯誤達三次以上的,就會造成銀行卡被系統以為銀行卡受到不法侵害而自動鎖定等,影響了個人卡的使用,無法及時使用資金,萬一個人急事需急用錢,就會幹著急。
同時銀行卡多了,卡管理不當,經常會出現卡一時找不到了,或是擱置在哪裡時間久了而遺忘的,卡內什麼時間進錢了都不知道等的現象,這樣就容易造成卡內的資金被沉澱、遺忘使用的情況,降低了個人存款的使用效率。
三、降低卡主銀行優質客戶待遇和資金使用效益。現在各家銀行都有根據個人存放銀行資產情況而區分普通客戶、優質客戶,分別辦理普通卡、金卡、白金卡、人銀行卡等,並根據客戶等級給予不同級別的差別化服務,對於優質客戶在存取款通道、資金價格、待遇等方面有較高等級的服務,如個人銀行卡多了,資金分散,這個銀行放部分錢,那個銀行放點錢,雞蛋無法放在一個籃子裡或是幾個主要籃子裡,就會造成個人無法集中資源達到某家銀行的高階客戶標準,相應的就無法得到利率最大化、尊享服務最優級化待遇等。比如建設銀行的私人高階銀行卡待遇,就要求客戶在該行的金融資產或個人可投資資產達600萬元以上,中國銀行則要求達800萬元以上,假如個人有1000萬元資產,各存500萬元在建行和中行,均無法達到高階銀行卡標準,如集中存在建行或是中行一家,就能辦到其中一家銀行的高階銀行,尊享高階服務待遇,在資產的配置服務、利率價格等方面就比普通卡客戶待遇大得多。
總結上述分析,建議銀行卡還是集中在一張或是幾張上,最好不要超過三家銀行的卡,以集中管理自己的財富,降低卡管理難度,最終實現個人財富增值的最大化。
回覆列表
感謝有機會來談一下,銀行卡和理財的關係。
其實,擁有銀行卡的多少和理財並沒有大的直接關係。反而是該考慮一下,合理地管理自己的財產,擁有多少張銀行卡最方便。
我來介紹一下我的方式,第一張卡,匯入收入的銀行卡,工資或房租收入等。第二張卡,繫結手機和信用卡用來支付。第三張卡,用於管理投資用的資金。第四張卡,用於管理盈餘的暫時不會動用的錢。
現在用網銀,轉帳很方便的。
每個月從第一張收入卡把要支付的錢和將要支付的錢,轉到第二張支付卡去。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其一是明白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一般控制在入大於出。其二,手機支付等萬一在安全上出了問題,也能把損失控制在最小的範圍。
等到收入卡中的錢,積累到一定的金額,可以轉到第四張卡里去。
第三張卡用於管理投資用的資金,因為我的主力是短期投資,所以每過一兩個月,就會決算一下自己的盈虧,盈額的三分之一轉入第四張卡,三分之一為投資額增額,還有三分之一留在第三張裡,因為只有是投資就會有風險,萬一出現了需要救場的情況,可以用第三張卡的預備金。但第四張卡的錢,不會轉到第三張卡去的。
對於我來說,有四張銀行卡就夠了。
這樣做,我對自己的收入,支出,投資管理和不去動用的資金,都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