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從風格上來看,送別詩分為兩類:傷感型和豪邁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赴考、出使、遷謫(宦遊)、徵戎、鄉旅、歸隱等。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或折柳送別,或擺酒餞行,或寫詩相送,其間充滿了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這類詩大多纏綿悽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別薛華》、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柳宗元的《重別夢得》等。

    離別並非全都是傷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而音調爽朗;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絲毫不落兒女情長、悽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氣逼人,氣壯山河。此外還有高適《別董大》,表現了對朋友美好的祝願;岑參的《送李副使磧西官軍》,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

    鑑賞送別詩風格時,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樂觀進取的精神,心胸開闊、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羈。因此他的送別詩景象宏闊、別情深摯豁達開朗,沒有傷感情調,如《送友人》,這是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別詩主要抒寫離別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詩人高適意境高遠的七絕《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的前兩句以粗獷筆調和白描手法,繪出一幅北國寒冬圖:日暮黃昏,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惟見遙空斷雁,寒雲出沒。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於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聯絡上下文,可知詩人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

    以喻顯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後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李白的嚮往,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借酒抒情的,如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在交待了送別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後,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切話別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宴會即將結束時對主人的勸酒辭。主客之間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到了頂點,主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體現。這種安排,很好地寫出了送別的深情。

    接著,作者以豪邁的氣勢,開朗的胸襟,敘寫離情,激勵友人,創造了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風格,以它的真誠情誼和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和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間接抒情的,又有多種形式。借景抒情的,如唐詩人劉長卿虛處藏神、用筆神妙的五絕《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幅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憑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也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表露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了一種閒淡的意境。此詩如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文潛江宣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