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哨兵小虎

    小虎從軍12年,作戰時間和天文時間只在兩個地方見過。

    一是作戰指揮室的大牆的鐘表上,第二就是在密級很高的檔案的落款處。

    當然,這兩樣東西我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再見到了。當年也因為見到這兩個時間是一樣的,多嘴問了排長一句,才知道這兩個時間的區別。

    一、天文時間。

    天文時間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地方時,在中國也就是臺北時間。這個時間通常與新聞聯播或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時間是一致的。

    比如每天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就是天文時間19:00:00。

    而且這個時間的誤差通常控制在秒級,也就是控制在1~2秒以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方便各軍種之間的協同配合。

    比如炮兵選定射擊10分鐘,在10分02秒後,地面裝甲車或者步兵就可以發起衝鋒了。

    二、作戰時間。

    作戰時間通常是在演習演練時才使用的。當然也會在實際作戰中使用。

    主要是有兩個作用:

    1、突出演練關鍵時間段行動。

    比如,特種兵滲透實行斬首行動,從駐地到作戰區域需要10個小時的機動時間,而且這10個小時是相對安全的。那麼就不需要浪費這10個小時的等待時間。

    此時作戰時間的作用就發揮了。推演時,只需要下達令特種兵從早上八點出發,到晚上六點到達作戰區域即可。

    比如命令是天文時間08:00下達的,但到天文時間09:00,就可以再下達一份命令,令特種兵開始斬首行動。此時天文時間是09:00,但作戰時間卻是18:00。

    2、體現部隊作戰時間的保密性。

    還有一種作戰時間是以倒計時的形勢來體現的。體現在對時間控制特別嚴格的戰鬥時採用。當然使用的範圍特別小。

    比如一場特別行動,從開始到結束用時5個小時,規定其中的第二個小時為戰鬥開始時間,第三個小時為撤退時間,第五個小時為回撤到集合點時間。

    現在天文時間是08:00,作戰時間是05:00,那麼戰鬥開始時間就是天文時間10:00,作戰時間03:00,撤退時間就是天文時間11:00,作戰時間02:00,撤退到集合點時間為天文13:00,作戰時間是00:00。

    這樣敵人即使知道了02:00這樣的時間也沒辦法和天文時間11:00對應起來。就可以很好的隱蔽作戰行動了。

  • 2 # 度度狼gg

    戰爭電影最常見的經典橋段,是重大戰役發起之前,最高指揮官下達完作戰命令的最後一項事宜就是:“現在對錶”!當然,這個錶針當時應該在哪的準確位置,也多以最高指揮官的手錶為準,其實這就是“作戰時間”,或可稱為作戰基準時間。

    (二戰德軍的腕錶)

    作戰行動尤其是大規模戰役中,各部隊、各軍兵種之間的協調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務求精準契合,比如炮火準備多長時間、炮火延伸時間、空軍戰機進場時間、步兵發起衝鋒時間等等,都在作戰命令中有詳細的規定。任何一個環節沒有按時進行都可能引發災難,比如貽誤戰機甚至誤傷友軍等等,那不是鬧著玩的。

    但是在早期的戰爭中,還沒有今天這麼普及和先進的標準時間查詢方式,包括外軍遵守的“格林威治時間”,在二戰期間也缺乏統一顯示手段,也更沒有今天的“臺北時間”,這些當然就是“天文時間”,或者理解為真實的物理時間。像現在非常普及的戰術手錶,以及用智慧手機一搜、或者打個電話一查的方便條件,當年是不具備的。

    (早年我軍首長的懷錶)

    那麼為了嚴格部隊作戰行動之中的時間觀念,就必須以一個可以利用的現成計時器為參照,然後所有的部隊長均按這個時間調整和執行,這就是“作戰時間”的重要性。當然了,如果最高首長的手錶質量嗷嗷的好,那也可能出現作戰時間和天文時間一致的情況,不過在我軍的革命戰爭期間,幾乎是不會出現的。

    無它,當年裝備條件太差,能有塊正兒八經手錶或者懷錶的都至少是團以上幹部,並且手錶還未必是什麼好牌子的,雜七雜八林林總總,有的中下級指揮員還讓通訊員揹著“鬧鐘”呢,估計也都在影視劇裡看見過。好在我軍的兵種分類比較簡單,也就炮兵和步兵,所以即便戰前對了表,戰場上也有可能出現細小誤差,但不致影響大局。

    (德軍士官都有手錶)

    但是在比較現代化的戰爭環境裡就不成了,比如蘇德戰場上的大兵團會戰,飛機坦克大炮的投入戰鬥都有精準“作戰時間”設定,出現較大誤差是不可以的。所以蘇德兩軍的高階指揮員都得戴塊不錯的表。即便如此,戰役發起前仍然要“對錶”,以把時間差減小到最低限度,所以這就是天文時間和作戰時間的第一個區別,前者是物理存在,後者是人為設定。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天文時間的標定已經不是問題,什麼格林威治時間、臺北時間、美國東部時間等等,輕易就可以查詢和校正,於是“作戰時間”又有了新的含義,即部隊為專門軍事行動設定的“虛擬時間”。這種設定在兵棋推演和軍事演習中非常常見,並且也是中外軍隊的通用方式。

    (二戰英軍的懷錶)

    舉個例子來說,在部隊的首長機關演習中,是不需要實兵進場的,僅由部隊首長和參謀人員進行演練和對抗,演習的方式主要是採用圖上作業和文書作業進行。因此在演習過程中,對於一些非重要環節,並不需要按照實際作戰的時間程序進行推演,而是採用時間跨躍式進行。假如從下達開進命令到部隊按計劃到達指定地域實際應該需要24小時,而在此類演習中,可能僅需要1個小時即可完成該部分演習內容。

    因此,即可跨躍過這部分時間直接轉入下一步演習內容,而不需要等到計劃規定的24小時之後,看明白了吧?如此演習內容中這段虛擬用時即為“作戰時間”(從XX時XX分,到24小時之後的XX時XX分,而現實演習中完成演習作戰的1小時前後的真實時間程序即為天文時間。也就是說,作戰時間可以是虛擬的,可以根據演習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跨躍的,而天文時間是物理的,是不可以調整和跨躍的。

  • 3 # 慕什塔戈

    作戰時間,是指處在和平時期的部隊為模擬演練未來戰時行動而人為設定的時間概念,通常由部隊最高首長或演習總導演進行明確。天文時間,是指按照格林威治天文臺釋出的標準時間而推算的當地現實時間概念,意即退出演習情況後的自然時間。

    對於作戰時間與天文時間的區別,只存在於和平時期進行演習的部隊。為了演練某一作戰課題,需要把演習起始時間臨時設定到這一作戰課題有可能發生的時間節點上,爾後,演習中涉及到的每一個行動步驟的發起時間都要根據演習起始時間進行推算,從而形成了一套便於推演作戰課題的時間體系,故稱為作戰時間。

    由於演習過程中,部隊首長或導演部需要時常組織參演人員對前一階段演習情況進行講評或總結,當通知參演人員何時召開講評會或總結會時,就需要用到天文時間。因此,和平時期的部隊軍營裡,凡與演習相關的場所,一般都懸掛有同時顯示“作戰時間”和“天文時間”的時鐘或大螢幕。

    一旦進入戰時,作戰時間與天文時間之間,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區別了。雖然每次戰鬥打響之前,指揮員也會召集下級指揮員進行戰前對錶,但對錶的時間與現實中的時間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媽媽該如何準備待產包?待產用品包含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