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孝陵衛小校

    這個問題顯然過分強調了宦官的影響,且是負面影響。

    我之前回答了一個關於明朝九千歲的問題,即宦官專權的問題,大家如果對宦官專權的方面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這個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4809122796536077/

    這個問題與上一個問題大致是相同的,“為何九千歲橫行的明朝可以維繫近300年?”

    如果單純地從邏輯上來說,我們首先要提一個問題,明朝這近300年的時間裡是線性發展的呢,還是拋物線式興衰變化的呢?

    與之對應的,明朝宦官的權力不是呈線性變化,而是階段性增長,即後一時段內的權力要比前一階段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承認明朝是發展的,那麼宦官的權力也是增長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明朝的發展與宦官權力的增長呈正相關。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是不是很明顯就可以感覺到不對勁?

    如果明朝是拋物線式興衰變化的,那麼在宦官不專權的時段內,明朝的興衰是否與宦官有必然聯絡呢?

    綜上,我們僅從邏輯上來說,我們無法證明明朝的興衰與否和宦官的專權有必然聯絡。誠然,宦官既然參與到明朝的政治生活中,且比重還很大,就必然會對明朝的政治要產生影響。但這隻能算作一個因素,而不能作為一個決定性的變數。在嘉靖到萬曆這100年左右的時間裡是沒有什麼宦官專權的,相反更多的是內閣的傾軋,但明朝呈現出的大致走向還是衰敗,我想這個問題大致回答明白了。

  • 2 # 吃飯不刷碗1

    可以這樣說,明朝的宦官問題被誇大了。明朝的宦官權力,既不能和漢朝相比,更不能與唐宋相比,它不是像前朝那樣的重複,而是新政治關係的結果。

    宋時,文官勢力就已很龐大,但皇帝與文官之間有一種默契,彼此合作,共治天下。到了明朝,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成為了皇帝與文官勢力的彼此抗衡,也因此皇帝才利用宦官來緩解這種壓力。

    明朝的皇帝,如果能夠獲得部分文官的支援,那麼宦官在政治上是很難插手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世宗時期,嘉靖拉攏了一批文官並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地位,使得皇帝可以更多的實現自己的想法。類似還有張居正時期,那是也是宦官為活的安穩而投靠張居正,而不是相反。可以這樣說,明朝的宦官問題完全是文官內部矛盾及文官與皇帝間矛盾的結果。

    明代宦官能夠掌握實際權利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二十年:1、王振從正統七年開始,直到土木堡死於亂軍中,共7年;2、汪直從西廠建立到裁撤共四年;3、劉瑾得勢自正德初年,到第四年就被皇帝殺掉了。最後是魏忠賢,也不過才掌權3年而已。

    這些太監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他們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的信任,本身屬於皇帝權力的延伸或濫用;二是他們為害的時間不長,間隔較短,且與漢唐的宦官為害有極大的不同。

    漢唐時的宦官,得勢之時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尤其是唐朝,唐憲宗就是被宦官殺害,唐穆宗則是宦官立的,唐敬宗是被宦官殺害,唐文宗又是被宦官立的……。但這些事在明朝卻不可能,道理也很簡單,漢唐時皇帝在政府內部權力極大,一旦宦官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就可凌駕於帝王之上。而明朝皇權已出現萎縮,文官承認皇帝的權威與合法性,但這一切已經是一種心理慣性和制度慣性。文官在很多事情上,一旦形成共識,即使皇帝也很難改變,更何況宦官?

    這也是為什麼魏忠賢即使在後來已經掌握了極大的權柄,甚至內閣大部分人也已他馬首是瞻,可一旦崇禎上臺,魏忠賢的一切權力就化為烏有,只能乖乖受縛。

    由於明朝制度的原因,明代宦官最多隻能橫行一時,根本無法影響政府的正常運轉和趨勢,所以,是否會貽誤明朝的發展,完全是一種假象。

  • 3 # 三尺青鋒L

    我覺得宦官不宦官不重要,哪個朝代都不缺壞人,沒有這個大壞人,還會有其他的壞人。宦官也有好的,主要中間幾個皇帝不給力。才給了腐敗滋生的機會。魏忠賢,還有就是導致土木堡兵敗那個太監叫王什麼來著,危害大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的地宮裡到底藏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