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月18日是第四十二個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各地博物館圍繞主題“超級連線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開展多項活動,呈現博物館探索新趨勢。
20
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博物館就其功能非常多樣,不同的博物館的功能不同,但整體來說,博物館應該發揮其公共性,如果只是一個賣票的文物保險箱,其意義就不大了。

    中國博物館事業起步較晚,偏重博物館的收藏、整理、學術研究功能,忽視了展示、社會教育的功能,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大量藏品不對公眾開放

    從保護文物的角度說,這無可厚非,但文物的意義就在於展示,如果永遠深藏不露,這其實是巨大的社會浪費。

    由於中國博物館人才比較少,人員流動比較快,所以目前大型博物館缺乏人手,館藏文物要展出,需要做很多工作,除了安保外,還需編目、鑑定、寫說明,對於特別珍貴的,只能做仿品,這個工作量是非常驚人的,目前國內一流博物館展出文物能做到5%就很不錯了,而更高階一點的主題展覽,往往幾個月才能搞一次,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

    此外,中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工作做的不到位。如果數字化充分,其實很多文物可以在網上展示,既節約空間,又節約時間,而且也能保護文物。但只花錢不賺錢,各博物館缺乏動力,即使已經執行的數字化博物館,怕被盜版,往往也不提供最優秀藏品的照片,照片的質量也比較差,此外有的還會打水印,非常影響觀看。

    總之,我們許多博物館沒有起到社會教育功能。

    其次,公共服務意識比較差

    目前各大博物館的服務只滿足於講解、編目、講座而已,缺乏延伸性的服務,倒是紀念品開發因為有利潤,如今日漸豐富,是做得最好的部分。

    經常去博物館的人會發現,我們的博物館管理是比較差的,很多藏品無人管理,有的甚至落了很多灰,參觀起來也不方便。好在華人逛博物館意識還不太強,所以許多博物館沒人去,這樣尚能參觀,如果內行越來越多,重要展覽空間人滿為患,那麼展覽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今國內博物館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故宮、頤和園等博物館基本不愁客源,還要限制客源,但說實話,遊客就是來看個新鮮,並沒有學到什麼,接待他們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功能,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而其他知名度不太大的博物館則門可羅雀,只能靠公關財政勉強支援。

    曾採訪過臺北故宮原負責人周功鑫教授,對於博物館如何吸引遊客,她提出了幾個見解:

    1、要有服務意識

    很多博物館工作人員想做研究,忽略了教育是博物館的根本。

    2、遊客很好找,可以從身邊做起

    最簡單,可以拉社群的人來,可以拉朋友來,為什麼博物館工作人員不願意拉?因為他們自己都覺得逛博物館沒價值,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其中價值在哪裡,如何做出價值來。

    3、博物館應該上門

    老百姓不來,博物館可以上門去,可以深入社群做活動,總之充分介紹自己,這也是社會教育,博物館是教育者,誰也沒規定必須在博物館建築內才可以進行。你多上門,大家對博物館的瞭解才更多,才會考慮來看看。

    4、要給老百姓有用的東西

    大家來博物館了,就不能讓大家覺得到博物館就是來吹吹冷氣、歇歇腳,而是要把實實在在的東西給出來,能不能把講座做得更好,把展示變得更近生活,不僅讓人們看展覽,還能摸摸展品(當然是複製品),還能體驗一下展品呢?

    5、博物館要與時俱進,不是隻展覽舊物

    博物館關鍵是要引導人們去創造新知,不等於把文物簡單陳列一下。日本古代文化比中國要差很多,但日本設計、日本風格在今天國際上的影響卻很大,因為人家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則總是固守過去。展覽文物,一是提高民族自豪感,二是要在古人的基礎上去創造,去探索適合當代的形式。所以應該多搞主題展覽,應該多和當代生活結合起來,比如故宮做歷代傘、歷代扇子的展覽,就會比較接地氣,與現實生活有關係,大家能看看過去皇帝是怎麼用的,和我們今天有什麼區別。

    周功鑫教授的想法確實很有借鑑意義。

  • 2 # 使用者20594977917

    首先你要定位你的博物館想要幹什麼?再有你的東西再好也得有人看有人認可。我認為所有失敗的博物館都失敗在有幾件好東西就要收錢,懂得的看幾次就行了,不懂的看一下就走了,我想說的是博物館最大的優勢就是文化,如果你請幾個真懂文物的在博物館裡喝茶談文物有真東西真文化我想是能留住人的。以上淺見,以博一笑。呵呵

  • 3 # 公子想

    博物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舶來品,從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震旦博物館,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期間還經歷了多次戰爭,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曲折而艱辛。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推動了中國博物館事業飛速發展。現在中國共有博物館4000餘家,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但是從整體質量上來說,差強人意,無論是展覽展陳方面,還是社會教育方面,還是公眾參與度方面,和西方一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展覽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的途徑,但恰恰在展覽展陳方面,確實中國博物館一個短板。各個博物館在展覽中,一直套用固定的模式,使得一個展覽看了序廳,甚至看了題目,就能猜到整個展覽分為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展出了什麼樣的文物,習大大曾經在參觀博物館時,就明確指出,博物館在建設中,要突出館藏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魅力,不要“千館一面”。

    第一、突出地方特色,彰顯館藏優勢

    博物館是地方歷史文化的最直觀宣傳視窗,每個地方歷史文化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博物館總體設計之時,就要抓住地方文化特色,結合館藏文物的特點,說地方故事,述地方歷史。不要邯鄲學步,覺得其他博物館這個好,那個也好,學到最後不僅四不像,還丟了自己的特色。

    第二,善於營造氛圍,激發觀眾興趣

    這要求博物館在總體研究和設計之時,就要深入瞭解本地的館藏文物的特點和優勢,以文物為基礎,營造出適合這件的文物的展覽分文,激發觀眾興趣。以洛陽古墓博物館為例,這座博物館就在館內復原了上知西漢,下至遼金時期的代表墓葬25座,一下子就抓住觀眾們的心,不管是恐懼,還是好奇,結果都是一樣,讓大家記住了。

    第三,發掘文物故事,讓文物發“聲”

    現在一些博物館在研究設計一個新的展覽時,只是將文物簡單的堆砌在展櫃中,與其說這是一個展覽,不如說這是一個文物標本室,一個展覽下來,觀眾只記得自己看了很多文物,根本不知道策展人想要表達什麼主題。這就需要策展人,在策展時,要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透過展示這些文物,讓觀眾們瞭解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地方的歷史。這樣才能打動觀眾,因其情感的共鳴。

    第四,增加互動環節,讓觀眾參與進來

    一個好的展覽,不是簡單的透過文物去說教,向觀眾灌輸策展人的想要傳遞的內容,而是要讓觀眾在參觀中,有互動,有參與感,這樣才能激發觀眾的參觀熱情,引導觀眾思考,這樣甚至可以讓觀眾碰撞出更多的新奇的想法。

    第五,重視展覽藝術設計

    展覽藝術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這個展覽能否在第一時間吸引住觀眾,如果不注重展覽的藝術設計,文物簡單的堆放在展櫃中,即使有再好的創意,吸引的互動方式,也會讓觀眾感到不舒服,現在展陳,藝術設計是關鍵。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大家心目中的好博物館的標準肯定各不相同,好的博物館各有各好的好,差的博物館都是一樣的差。在我的心目中,好的博物館好的展覽應該要符合這幾個標準,不知道您心目的博物館應該怎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產品的作用?